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还能走多远?

2017-03-22

中华儿女 2017年4期
关键词:博客公众微信

“自媒体”早已不是一个新词了,虽然其诞生的时间不长,却已经深入人心。不过,自媒体发展到现在,也伴随着疑问和争议。有人认为经过一段时间的飞速发展后,自媒体已经到达拐点;有人对2017年的自媒体开局表示乐观,认为将会出现更多新的机会,迎来又一轮的黄金发展;也有很多人表示现在知名的自媒体如罗辑思维、吴晓波等都已经企业化、团队化运作,不能再称之为自媒体,所以属于个人自媒体的时代过去,狭义的自媒体2017年势必衰落,甚至将走向消亡。

那么,自媒体究竟该往何处去?又能走多远?

2月11日,全球首富、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开通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并发布了一段30秒的小视频,用中英两种语言向微信的网友送来问候。该公众号发布的第一篇文章《我是比尔·盖茨,欢迎来我的微信公众号》,已迅速斩获自媒体梦寐以求的10万+阅读,获赞近2万。

从内容和取名上看,比尔·盖茨的这个公众号属于自媒体号,虽然运营主体是企业,但分享的内容却是比尔·盖茨个人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比如:记录和分享他见过的人,读过的书和学到的功课,接下来他还会通过这个微信公众号分享更多包括全球健康、能源创新、教育改革方面的内容。

一时间,“全球首富能否运营好微信公众账号?”引发舆论热议。有分析家认为,比尔·盖茨开通微信公众账号,只是在公关公司推介下试水自媒体的一次尝试。

“自媒体”早已不是一个新词了,虽然其诞生的时间不长,却已经深入人心。不过,自媒体发展到现在,也伴随着疑问和争议。有人认为经过一段时间的飞速发展后,自媒体已经到达拐点;有人对2017年的自媒体开局表示乐观,认为将会出现更多新的机会,迎来又一轮的黄金发展;也有很多人表示现在知名的自媒体如罗辑思维、吴晓波等都已经企业化、团队化运作,不能再称之为自媒体,所以属于个人自媒体的时代过去,狭义的自媒体2017年势必衰落,甚至将走向消亡。

那么,自媒体究竟该往何处去?又能走多远?

自媒体的风起云涌

什么是自媒体?一直以来众说纷纭,各执一词。很多业内人士对什么是自媒体表达过自己的看法:有的人说自媒体就是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有人说自媒体是一种情绪鲜明、有血有肉、有粉丝群的表现形式,更是一道窄门;有人认为自媒体是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的一种主观媒体;也不乏有人认为自媒体只是一个伪命题,是媒体制造的伪概念。

按照流传于网络上的说法,“自媒体”(Wemedia)这一概念源于硅谷IT专栏作家在2001年提出的观点,并在2003年被美国两位学者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归纳为“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

2005年,博客进入中国并很快风靡起来。博客正是早期互联网继个人网站之后的自媒体典型应用,2008年博客发展到全盛期,中国互联网上的博客有上亿之多。

2009年,新浪推出微博,并借助其强大的媒体、社交属性,成为彼时中国互联网的头号应用之一;2011年新浪微博走到其巅峰状态,即便在今天已经失去了当时的人气,依然每日有超过一亿的活跃用户,它是博客之后的又一个典型的自媒体应用。

2011年,腾讯推出微信,開始只是作为一个单一的即时通讯工具,之后“朋友圈”随着微信4.0版的发布正式登场,微信完成了从通讯到社交的跳跃;2012年,微信推出公众平台(公众号),随即引发大量机构和个人入驻,开设自己的账号。从某种意义上讲,已经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博客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得以重生。许多传统媒体人、IT人、学者等都开始参与其中,以“自媒体人”的身份为人们所熟知,如吴晓波、罗振宇、鬼脚七、龚文祥、卢松松、魏武挥等。

