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后勤装备建设效益的对策与思考
2017-03-21邵大帅高惠中
文/邵大帅 高惠中
提高后勤装备建设效益的对策与思考
文/邵大帅 高惠中
后勤装备建设效益分析贯彻装备发展全寿命是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客观需要,是提高后勤保障力的现实需要,是降低后勤建设成本的有效手段。本文从需求牵引、发展模式、研发水平、激励机制、整体效益几方面提出对策与思考,对提高后勤装备建设效益具有积极意义。
后勤装备;建设效益;对策
后勤装备建设质量取决于科技实力、经费投入和建设效益。加强后勤装备建设效益分析研究,对提高后勤装备建设水平,推动后勤装备建设跨跃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此谈几点对策与思考。
一、坚持需求牵引
坚持军事需求牵引就是坚持提高保障能力导向,是解决后勤装备现有问题、提高建设效益的主要途径。应把后勤装备发展与军事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军事需求既是后勤装备建设的起点,也是评价后勤装备建设效益的根本标准和依据。为解决需求不明、需求不准的问题,主要应从两个方面提高后勤装备发展的有效性。一是以作战部门为核心,吸收后勤部队、部队后勤分队、科研人员参加,成立需求评估常设机构,提出需求规划与需求建议。二是要制定体现需求牵引原则的政策和法规,明确规定后勤装备发展各个阶段的时间要求、任务要求、责任要求等。此外,要对需求进行广泛的分析,规范分析标准、方法、程序及分析机构和人员的责任。
二、创新发展模式
坚持以创新思维指导创新实践,不断探索创新发展新模式。一是积极开展调研,探索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在武警后勤装备研发过程中落地生根的有效途径。后勤装备技术军民兼容、军地通用性强,在保障功能上与民用装备相近,可以相互替代、相互支援。二是要坚持全面统筹的发展模式。统筹不同战术层次装备的协调发展,统筹专用装备与通用装备系统配套,统筹现有装备升级改造和新型装备研制,统筹重点部队和一般部队的装备配备,统筹方案设计、研制定型、配备标准和专项维修等关键环节的管理控制,实现后勤装备整体协调发展。三是要把后勤装备发展作为互相联系又有明确区分的若干阶段,在每一个节点对后勤装备建设适时进行全面质量评估,避免盲目投入、重复投入和无效发展,从而降低后勤装备建设成本,提高后勤装备建设效益。
三、提升研发水平
强化后勤装备科研工作,提升总研发水平,就是要求在后勤装备的需求分析、方案论证、方案评估、技术革新和配备建设方面,应注重顶层设计、通盘考虑。一是要加强后勤装备建设的系统规划和设计。要加强装备需求分析和综合协调,组织一体化的研制开发。贯彻系统集成、技术融合、标准一致的要求,按照统一的发展规划、统一的设计目标,合理分工、联合攻关,协调有序地展开论证与设计。二是要重点突破,带动装备技术的整体升级。要抓好对提高后勤保障能力具有倍增作用的装备科研工作,在重点方向上求突破。要根据“十三五”后勤装备发展规划,切实抓好实施,力争在关键项目研究和配套建设上取得突破性成果,带动后勤技术升级、提高后勤装备档次、大幅度增强后勤装备保障能力,在建成基于信息化条件下体系作战后勤保障相适应的装备体系上有明显进步。三是要注重装备研发的信息化水平。要通过走以自主研制为主、自我改装为辅的路子,加快后勤装备信息化建设,提升后勤装备建设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后勤装备建设效益。
四、强化激励机制
要加强后勤装备质量激励机制研究,建立健全竞争机制,对质量好、价格优的合作商实行优先订货,从激励机制上提高后勤装备质量。在此基础上,积极开拓后勤装备采购管理的新路子,全面提高后勤科研成果和采购装备的质量。在装备采购管理体系、办法上,积极响应军民深度融合政策的新形势、新要求,走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后勤装备采购管理新路子。在装备采购招标上,引人竞争机制,公开招投标,逐步扩大后勤装备的招标范围,将科研、生产、采购环节均纳入指标范畴,以此来全面提高后勤装备科研、生产和采购的质量。同时,配合部队编制体制调整,灵活构建层次衔接的后勤装备保障体系、维修体系、力量体系,做好预案,确保技术人才储备。要研究探索后勤装备维修保障的有效途经,加大过渡型后勤装备维修器材和零配件的储备,确保在更新换代交替时期后勤装备保障力的持续和延伸。有效解决后勤装备维修难的问题,不断提高后勤装备维修效益,从而提升后勤装备综合保障能力,促进后勤装备整体效益的提高。
五、注重整体效益
在后勤装备建设发展上,要始终坚持大后勤观,一是要充分依靠科技经济建设成果搞建设;二是后勤装备建设要适应非战争军事行动下全域机动、多方联动、重点突破的特点,打破后勤装备管理分工界限的束缚。完善与作战装备协调发展机制,着眼“多能一体、有效维稳”的大目标,协调后勤管理部门,统一筹划建设,统一论证设计,统一组织实施。对后勤装备进行大面积整合,优化品种结构,填补缺项空白,实现后勤装备体系精干的同时,进一步优化战术层次装备结构比例,实现整个装备系统的结构合理、性能匹配和效能最优,最大限度提高后勤装备建设整体效益。
(作者单位:武警后勤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