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场域中师生关系的裂变及其当代重建
2017-03-21汪杰锋
汪杰锋
(阜阳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学校教育场域中师生关系的裂变及其当代重建
汪杰锋
(阜阳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学校教育场域中传统师生关系的裂变,主要表现为师生精神共识的断裂,教师传统权威的日渐旁落,以及师生情感交流趋于淡漠。其之所以如此,一方面在于作为社会组织的学校内在环境中的社会互动异化,及其所引发的师生交往心理阻隔;另一方面,则在于外在社会环境中多元文化碰撞所引发的师生文化价值观冲突。为顺应时代转型与现代学校教育变革,需着力打造师生交往冲突安全阀机制,疏通师生理解与心灵沟通渠道,开拓学校多元文化融合行进路线,以真正实现和谐师生关系的当代重建。
学校教育;师生关系;裂变;冲突;重建
在传统文化影响下,我国学校教育场域中的师生关系,彰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文明素养,师道尊严早已成为我国社会普遍的教育信念。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转型,以及教师和学生两大群体的价值观、人生阅历及社会角色等的差异,在学校教育场域中正式或非正式的师生交往中,常常会不可避免地生发一些矛盾冲突。[1]猎虎新闻网曾上传过一段学生群殴教师的视频,情景十分恐怖,很难让人相信这一切居然发生在学校课堂上。在现实教育生活中,诸如此类的师生交往冲突屡见不鲜。为何师生不愿一起交流,共同化解学校教育场域中师生交往中所存在的诸多矛盾?答案众多。[2]在社会转型期,随着人们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的渐变,师生关系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正在发生变革。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透视传统师生交往关系的裂变及其生发缘由,以顺利实现新型师生关系的当代重建,是当前学校教育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3]
一、传统师生关系的裂变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学校教育弘扬以教师为主体的传道授业解惑意识,师生之间逐渐形成了一种发轫于功利主义,缺乏人文关怀的支配与从属的传统教育关系。[4](P20)在这样的师生关系氛围中,教师理所当然地被视为社会权威的代言人,负责传递社会文化;而学生则顺理成章成为社会权威的绝对服从者,社会文化的被动接受者。在传统师生交往关系发展嬗变的过程中,师生一旦在社会追求、教育地位以及情感目标等方面产生分歧,并由此引发激烈的语言对抗与行为冲突的话,传统师生交往关系便会随之产生裂变。[5]
学校教育场域中师生交往关系的裂变有多重表现。其一,师生精神共识的断裂。在现代社会,知识已逐渐蜕变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教师靠出售知识获取报酬,学生则理所当然地被当作生产原料任由教师反复捏造,使之符合特定社会所需的人才标准。在学生看来,教师出卖学问和方法,就像菜市场的商贩兜售卷心菜一样,而他们之所以走进学校,也只是为未来个人谋生做准备,以便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因此,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指向金钱、权利与地位。在这样的背景下,没有人会认同教师灌输给他的世界观。[6](P42)于是,师生作为人的完整性被剥夺,师生交流的感情因素被抽离,因为教育者所思考的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受教育者学得更多,记得更牢。学校教育过程中的规训横行,学生主体性膨胀与权利的非理性争夺,导致师生关系紧张甚至走向极端。显然,缺乏对精神世界的共同追求,基于各自欲望所形成的师生关系,只能是松散的隔离关系。[7]其二,教师传统权威的日渐旁落。现代社会的转型,以及由此带来的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在加快知识信息化与教育民主化进程的同时,也使得教师的传统权威备受质疑与挑战。首先,教育观念的更新,挑战着教师的制度性权威。教师的传统权威,来源于教育制度所赋予教师的管理学生的合法性权力;然而,随着现代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学校场域中的师生观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革,学生主体地位日益凸显,教师已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而当一些教师迫于种种压力违背教育准则,使教师形象逐渐变得扭曲时,教师的权威也就逐渐丧失了。其次,知识信息化加速弱化了教师的知识权威。21世纪是知识信息化世纪,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可以让学生足不出户也能学到更多知识,这使得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经验已无优势可言。与此同时,现代大众传媒继续以快捷多样的方式,将大量知识信息呈现给学生,使之更有机会开展个性化学习。这种反哺文化时代的到来,正在加速弱化教师的知识权威地位。再次,教育民主化也给教师传统权威带来了严峻挑战。教师传统形象神圣化,建立在以控制与服从为机制的纵向隶属关系之上。