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思维方法研究述评
2017-03-22马立志
马立志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其中蕴含极其丰富的思维方法,主要包括:辩证思维、底线思维、法治思维、战略思维四个方面。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思维方法的梳理和总结,既为当代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和化解社会矛盾提供了重要遵循,又为我们党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提供了科学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
关键词: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思维方法;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17.01.07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和改革的攻坚期与深水区,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然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我们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包含极其丰富的思维方法,为破解当代中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方法指引,本文通过对学界不同视角研究成果的归纳和整合,展现学界的研究现状,旨在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思维方法提供有益参考。
一、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辩证思维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辩证思维就是要承认矛盾的存在,基于现实矛盾分析问题并探寻破解之法,进而不断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在这一研究倾向上,主要体现在经济工作、国家和社会治理以及从严治党等方面。
1.习近平经济工作中的辩证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我国的经济工作,他认为在经济工作中坚持辩证思维方法十分必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工作之所以能够取得令世人惊羡的成就,与在工作中充分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密不可分。因此,当代中国要不断推进经济工作向前发展,也必须科学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正确认识市场和政府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张亮认为,习近平在领导中国的伟大实践中,一以贯之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了主要矛盾即经济建设,认识到市场和政府的辩证关系,加快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找到了经济建设中的难题。这表明习近平对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深度把握,不仅严格遵循了经济发展规律,同时兼顾经济建设中所涉及的不同逻辑关系,实现了经济工作中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有机统一。闫培宇和张亮以新常态下政府与市场辩证逻辑关系为视角,对习近平在经济工作中的辩证思维进行了探讨,他们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经济与政治的辩证统一,是政府与市场逻辑关系的最初表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政府与市场辩证统一的基础”,这些都是习近平在经济工作中所体现的辩证思维。
2.习近平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辩证思维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的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取得显著成效。习近平指出,无论是国家治理还是社会治理都必须要洞察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各要素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有机统一,以辩证思维方法来武装我们的头脑,推动治理工作取得新的突破。
韩振峰在《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重要哲学方法》一文中指出,以辩证思维来看待和解决中国问题,是习近平治国理政一个最鲜明的特征,“也是他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重要方法”。孙乐强认为,习近平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中,始终坚持把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作为开展外交工作的一项重要原则。在处理大国关系时,不仅要以大国关系为重点进行谋划,还要立足全局不断加快推进多边、周边以及与发展中国家的外交工作,这些都集中体现了习近平在外交工作方面对辩证思维的充分运用。刘爱莲和李树文则指出,习近平在社会治理方面形成了蕴含辩证思维本性且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思想,主要体现在社会治理系统与其子系统及构成要素的辩证统一、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等五个方面。董德福和沈辰辰分析了习近平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所蕴含的辩证思维,他们认为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内含有唯物主义向度、辩证法向度和人本向度,特别是在处理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以及胆子要大与步子要稳等关系方面,都充分运用了辩证思维方法。唐献玲认为,习近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丰富的唯物辩证法的系统哲学思維,主要表现在系统哲学的客观性、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五个方面。马腾飞撰文对习近平辩证思维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习近平辩证思维的形成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和浓厚的社会历史背景,同时他对习近平辩证思维进行了概括和总结,主要体现和运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部署、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以及新常态之中;并且,马腾飞进一步阐释了习近平辩证思维所具有的特点,即系统性、务实性、前瞻性和时代性,突出强调深入研究习近平辩证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嘲辛晓宁对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中的哲学思想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习近平一以贯之地坚持着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其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方面充满了唯物辩证色彩;同时,习近平还准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唯物史观思想,时刻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这些思想内容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所具有的浓厚的哲学意蕴。因此,用它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和推动工作必不可少。
3.习近平从严治党中的辩证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如何保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举措。他指出,全面从严治党必须要坚持问题导向原则,善于抓住关键少数、找准重点,深入分析不同时期党所面临的不同矛盾,对症下药施良方,这样才能做到标本兼治,才是人民的好公仆。
