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慧眼识珠玉
2017-03-22高丽君
高丽君
和淑媛的友谊,定要感谢鲁院。那些值得回忆的细节、值得珍惜的场景中,她、我、普布昌居总是交织在一起,白天听课笔记读书思考,夜晚说文论人欢笑争论,三人观点常常惊人地一致。人海如潮来去,能成为知己且长期保持心性相通的人,少之又少。分别后,在梦境中频繁摇曳的,除了高大的玉兰、紫红的桑葚、小楼的灯光,还有环形小路上一圈圈相伴疾走、夜半吟诵几句诗的前仰后合,以及说起家事时彼此的默然垂泪。我们更像小院里那些小草,随着季节流转、岁岁荣枯,但根相交在地下。
三九寒天里,一本书摆在案前,如一朵蝴蝶兰,散发着幽幽的清香。
一本诗集,《诗学现场》(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年12月版),不是叶淑媛写的,却是她编选的。
什么是好诗?什么是优秀的诗选?似乎永远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因读诗人出身、年龄、阅历、眼光、心态和审美各有偏好,看法自然各有差别,甚至截然不同。这些年,最佳诗选、最美诗选、最权威诗选之类的名头越来越多,总结和整理渐成一种时尚。有以流派、时段为主的,有以刊物、各类媒体为主的,还有以地域、群体为编选立足点的;总之,各有说法,各有千秋。
问题在于,诸多选本中,以何为标准?参照依据又是什么?
佛教讲“五眼”,第四为慧眼,泛指敏锐的眼力。有个八字成语也叫慧眼识珠、识人不易,可见“识”的重要性和复杂性。记得那英有歌云:“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其实没有慧根,借得一双慧眼,识人识文识物都是较困难的。
淑媛是有慧根的,且看她编选的标准。在《后记》中,她明确说明,“以诗歌有无诗歌精神和审美韵味的标准来精选诗作”,以自己的诗学观、诗歌经验和理性思考入手,作为诗歌阅读的切入口和视角,提供给读者一个较为完整的甘肃当代诗歌的精选本。
是夜,反复阅读,发现此选集最大特点在于,它深具独特性、思想性,且内容庞杂、涵盖丰富。尤其是简短点评,精当精准精确,可谓锦上添花、画龙点睛。
一、编选的独特性、思想性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甘肃诗歌一直是甘肃文学的靓丽名片,甘肃诗坛一直是当代中国诗坛的前沿重镇、半壁江山,不但成果丰硕独领风骚、群体异彩纷呈,而且诗歌文化彰显出远大的诗歌理想,为中国诗坛上绝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问题在于,历史性的、有定论的选本比较容易,因为经过时间的淘汰、经典的打磨,标准也相对固定了;一部既有参考性,又无人情左右是非掺杂的诗人及其作品,编选也相对自由;写诗人读诗人尽管吵吵闹闹,但最大公约数还是有的。但在当下的诗歌现场编选的选本就不同了。因时代嘈杂、诗人作品众多、标准视角多元、内容丰富庞杂,且度量衡标准属于个人,别人不见得赞同。要在这样的群体中选编,谈何容易?