当前,我国已迈入民主化、法制化社会。在此背景下,一旦师生的观点相异时,学生就会据理力争,而当其认为其受到不公正待遇时,则会怀疑否定教师的权威。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如果继续一味压制学生,不仅会引起学生的不满与敌意,最终也会导致教师传统权威的日渐旁落。[8]其三,师生情感交流趋于淡漠。在通常意义上,教师只要不随意侵犯学生的基本权利,不打压学生的自由意志,学生便会认同社会所赋予教师的权威;但教师一旦以权威者自居,强迫学生认同自己的文化权威,便极易引发学生内心的不满情绪,师生情感交流的冷漠便会由此而生。[9]现代社会崇尚师生主体间的平等交往,而平等交往的核心则是相互尊重与关爱;但在现代社会人员频繁流动的背景下,与教育普及化与规模化相生相伴的,往往是学校师生比的严重失调,超负荷工作的教师,往往无暇顾及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与学生鲜有深层次的精神互动,加之部分教师缺乏正确的教学态度,以管代育,以堵代疏,凡此等等,均在无形中加剧了师生之间的情感冷漠。
二、现代师生关系裂变的缘起
传统社会组织结构崇尚提高工作效率,强调上下级之间森严的等级,主张在标准化管理模式下极为明确的权力与责任分配。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全面转型期。作为社会子系统的学校教育,必然会受到来自社会的种种冲击。学校教育原本关注的应当是社会效益而非经济效益;但在现实中,很多学校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忙于举办各种应试辅导班,部分高等学校更将获取科研经费当成组织效率的最高目标,并为教师设计了各种量化考核标准,使教师无意倾心课堂教学,学校教育工作重心严重偏离教书育人的根本宗旨。在当前功利主义风气盛行的背景下,知识改变命运被误读成文凭改变未来,学生读书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取一纸文凭,学校逐步沦为功利化社会组织。正是这个功利化社会组织,引发了学校场域中师生关系的裂变。在这个功利化社会组织中,师生间的社会互动构成了最基本的人际交往形式。在传统教育活动中,师生互动规模小,目的单纯,师生之间情感协调融洽;但近年来,师生互动情景发生了质的变化,传统师生交往之间的平衡格局已不复存在,学校系统中的社会互动逐渐异化为纯功利行为。比如说,随着学校教育在社会及个人发展中重要性的日益彰显,一些人越来越看重教师在学校所掌握的各种荣誉分配权。在一些地方,有些家长会动用私人关系或贿赂教师,越来越多地干预学校教育。当此之时,教师如不能公正公开地分配相关教育资源,就可能会引发部分学生的内心怨恨,甚至引发师生交往冲突。而师生关系一旦被异化成人与人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利益往来,则必然会催生师生关系的双重价值标准,并由此带来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教师世俗化的物质利益追求与要求学生尊师重教之间的矛盾冲突,学生学习目标的功利化追求与要求教师乐教奉献之间的矛盾冲突。[10]
随着学校系统中社会互动的异化,师生交往中的心理沟通日益受到阻隔。这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其一,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所引发的师生沟通障碍。在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因对自身成长特点认识不足,学生往往会将别人对自己学习能力、学习水平的评价与定位,内化到其思想中。这势必会引发学生的偏激、自卑、怀疑等负面情绪,并由此导致师生交往之间的冲突。随着学生渴求独立等自主意识的不断增强,其逆反心理更为强烈,因此,当其步入高年级后,便极易挑战教师权威;而其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又极易使其在应对师生交往冲突时,采取攻击他人、破坏公物等过激行为。与此同时,部分外向型学生可能因不服从教师管束与制约,无所顾忌地侮辱谩骂教师,进而引发师生交往冲突;而部分内向型学生,则易将对教师的不满情绪压制于内心,并以冷漠、退避等形式表现出来,由此导致师生交往中的心理阻隔。[11]其二,教师因自身个性心理缺陷而导致的师生间的交往冲突。如部分内向型教师不善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极易忽略参与学生活动,而部分外向型教师则喜欢采取激烈直接的方式应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又如部分多血质型教师往往粗心大意,缺乏与学生必要的理解与沟通,而部分抑郁质型教师则因自身情绪波动较大,对学生情绪的负面影响也较大。再如有的教师一味亲近与自己兴趣相投、价值观相近的学生,而轻视甚至贬斥价值观与其相悖的学生。凡此等等,都极易引发师生间的交往冲突。与此同时,部分教师习惯以权威者自居,缺乏对学生身心发展的正确认知,如有的教师认为解决问题学生的唯一办法就是压制学生,将其锐气磨平,还有的教师则总认为女生成绩落后于男生是性别差异使然,因而武断地将女生学业不良归结于性别的先天不足,凡此等等,也极易引发师生间的交往冲突。此外,教师的管理心理也会影响到师生间的和谐交往。相关研究表明,专制型教师易引发情感、态度与行为上的师生冲突;而放任型教师虽不易引发师生交往中的激烈冲突,但其往往会引发师生交往中的冷冲突。[12]