文道贵和欧阳吟子认为,习近平的治党能力及其特点蕴含丰富的唯物辩证法意蕴。首先,习近平高度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将思想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其次,以点带面,从作风建设着手进而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再次,重点分析不同时期矛盾的主要特点,将反腐作为重聚民心的关键;最后,由表及里,抓住问题本质,实行制度治党。各项举措之间不仅紧密联系,同时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性,凸显了习近平在治党能力方面对辩证思维的准确应用。赵付科和季正聚认为,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中,尤其是在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治标与治本、攻坚战与持久战等六个方面,蕴含丰富的辩证思维。
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底线思维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底线思维就是要未雨绸缪,实事求是地制定切实可行的最低目标,努力实现最大期望值。在这一研究倾向上,主要表现在习近平对国家进行治理和指导领导干部工作等方面。
1.习近平国家治理中的底线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时刻筑牢底线思维意识,保持清醒的头脑,用底线思维方法开展工作,这一方法在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思想中尤为明显。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善用底线思维方法,不仅能够有备无患,遇事不慌,把握主动权,还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和加快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陶文昭认为,习近平之所以要运用“底线思维”这一词汇,目的就在于树立防患于未然的意识。首先,习近平指出在主观上要有忧患意识,同时在客观方面还要具体分析形势。陶文昭还进一步对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基本底线做了系统概括,他认为其主要包括“道路底线、党风底线、经济底线、改革底线以及其他方面的底线等”。在此基础上,陶文昭还强调对习近平的底线思维必须要以辩证思维去理解,这样才能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刘建伟和张静对习近平国家治理的底线思维进行了分析,认为底线思维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范式,其中蕴含的底线思维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本质规定,即底线思维不仅是一种战略思维、忧患思维,同时也是一种主体责任思维和积极防御性思维,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均有所体现。因此,我们要灵活运用这些底线思维,以便形成思维和行动合力,加快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顾海良认为,习近平改革思想蕴含的底线思维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在根本性问题上不犯颠覆性错误”,因为这一问题是党的理论创新和执政之道。一方面,它蕴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基本结论中;另一方面,它也是中国共产党对改革开放实践的科学总结。刘哲昕结合实例,力争立足法治视角对习近平底线思维的内涵进行全面阐释,以充分论证底线思維和法治思维之间的联系,最终证实底线思维所具有的法治属性,即底线刚性思维、底线公平思维和底线倒逼思维三个主要内容。张九海在《抵制“三俗文化”要有四种思维》一文中指出,习近平为使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顺利推进,对在抵制“三俗文化”过程中强调要牢固树立四种思维,即顶层设计、底线思维、倒逼思维、辩证思维等。就底线思维他又进行了细化探讨,张九海认为习近平所说的文化的底线,主要涉及科学底线、人民利益和需求底线、法律和政治底线、生产力底线、道德底线和历史检验的底线等六个具体内容。
2.习近平指导领导干部工作中的底线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在指导领导干部工作时指出,领导干部必须要懂得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把工作预案准备得更充分、更周详,做到心里有数、处变不惊”。习近平总书记的底线思维方法,对于消除领导干部在思想意识上的严重弱化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谢璐妍认为,底线思维是习近平力推的科学思维方法,其在指导领导干部工作时对底线思维的“底线”进行了突出强调,集中表现在“客观规律底线、社会道德底线、勤政廉洁底线、谨记党规党纪底线和法律法规底线”等五个方面。张舒和祝福恩认为,习近平在指导领导干部工作中所蕴含的底线思维,不仅是他突出强调领导干部在处理工作时所要把握的一种科学思维方法,同时更是在社会转型期领导干部必须要坚守的基本底线。当前,领导干部底线思维(如在作风、思想、党纪、国法、价值观等方面)存在严重弱化的问题,因此,必须要深度剖析其成因,将底线思维贯彻落实到领导干部工作的始终,这对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意义重大。胡赣江认为,把习近平的底线思维方法与当前组织工作进行联系,不仅具有针对性,同时具有指导性。为此,他就底线思维的思维方式、运用“底线思维”过程中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以及对如何构筑组织工作的“底线思维”进行了具体分析。
三、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法治思维研究
无规矩不成方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法治思维,就是要树立“法治观念”,坚持依法办事,讲规矩、守纪律。在这一研究倾向上,主要体现在习近平从法治思维本身以及法治思想等两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考量。
1.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的法治思维
法治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弘扬法治精神,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方法,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思维方法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倡导法治思维方法对于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能力以及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王江燕和樊石虎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就习近平对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形成进行了分析,指出当前领导干部必须不断提高自身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这对于加快推进我国改革开放来说是一项十分必要而又紧迫的现实课题。习近平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与人治思维和特权方式有着本质区别。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内涵、阻碍法治思维形成的现实原因以及最后的路径选择进行深入探讨,以贯彻落实习近平对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形成所提出的各项要求。施保国认为,习近平的法治思维观具有“四维性”,即“治国维度的法治思维观、执法维度的责任效果思维观、司法维度的公平正义思维观、监督维度的制度管理思维观等,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内容,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发展方向”。朱新力对习近平法治思维新突破与新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习近平的法治思维不仅能够解决社会问题,同时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一种有效方式。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内容来看,习近平法治思维的新突破与新特征主要表现在“以实现中国梦为目标;以法治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以转型、崛起为特定时空背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现代化为基本内容”四个方面。
