志愿服务,温暖回家的路
2017-03-22
朱春兰,24岁,广西梧州人,广西梧州学院大四学生,共青团梧州市委实习生。
2017年是我第一次参加“让温暖一起回家”春运志愿服务活动,当我看到共青团梧州市委招募实习生,且主要是春运志愿服务的工作,我便报名参加,希望为家乡尽一点绵薄之力。
在我看来,春节最重要的是家。因为家,人们无惧风雨、跋涉千里;因为家人的守候,让回家多了许多期望;更因为家的温暖,是人们努力前行的不懈动力。
春运开始的第二天中午,天气微凉有雨,我们在服务点看见一个母亲用手吃力地托着胸前被包裹的宝宝,小心翼翼地抬脚下车。或许是因为长时间坐摩托车颠簸骑行,小宝宝在妈妈怀里哇哇大哭,我们赶紧上前让她坐下来休息,递上一杯热姜茶,一问才知道原来她怀里的宝宝只有五个月大,是出生以来第一次回老家。我们的服务点多是提供泡面、八宝粥、面包等食物,我觉得这些都不适合还在哺乳期的妈妈食用,于是就把志愿者的工作餐拿给她吃。志愿者中有一个姐姐还帮助她哄宝宝,让她好好吃饭。再出发时,我们细心地帮她背好宝宝,递上已经装好热开水的保温瓶,让她可以在路上暖手和饮用,并祝愿她们平安到家,一路顺风。
在春运服务的现场还有许多小志愿者,他们在父母的陪同下跟我们一起给老乡们端热茶、送食物。我从这些小志愿者身上得到了更多勇气,也是他们让休息站多了许多欢乐和嬉闹。我希望有更多的“小手拉大手”,共同热情服务,情暖春运。
有人说,志愿服务是风雨过后的彩虹,为需要帮助的人带来五彩缤纷的希望。我的春运志愿服务常伴着感动,感动来源于当你满怀热情捧着一杯热气腾腾的姜糖水到他们面前时,接过虽是一双冷得瑟瑟发抖的双手却洋溢真诚的笑脸;感动来源于他们风雨兼程,驰骋于路上的那一份无所畏惧的坚持;感动来源于他们对家的依恋……愿,爱永远在路上。
许娅玲,24岁,广西桂林人,广西梧州学院大四學生
梧州是我的第二故乡,在毕业之前,我希望参加一次大型的志愿活动为梧州奉献自己的力量。
在服务点,我看到的是农民工的不易,每递出一杯茶,大家都说“谢谢”,他们回家很不容易,但是他们因为有一杯茶而觉得满足,因为离家越来越近而感到幸福,我看着他们,我也很满足,很开心。
温暖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那天下雨刮风,特别冷,有一位60多岁的老伯在帐篷里吃面,我们给他泡面的时候,他很有感触地说了一句:“这几年,每一年我都要吃上一碗家乡人民为我泡的面才能回家啊!”
还有一位大姐说志愿者们实在太好了,她的小孩在广东上小学,也经常做义工,她教育孩子长大要像我们一样参加春运志愿服务。我们在不经意间成了榜样,自豪感油然而生。当服务的时候人手够了,我就会拿相机拍照,写新闻稿。
春节,用一个字来说就是“家”,两个字就是“团圆”。有家的地方,才有春节。近10天的春运中,最心酸的是外出打工者的艰辛回家路,最开心的是能为他们送上一份温暖,最感动的是他们因为一杯姜茶对我们露出最淳朴的笑容。这个假期,我觉得很辛苦又很幸福。
杨秀芬,25岁,广西南宁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毕业后成为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的一员,现为共青团梧州市委宣传部工作人员
2017年是我第一次参加“让温暖一起回家”春运志愿服务活动,主要负责青年志愿者方面的工作。
10天的志愿服务,每一位返乡的打工者都深深触动了我,在为他们送热姜茶时无意间的触碰,冰冷的手,瞬间一股寒流袭入身体,寒冬腊月,这一段漫长而又颠簸的归乡路,仅靠雨衣挡风遮雨,有的还载着孩子,一路上是多么的辛苦啊。“铁骑大军”令我敬佩的同时让我深深体会到也曾连续3年骑摩托车回家的父母的艰辛。
在我看来,过年回家不需要理由,家里有等待的父母,有盼望的兄弟姐妹,有需要联络的感情,春节对于人们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团圆”,在外忙碌了一年,不管有没有实现自己的小目标,不管赚了多少钱,是否有升职,过年一定要回家,尽管只有短短的几天,还是必须回家!
许多朋友都问我:志愿者不仅辛苦而且也没什么福利,为什么还选择这条路呢?我时刻记得这样一句话:“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用生命的七十分之一,营造一个生命的奇迹。”我的答案一直不变:不是看到了希望才坚持,是因为坚持才有希望,这条路会让我感到人生的充实。
除了春运这次大型的志愿服务,我还参加了“彩虹桥行动”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暑假服务活动、梧州市宝石节志愿服务活动等。志愿之路,开阔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人生,我会将这段美好的经历刻在我记忆的深处。社会需要更多的正能量,我希望能有更多的青年学生参与到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中,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营造一种人人积极向上向善的社会氛围。
平淡是每天都做着最简单、最普通的工作,不平凡是在于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新的一年,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会坚持给自己“充电”,不断提高办事效率,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提高道德修养,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人民群众多办好事、实事,一步一个脚印地迈向更高的目标。
责任编辑 陈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