在现代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人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带来了多元文化思想的相互碰撞。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教育深受传统与现代、主流与多元等文化冲突影响。受此影响,部分学生为彰显自我特质,不愿简单认同社会主流价值观,甚或对其持不同程度的批判态度。这势必会引发学校教育场域中师生文化价值之间的冲突。所谓师生文化价值冲突,是指教师亚文化与学生亚文化在价值观念和角色扮演上的彼此对抗。当前师生交往中所存在的文化价值冲突,主要体现在师生之间文化价值观的冲突上。学生所代表的青少年亚文化价值观,以崇尚自由快乐为宗旨;而教师所代表的成人亚文化价值观,则以追求严格的行为道德规范为己任。[13]这两种价值观之间,本就有着一定程度的对立与冲突。身为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代言人的教师,其文化价值体系单一而稳定。在教育过程中,当学生的多元价值观与教师的主流价值观相互碰撞时,势必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摩擦甚至冲突。师生交往过程中的文化价值观冲突,往往会带来三种严重后果。其一,严重影响师生身心健康。价值观冲突往往会导致师生情感上的对立,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师生交往关系的紧张,从而阻碍双方身心的健康发展。其二,引发师生关系中的无交往行为。身为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代言人的教师,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精致编码,与学生所用的家庭语言编码相去甚远。互为异质的两种语言编码的相遇与碰撞,势必会导致师生间的无交往行为。其三,阻碍良好教育效果的实现。师生交往中的文化价值观冲突,有时会引发一些破坏性行为,如有的学生或因学习困惑而怯于参与教育活动,消极逃避或游离于学校教育之外,沦为学校教育的边缘人;或因遭遇排斥抵触学校教育,甚至有意干扰正常教学进程,沦为课堂教学的捣乱者。学生的这些破坏性行为,必然会阻碍良好教育效果的实现。
三、和谐师生关系的当代重建
时代转型是传统与现代诸因素此消彼长的进化过程。现代学校教育结构、目的与功能的变革,极大地影响冲击着传统的师生关系。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应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倾听来自学生的不同声音,重视每一位学生所持有的观点,以正确的教师权威观,坦然应对来自学生的质疑与挑战,积极探寻消弭师生交往冲突的合理路径。[8]
在当前教师权威逐渐旁落的背景下,我们不仅需要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重塑教师的制度性权威,打造师生交往安全阀机制,还要鼓励学生以平等者身份与教师民主对话,如此才能有效消弭师生交往冲突。在社会冲突论者看来,人际交往冲突虽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常态,但其在整合各种社会价值观与社会利益的过程中,往往发挥着促进人际交往的正向功能。师生交往环境在不断地发生改变,与此相应,师生关系也需要不断调适与重塑,而在此过程中所生发的师生交往冲突,既意味着师生交往矛盾的显性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有益于问题的真正解决。当此之时,如何打造师生交往安全阀机制,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师生交往中因冲突而带来的彼此伤害,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此,可采取如下措施。其一,规约教师权力,即在师生交往过程中,要求教师必须遵循学校规章制度,以减少师生交往冲突的产生。一些学者认为,为达成此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就既要弱化教师的非人格化特征,又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而不能刻板地以规范为圭臬。其二,疏通家校合作沟通渠道。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受此影响,学生、学生家长及社区组织参与学校教育活动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在这种情形下,学校一旦不能或不愿满足其对教育的合理诉求,而迫使其通过非正规渠道以达成其目的,势必会破坏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与公平竞争的教育格局。因此,学校要切实保障家长对学校及教师工作的监督权利,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与制衡。其三,确保学生参与学校教育活动的主动权。我国传统学校教育一贯视学生为教育输出品。在这种背景下,身为应试教育下知识容器的学生,只能默默接受学校权力下的强力监管。随着学生教育自主性的增强,这种单向度管理模式,极易引爆师生交往冲突的导火索。有鉴于此,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一定要优化制度设计,改革组织安排,使学生有机会通过合理渠道积极参与学校教育管理,如让学生有机会与学校领导直接对话,必要时还可出台相关政策,支持鼓励学生自主管理,强化学生对学校教育服务的有效监督。[10]