叶淑媛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她以为,好诗的标准在于有无诗歌价值和诗歌精神。从这个意义出发,她不但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甘肃诗人的作品,更重要的是强调了诗歌与灵魂相遇、文本细读的诗评观。她以时间加精英加点评的方法来编选,即截取一段时间,将这一段时间内主要诗人和具有诗学价值的作品选择出来,并作了精短点评,站在学术角度,编出了《诗学现场》。
《诗学现场》的筛取、发稿、选编,立足本省、面向全国,和其他选家编选的不一样,书名就告诉我们,这是一部构思宏大、时间跨度长、涵盖范围广、深具现场意义的诗选。237页的选本,掂起来分量不轻,读起来分量更重,兼具了甘肃诗坛编年史的文献意义,也有引导阅读匡正时风的现实意义。从文本细读的诗评观入手,从断代精选出来的诗人及其作品,足够支撑起她的学术与理论。它从土生土长的地域出发,关注着当代甘肃诗坛,兼顾到甘肃各个民族各个阶层的诗人,以鸟瞰的视野、博大的胸襟,较为全面准确地反映了当代甘肃诗歌的发展全貌。
叶淑媛编选的诗人作品,没有按照编选者的个人好恶来选,也没有单单选成名作家的代表作、成名作。她选择的标准是“价值”和“精神”,是有思路有思想的。如李季的《我们的油矿》,从现代性角度来看,这首诗属应景之作,不如其他诗那么出名,但编者之所以选择了它,就是因为站在更为广泛的空间审视甘肃当代诗歌,在相对高远的视野来审度,在提高见证性的同时提供更多的资料和细节,以便尽可能地还原历史本真,其时代性、思想性略见一斑。
二、内容的庞杂性、涵盖性
诗人严力说:
诗歌是一只五彩缤纷的蝴蝶
不管追得上追不上
最起码
我们被蝴蝶领到了春天的菜园
诚然,甘肃现代诗歌春天的菜园里蝴蝶翩然、菜品丰富,一个个鲜嫩水灵、一颗颗细嫩清脆,可谓生机蓬勃的绿色阵地。纵观整本诗选,编选者的确做到了眼界广角、视野开阔。多达42位诗人中,不同时代、不同年龄、不同风格、不同地域,可以说是一支甘肃现代诗歌的浩浩大军。从阵容上就可得到证明:既有李季、闻捷、唐祈、杨文林、高平等名冠当时的老一辈诗人,也有伊丹才让、李老乡、林染等各具风格的开拓性的著名诗人,还有牛庆国、高凯、阿信、娜夜、叶舟、古马等影响大受到高度关注的著名诗人,更有扎西才让、离离、李满强等一大批风头正健的诗人。从时间序列上来看,李季、闻捷、唐祈、杨文林、高平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生人,彭金山等人为40后、梁积林等为60后、扎西才让等为70后,各个代际主要诗人都包含在其中,从李季的《我站在祁连山顶》开始,一直到王小忠的《经年》结束,串联起新中国成立至今长达几十年的时间跨度。从风格上来说,九叶诗派、归来诗派、新边塞诗派均位列其中且作了链接说明。从内容上来说,选取的作品有大起大落的时代痕迹,有艰难曲折的个人遭遇;有胜利的喜悦,有劫后的伤痛;有家国命运,有亲情爱情,有友情乡情;有重大事件背后的思考,也有底层小人物的心酸;輻射甘肃全境,涉及多个民族,题材丰富、涵盖广泛、纵横交错、包罗万象。从作品本身来说,有历史性的诗篇,也有当下性的创作;有已被诗歌史定位的经典名篇,也有公认的值得推敲的好诗;有广为流传的底层呼喊,也有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有应景之作,也有尚有争议的作品;但无论是感时描景、寄情抒怀,还是咏古诵今、个人情绪,都融合于一部选本中,编织出了一幅时代的略图,书写下了一部心灵的历史。
因此,可以说,叶淑媛有足够广泛的视野、足够多元的美学趣味、足够驳杂的胃口,选本也因此足够丰富。她在甘肃诗坛广袤的天空中,为我们选择了一个灿烂星群,在寒夜里独树一帜、熠熠生辉。
三、评析的诗学性、精准性
对一本诗选集来说,能提供一些引领各个时代的诗人及作品,能给读者带来阅读的快感和收获,已属于完成了任务。但是,如果选编者在提供阅读的同时,还能紧扣文本细读的诗评观,对作品进行简短精确的点评;能用诗学的方式,给予大众一些启示和思考,其实也是二度创作的一种。诗人、诗歌、点评;作者、作品、批评家,从宏观到微观,从开阔到具体,这种内外“兼治”的视野,对人们写诗读诗品诗以及思维空间的拓展具有启示意义。