时至今日,微信公众账号已经超过了800万个,相当于每160个中国人就拥有一个公众号。在微信公众号中,有着大量的个人自媒体,并在这些自媒体基础上,形成了自媒体联盟,从早期的wemedia联盟,到后来的熊猫自媒体联盟、野马财经联盟、浑水联盟,再到界面自媒体联盟等等。

如果把2005年的博客视为自媒体的起点的话,中国自媒体已经走过了12年的路程,如果再推到更早的个人网站,那么自媒体的发展就更久远了。如今自媒体的风起云涌,受到资本的垂青,并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商业模式,与微信公众账号的推动密不可分。而如今自媒体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如腾讯开放平台、360自媒体开放平台、百度百家、一点资讯、今日头条等,还有各种互联网公司推出的信息聚合平台,成为为各种不同的声音提供表达的场所,一时间,仿佛“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时代已经到来,每一个自媒体人都可以为自已的见解发声。

从脱离组织到回归组织

与传统媒体相比,自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内容的生产方式不同。自媒体发布的内容可以通过采访,也可以通过博主、自媒体经营者个人的行业经验、以及圈子人脉获得的信息。在内容发布周期上,也不像传统媒体严格按照日、周、月的周期,而是更加随机和及时。自媒体脱离了传统意义上的“审查”环节,内容直接到达读者。与传统媒体强调报道的真实、客观相比,自媒体更强调个人观点和评论。

玩博客的人很多,如今发微信的人也不少,但他们都是“自媒体人”吗?NTA创新传播机构创始人、《创业家》杂志前主编申音不这样看。他认为,只有证明自己具有商业能力的自媒体,才是真正的自媒体。而原云科技博客发起人程苓峰的划分则更为清晰,他认为只有单个的个体作为创造内容的主体、并且独立获得用户的才能叫自媒体,所以蛮子文摘、韩寒的一个、虎嗅、钛媒体等只能算是新媒体,而不是自媒体。这些媒体不过从传统媒体的渠道改为以互联网作为信息渠道,但本质上,他们都像报纸、杂志一样是团队运作,集体决策和运营。团队作战还是个人单挑,程苓峰认为,这点成为判断是否是自媒体的重要标志。

微信公众账号推出后,早先以博客、微博为主的自媒体似乎迎来了又一春。许多人,包括一些传统媒体人,都觉得自媒体就是媒体的未来,既有前途又有“钱途”,很多有资源、有表达欲的人纷纷开了微信自媒体,加上微博、博客等其它平台,迎来了一场自媒体盛宴。

许多传统人“脱媒”,也就是从原来供职的媒体中脱身而去专职运营自媒体。一时间,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人加入到自媒体大军,成为“WeMedia”中的一员。

“我已离职。迁居南方小镇。我选择不打工、不创业,专心做个人媒体,关注互联网。”2012年,腾讯科技中心总监程苓峰离职,专注于打造自媒体“孕峰”。他认为,采访仍然是必不可少的。采访别人的观点、参加发布会,才能保持新鲜度,而做媒体,“新鲜”才是长久之计。

有调查显示,旅游、美食、汽车、通信、IT、时尚、互联网、航空、亲子、教育、文化、医疗等,该领域的专家或精英,能有独家资讯或深度分析者,也是自媒体人的主力军。

单打独斗难以为继

然而,在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之后,在运营了一段时间之后,也有不少自媒体人陷入了恐慌:如何找到高质量的素材?如何提供高水平的文本?如何维持激情不变持续更新?如何扩大影响找到“钱途”?也有自媒体人反思:靠刷软文求生存赚小钱,似乎不是自媒体的出路。

一些单打独斗的自媒体人在坚持了几个月“每周一更新”后,慢慢变成了将纸媒的文章直接转发到自媒体账号上。更有甚者,将别人的文章堂而皇之地贴到自己的自媒体上,成为“文摘”自媒体。

