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2017-03-22何绍云
何绍云
摘 要: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它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阅读兴趣的激发,教师还应教给学生基本的阅读技巧,要让学生有自己的阅读体验,真正达到提高自主阅读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阅读提出了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由此可以看出,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是阅读者对所阅读的材料进行筛选、加工的过程,也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所以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掌握高效而实用的阅读技能与方法。
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从兴趣入手
苏霍姆林斯基说: “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比如,解题设疑,制造悬念;巧设思维情境,春风化雨;导入相关故事,诱发兴趣;等等。一旦有了兴趣,即可激发课堂教学的情感。情感是一种内心的反映,学生的情感有没有激发,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高低。优秀的语文教师,他们会唤醒、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教师还应该有意识地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优秀作品,从而有效地扩大他们的阅读面;也可以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名人,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鼓励他们尽量多读书,读好书,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给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也应持有这种态度,让学生获得方法,而非果实。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各有其特点,因此,除了了解共同的阅读规律,还要懂得各种体裁作品的阅读规律,在阅读时恰当地运用一定的阅读方法,比如,记叙文是写人记事的文体,阅读时应抓住其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还要辨明记叙的顺序,寻找文章的线索,然后明确材料是通过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来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从而抓住文章的主旨。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阅读时应先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而后理清说明的顺序,重点在于分析说明的方法,最后品味说明的语言。对于议论文,它主要是论述作者的观点或对某一问题的见解,因此阅读时要弄清作者所提出的观点即论点是什么,知道作者用了什么材料——事实或道理来证明论点,还要理解作者是如何運用这些材料来证明论点的。散文应抓住其“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来阅读。还有小说应从其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这三要素来阅读。分析人物形象要从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等方面入手,还得把握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表达效果。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过程作为认知对象,帮助他们总结阅读方法,以便今后自觉运用这些规律去探求新知。
三、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阅读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读的过程中,学生欣赏美并学习语言。文章作品丰富的意蕴,存在于字里行间,隐藏在文字背后,存在于空白处留下的巨大审美空间之中。对一篇课文的教学,教师不应首先引导学生去分析理解,而应让他们去感受,即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情感体验去感知内容,去品味语言文字。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读”这一环节,不论何种文体,课堂上都要每篇必读,可以默读、朗读,在读中思考理解,并学会圈点批注,体会文章要旨。学生在反复吟诵课文中,随着形象在学生头脑中的“复活”,必然会触动他们的情感,使他们沉浸在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里,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把握全文内容,受到艺术熏陶,获得美的享受。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思维、不同的生活体验,因此,他们对于同一事物也会有不同于别人的想法,这点恰恰创造了这个世界的多样性。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去对眼前的文章进行阅读。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点拨,但不包办代替,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自己去探寻、研究、思考,发挥每个阅读主体的创造精神。
阅读教学直接关系到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渐领会、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意义,进而去学习写作技能及加深对其他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总之,阅读是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语文知识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个人思想升华的主要方式。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立足阅读,让学生在理解中获得更多、更深刻的知识,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获取精神食粮的途径。
(作者单位:甘肃省积石山县刘集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