落实民主和谐理念,疏通师生理解与心灵沟通渠道。民主对话不仅仅包括师生之间的言谈,更包括彼此之间的真心接纳。这不仅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理解其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与烦恼,用发展的眼光去正视学生所犯的错误,而且还要求学生要理解教师的教育目的与态度,虚心接受教师的相关引导,视教师为生活的先行者和人生向导,只有这样,才能疏通师生之间理解与心灵沟通的渠道。换言之,在师生交往中,教师不仅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理解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更要钻研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深入研究教育科学知识(条件性知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与爱戴。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学会理智看待自身心理发展规律,正视自我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不要刻意回避涉及教师专业发展与师生交往的相关问题,更不可将这些问题带入课堂,而要学会合理宣泄。此外,要想改善师生关系,不能仅靠教师的单方努力,也需要学生更多地理解尊重教师。具体而言,学生既要善于克制自身情绪,尊重教师人格,虚心接受教师指导,必要时主动支持协助教师工作;更要在遇到学业困难和生活挫折时,学会正确归因与合理宣泄,而不能伤及他人,更不能刻意挑衅教师。换言之,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乐观、自信、坚毅的良好品格,遇事冷静,在双方的理解协作中,有效减少彼此之间的交往冲突,以达成彼此之间的心灵沟通。[11]
教师要放下传统文化权威者姿态,坚持和谐文化发展观,着力开拓学校多元文化融合行进路线,以真正实现民主和谐的当代师生交往关系的重建。追求和谐文化,是消弭师生交往冲突的一剂良方。教师要从学校文化权威者转变为文化组织者,在坚持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确立多元文化发展观,着力开拓学校和谐文化行进路线。学校文化是师生关系生存发展的土壤。学校应致力于使广大师生自觉成为和谐学校文化建构主体,以浓郁的环境文化熏陶师生理想,以丰富的课程文化培育师生精神,以多彩的教育活动影响师生交往行为。身为学校文化组织者的教师,则应致力于促进学校多元文化的融合。学校是一个文化复合体,内含制度性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等多元文化。面对多元文化,教师应具有宽阔的胸怀,并能通过多元文化背景分析,在准确把握学生当下思想脉搏和精神文化需求的前提下,不断提升学生抵御不良文化侵袭的能力。要达成这一目的,学校就应以一种全新的方式,颠覆传统制度化教育中的师生关系,以真正实现教师角色的多重转变。[14]
[1]刘乐意.冲突论视角下的师生关系研究[J].学周刊,2016(1).
[2]张卉,孙娟.师生文化冲突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7).
[3]吴岳军.传统师生关系的透视及其现代转型[J].现代教育管理,2010(1).
[4]韩国文.创业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5]刘芬.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8.
[6](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韦伯的两篇演说[M].冯克利,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
[7]王春燕.共识的断裂与重建——师生冲突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8]彭涛,魏欢.师生冲突中教师权威的旁落与重塑[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
[9]杨海芳.反思我国社会变迁中师生关系的嬗变[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4).
[10]蒋平.师生冲突的原因分析——一个社会学的研究视角[J].现代教育管理,2009(6).
[11]王万飚,桂守才.师生冲突的心理成因分析及其对策[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5).
[12]田国秀.师生关系的含义、类型与特征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04(7).
[13]徐静,明庆华.师生交往过程中的文化冲突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6(1).
[14]叶为,韦耀阳.重新审视师生冲突——一种文化学分析[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责任编辑 韩玺吾 E-mail:shekeban@163.com
2016-12-10
阜阳师范学院本科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2015JYXM10)
汪杰锋(1968-),男,安徽桐城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及学校教育学研究。
G645
A
1673-1395 (2017)02-01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