2.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的法治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的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利器”。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法治思想,用制度治党、治国、管权、治吏,党和国家才能实现长治久安的和谐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繁荣昌盛。
公丕祥、张文显两位学者都对习近平的法治思想进行了分析,他们一致认为,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但是两位学者的侧重点又不尽相同。公丕祥认为,习近平从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角度出发,对依法治国在战略考量、根本遵循、推进方略、动力机制等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方面进行了精心谋划和深入探讨,并进一步揭示了我国法治发展的基本规律,形成了一个严密的法治思维系统,极大地推进了我国法治理论的创新发展,为我国今后的法治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张文显则指出,习近平的法治思想具有三大方面的内容,即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鲜明特征、一般理论以及习近平依法治国的核心思想,通过深入具体分析这三个方面的重要内容,进而深刻领会其理论本质、理论风格和理论意义。更为重要的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具有守正创新的理论思维、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求真务实的实践思维、运筹全局的改革思维、精准练达的辩证思维等特征,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既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又具有广泛的世界意义。
四、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战略思维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战略思维,就是要“站在时代前沿和战略全局的高度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在这一研究倾向上,主要体现在习近平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以及全面深化改革论述等与治国理政休戚相关的不同方面。
刘泰来对习近平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战略思维进行了分析,他在撰文中主要对习近平关于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战略意义、战略思路和战略举措三个方面进行了全面阐釋,并进一步指出我们必须要在习近平重要讲话的指导下,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积极打造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话语体系,以在全世界树立国家新形象。王先俊和江巍认为,习近平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论述中蕴含丰富的战略思维,其中精准透彻地总结了习近平战略思维两个重要的前置性条件,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这对于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陶文昭认为,习近平的改革具有五大思维,即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等,而“战略思维对高层领导尤其是一把手极其重要。一把手是党政领导集体的班长,要站在战略的高度,以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度和胸襟,把方向、抓大事、谋全局”。同时,陶文昭在《习近平治国理政的科学思维》一文中,重点阐述了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等,对于战略思维他指出其对高层领导特别是对于一把手来说极为重要,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从邓小平到胡锦涛再到今天的习近平,对于战略思维的贯彻和落实从未松懈过,他们在不断拓展和丰富战略思维的内容。韩庆祥认为,习近平的理论创新具有六个重要特征,处于第二位的就是战略思维,他指出战略思维是思考和分析根本性命运问题的必然选择,习近平对于战略思维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及深化改革和加强改革等方面,这些集中体现了习近平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另外,韩庆祥的《全面深入把握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十个重要方面》一文中在提及第十个方面时指出,习近平在治国理政中一直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为指导,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更是综合运用了历史思维、人本思维、底线思维、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和求实思维,其中对于习近平的战略思维,他认为其是一种对根本性、全局性和长远性问题进行科学谋划的思维方式,同时习近平将这一思维已然贯穿到全面深化改革和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等方面。
五、结语
近年来,有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思维方法的研究,学界已经取得了累累硕果,主要涉及辩证思维、底线思维、法治思维、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历史思维、人本思维、创新思维等方面,为我们更加深入地研究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思维方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和经验借鉴。然而,纵观国内学者对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思维方法的现有研究成果,主要以期刊、论文形式为主,硕士、博士论文和专著较少,研究的深度和系统化还应不断深入,有关这一研究的新兴领域有待进一步开辟。如果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不同思维方法之间的关联性或同一思维在不同视角上进一步对比探讨,并向纵深发展,必将会丰富这一研究成果,增强这一研究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通过梳理和总结国内学者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思维方法的研究现状,其重要性可见一斑。立足当前,展望未来,对其进行多方位、立体式的解读,挖掘理论内涵,立足“大宣传”理念,促进思维方法和具体实践的交相呼应,让这些思维方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既为当代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和化解社会矛盾提供了重要依据,又为我们党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提供了科学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对提高我国积极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挑战,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总之,随着国内学者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思维方法研究热情的不断高涨,关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思维方法的研究肯定会更加深入,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