如今,在消费娱乐为主的时代,文学本就边缘化、诗歌本就小众化。诗坛虽貌似繁花似锦,实则也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不少诗学理论批评家对诗坛现实保持长久的失语状态,已基本丧失对诗歌文本本身的热情。但也有少数诗评人,热情地关注诗歌创作、尤其是本土诗坛的现实,用敏锐的目光在关注在探讨。叶淑媛就是其中一位。
她始终对本土现代诗创作现实抱有浓厚的言说兴趣,以扎实的理论积累、良好的批评素养和审美感受力,隆重推出一批有质量、有创意、有思想、有可读性的当代甘肃优秀诗歌作品。为使作品具有较高的可读性、思想性、艺术性,她还发挥自己文学批评家的特长,对所有选编的诗人及作品进行了简短的点评。从这方面来说,《诗学现场》的编选无疑是严肃合理的。
她的短评一语中的、直言不讳,在李季诗点评首段,她这么说:“那个时代盛行直白呼告式满腔热情地、赤裸裸地宣泄的诗歌。相对来说,李季的诗既写出了时代的热情,又有诗的兴味,在艺术上还是略胜一筹。”在闻捷《高歌一曲唱河西》里,她如此定位:“从文学角度来说,它是速朽的。从历史角度来说,这首诗作为那个特定的时代风貌和生活实录,以及文人在特殊时代的天真,为‘历史以及历史与文学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反思,文本具有了某种意义。”
也因此,我喜欢这种对诗歌从容缓慢的剖析、善意到位的品评,如淡淡的香气,心底有相同的感悟、契合的认同。喜欢她经由诗歌评论所阐发出的、别具一格的诗学理念。在她的理论指导下,批评中诗歌的“本体”和“功能”、“宏观”和“微观”都得到了恰当阐释。她自觉地将对诗学的在场,与对诗人生存的时代境遇与历史语境交织在一起,用知人论世人的方法去把握选编诗的艺术美。
这本选集里,她读文本、析文本、论文本,涉及了诸多与当下诗论密切相关的令人困惑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是一种别样的“担当”姿态,与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精神及能力一脉相传。在选诗、評诗、编诗、写诗过程中,她有辛勤有执著、有取舍有担当。惟其如此,才能将个人对诗歌的理解贯穿其中,把个人对诗学的看法贯穿其里,这是一种别出心裁的“编法”。而在对诗歌的一一剖解中,还贯穿了诗人和评论家同时在场的理论批评自觉性。不仅从文本解读出发,同时还注重从复杂的历史语境和具体的生存情境、以及诗人们的生命履历出发,得出自己的研究结论。比如,对李老乡的《天伦》的剖析中,她总结出,“他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在现实人生中提炼和关照生存的悲喜剧“一点反讽,一点心酸、一点同情和一点幽默,形成了悲喜交加的阅读体验”,“以欢腾写艰辛,以乐写哀,更显其哀,老百姓的生存艰辛催人泪下”;对马青山的《我在高处》论述中,她发现“这是一首深怀悲悯之作”,“诗歌对人世生存疾苦的悲悯更令人动容”,“这一幅画面,丰富了诗的内涵,是精彩的一笔,直面生活中那让人痛心的残酷”。其点评简洁敏锐,直抵诗歌深处。
总之,这本诗选集中的作品体现着一种以作品生成为重心,并由此激活背景阐释、批评研究等新的综合批评模式。在我看来,她的这种综合性的批评,也没有忽视对诗歌的艺术形式的研究。
这样的选本也便于读者阅读。一册在手,专业读诗人可从专业的角度入手,研究名作为何是名作,并从点评中发现新的阅读点和阅读方向;非专业的读诗人可随意翻看,理解一首诗的意蕴和诗味,足使他们感受到甘肃当代诗歌的美学芬芳。
当然,选本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因为是选,自然就构成有缺憾之处;又因为是选编,自然在浩大的系统工程中,难免会顾此失彼,或者挂一漏万。而且,就一部诗选来说,永远不可能完全涵盖、百分之百满足所有人的胃口。
但我还是非常期待更多人去读她的《诗学在场》。一本书,能给感兴趣的读者提供大致的脉络,能给诗人和他的作品必要的肯定,能给自己慧眼识人识诗一个交代,能提供给人们需要的精神食粮,能够给甘肃诗坛留下点痕迹,足矣!
她应该是快乐和幸福的,也应该是欣慰自豪的吧!
责任编辑 子 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