知名自媒体人“鬼脚七”表示,像程苓峰这样的全职自媒体人,时间和精力应该足够。但全职会面临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文章来源的问题。“兼职的自媒体人不太担心缺乏素材,但缺少的是时间。全职的自媒体人不太缺时间,但文章内容和主题会少了很多。”除此以外,自媒体会受到经营者个人生活的影响,比如突然有了急事或者写作状态不佳,这些,都会影响自媒体的内容推送。现在,“鬼脚七”、“孕峰”都开始对外征稿。

另外一个趋势是:经过早期的单打独斗,如今自媒体开始向组织靠拢。知名互联网观察人士、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沈阳认为,要做“高大上”的自媒体,需要有大量前期的知识储备,合理的团队分工,水平到位的人来把关,对于细节的不懈追求也非常重要。比如一个团队中有人专门负责内容采访、有人只做后期加工,有人负责机器评测,有人负责洽谈商务合作……最后,盈利大家分成。

据报道,WeMedia联盟目前已经入驻200多家自媒体,侧重互联网科技领域的自媒体账号数量占据三分之一比例,其他涉及生活、美食、时尚、金融等领域。继百度百家、搜狐IT之后,新浪微博也加入扶持自媒体的战局,成为自媒体的“婆家”。“单个的商业合作变现能力显然不如集团军,自媒体又从‘脱离组织,到回归组织了。”业内人士张星说。

变现,看上去很美

“孕峰从12月24日开始在百家首发文章,到1月8日共半个月,一共发了9篇,入账广告费3万人民币,平均一篇3300元。”这样一则消息,在自媒体圈里圈外流传,被视作自媒体“钱景光明”的励志故事。程苓峰也曾说过:“为什么人人都在写微博,获得注意力,制造影响力?因为注意力和影响力可变现。”从目前来看,自媒体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广告投放、收费阅读、公關费用和线下活动。

但在这个影响力就是商业利益的时代,自媒体的影响力真的那么容易变现吗?

事实上,程苓峰半个月赚3万的故事虽然成为业内讨论的焦点。但有评论认为,程苓峰只是特例,并不具备可以大规模复制的可能,自媒体的盈利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空中楼阁,未来很可能成为泡沫。一位IT人告诉记者,从目前来看,自媒体能够盈利者仍是极少数,程苓峰靠自媒体能够盈利,一是因为他有广泛的人脉基础,二是因为他在互联网行业从业多年,对行业非常了解,对行业的各种产品也非常敏感。此外,他在微信这一自媒体上开了风气之先,抢了头彩。而对于大多数自媒体的人士来说,其实并不具备这样的基础。

沈阳认为,自媒体其实就是粉丝经济,通过专业的内容和犀利的个人风格,来吸引粉丝点击、转发量。在点击量的基础上,针对特定内容、嵌入式的广告,就能“卖钱”。

除此之外,“软文”是另外一种普遍的变现方式,也就是由企业公关人员与自媒体通过沟通,自媒体再去演绎包装。

“这种自媒体经营方式,说白了,就是找几家企业‘求包养,要么受命写它们的好,要么评价竞争对手的不足。”但是,这种文章难以摆脱“自娱自乐”的误区,很多写软文的公众号粉丝数也是虚实难辨,且许多粉丝多不会点开来看,其影响力究竟如何,却是未知。

自媒体“科技杂谈”的作者王云辉则表示,“当前这一波以软文为核心供血机制的自媒体泡沫,在全行业加速脱媒,以及国家收紧有偿报道治理的大环境下,是缺乏持续生命力的,必然在不久的时间内消亡。”

两极分化,内容决定命运

微博风行时,有人说:当你的微博粉丝超过100个,你就是一本内刊;超过1000个,就是一个布告栏;超过1万个,就是一本杂志;超过10万个,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00万个,就是一家电视台;超过1000万个,就是一家省级卫视;超过1亿个,那你就是CCTV。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博客造就了徐静蕾和韩寒,微博助推了姚晨和李开复,微信造就了罗振宇和程苓峰。可是,这些自媒体的实际影响力究竟如何,仍然值得商榷。

“你看,我关注的微信公众号超过了140个,但经常看的不超过20个。其中很多都是‘友情关注”,媒体人小杨告诉记者。她关注的自媒体号从原来的日益增加到现在开始慢慢精简,因为实在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阅读庞杂的信息。

从2016年以来,根据第三方统计数据,大部分公众号推送文章的阅读量平均从12%跌至5%左右,关注人数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

随着内容进一步爆炸,用户的注意力越来越稀缺。根据企鹅智酷调研发现,九成读者目前的关注已经不到50个自媒体。而78.3%的读者的高频关注或置顶的自媒体数量不足5个。读者对已经关注的自媒体号账号推送的文章打开阅读的概率也越来越小,读者点开推送文章的概率和完整阅读的概率在逐渐递减。

这其中也不乏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中自身暴露的许多问题。比如社会责任感的缺失、自媒体人水平的参差不齐、内容的真实性降低、自媒体联盟间的恶性竞争等问题,一部分自媒体为了获得关注或者实现商业价值,捏造、编排各种谣言进行传播。因为信息发布太自由,缺乏自律和把關人,曾有不少企业、政府机构、公众人物被自媒体文章抹黑、中伤,也有很多所谓“10万+”的文章,内容是东拼西凑,再加一个耸人听闻的标题来实现的。

当然,也有很多头部公众号的阅读量还在稳定提升。对于那些内容精准垂直,个性化、互动性做得比较好的账号来说,推送文章的实际阅读量依旧很高。这其实就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的显现。有分析者认为,2017年,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会越来越明显,有较好的口碑和影响力的头部内容将会吸引更多用户的注意力,甚至占领更大的市场,而一些内容质量平平的公号将更加难以生存。

对此,自媒体人、微信互动研究专家、新媒体排行榜商学院讲师唐三藏认为,对自媒体来说最核心的还是回归到深耕内容创作上,要足够了解用户的需求和痛点。这就需要对用户进行精准的定位和分析,并对应提出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法。内容形式上要更加有趣有料,并能禁得住时间的考验。优质的内容才是保证阅读量的必要前提。

目前,虽然不少人对自媒体成长模式表示了深切忧虑,对于那些“单兵作战”的自媒体也抛出了“还能走多远”的疑问。但是,也有很多人对于自媒体的发展仍然充满信心。知名互联网评论家丁道师曾撰文指出,“SNS、博客、微博、微信公号、今日头条等平台的陆续出现,我们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内容创造中来,在这个过程中每一年都有人说是自媒体的最后机会,但结果呢?自媒体每年都在高速发展,至少目前我没有看到任何衰老的迹象。甚至2014年今日头条起来之后,很多专家都认为今日头条是最后的机会,然后2016年很快一点资讯又起来,打脸了很多人,自媒体的终点始终没有出现……”

在他看来,在未来3年,5年,10年或者更久远的时间,自媒体发展只会越来越好。自媒体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近两年的许多热点事件,都是自媒体率先切入进行创作,从而引发全民关注。而许多自媒体在各个行业推动政策的落地、企业的转型升级的案例更是成为新常态,在2017乃至以后,自媒体的价值会持续升级,自媒体消亡论不足信。

的确,正如“鬼脚七”所说:对于新兴事物,我们习惯在开始时高估其未来,过了一段时间,又会低估其价值。在自媒体的黄金时代,不乏想要分一杯羹的淘金者,而经过一段艰苦岁月后,许多人会离开,但坚持的人会继续前行。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中,无论是团购网站、社交媒体、视频网站,无不如此。

责任编辑 华南

猜你喜欢

博客公众微信
古代诗人玩转公众号
追踪潮流前线,一定不能错过这几个公众号
微信
魔镜告诉我,你缺少时髦的APP公众号
微信
微信
育儿博客
关于我国公众环保意识的几组数据
博客相册
博客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