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删译在《穆斯林的葬礼》英译本中的应用及原因

2017-03-21董娌楠

北方文学·下旬 2016年11期

董娌楠

摘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除了要考虑到忠实、准确、流畅等因素外,还要考虑到其他很多制约和影响翻译活动成败得失的因素,包括目的语国家读者的阅读习惯、审美趣味,还包括目的语国家的意识形态、宗教信仰,以及译者的翻译方式、方法、策略等因素。本文即应用勒菲弗尔操纵式改写理论,分析删译策略在关月华译《穆斯林的葬礼》英译本中的应用及原因,并由此得出结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特殊历史时期,译者采用删译策略是正确的选择。

关键词:勒菲弗尔;操纵式改写;删译

一、《穆斯林的葬礼》及其英译本简介

当代回族女作家霍达的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是回族文学的代表作,曾在1991年获得茅盾文学奖。该书一经发表就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以及深入研究。《穆斯林的葬礼》主要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庭六十年的兴衰和三代人起伏的命运,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回族文化传统和现实生活,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历史发展道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中国在向外译介中国文学方面的努力推广,关月华先生成功地将《穆斯林的葬礼》翻译成英文,并借助《熊猫丛书》的出版推广发行到了西方国家。

二、勒菲弗尔操纵式改写理论

从语言与文化视角来看,文学译著的改写现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语言层面进行改写,其目的是为了满足艺术审美和读者接受程度的需要;另一类是在文化层面进行改写,其目的是建立在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历史事件以及中国传统风俗的需要之上。译者在进行翻译时总会做出或多或少的改写或者改编,以使译著符合目标语及目标文化的要求。勒菲弗尔操纵式改写理论,就是在某种程度上偏离原著,以适应目标文化,使译著在目标文化中发挥更有效的功能与作用。[1]一般来说,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会采用删译、改译、增译这三种主要的改写策略。在下文中,笔者将从删译这一个侧面,来分析其在《穆斯林的葬礼》英译本中的应用及原因。

三、删译在《穆斯林的葬礼》英译本中的应用及原因

删译,即在翻译过程中删除原文信息,它是翻译,特别是文学翻译中,最为普遍的行为。在《穆斯林的葬礼》英译本中,关月华先生删除了很多描述,范围从词语到某个角色再到历史事件。根据笔者分析,促使他在翻译过程中使用删译策略的原因共有四点。

(一)避免意识形态冲突

例⑴ 这年头儿,“外国”这个词儿不怎么好听,容易使人联想到“帝国主义反动派”之类……[2](27)

例⑵ 她难道真的忘了自己是个回回吗?当然不会。但对一个十九岁的少女来说,她的绝大部分生活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和所有的同学接受的是一样的教育,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之外,没有任何人敢于宣称还有什么另外的信仰。[2](479)

在中国和西方世界国家,政治体系和意识形态的不同是极其敏感的话题。关月华先生的翻译目的是为了对外传播中国文学和文化,使外国读者对中国产生兴趣。如果在译文中出现政治敏感词语,那么译文就不会广泛地被目标语读者接受。上述两个例子的删译应用,就是从文化层面进行改写,其目的就是建立在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的需要之上。

(二)避免宗教信仰冲突

例⑴ 他们相信真主是独一无二的,他创造了大地、苍穹、自然力、人、天使和“镇尼”(精灵),他主宰着一切……穆斯林归顺真主,接受真主通过默罕默德所晓谕的启示,虔诚祈祷……一切将由真主判定。他们相信善行必定得到报偿,邪恶必定受到惩罚……[2](3)

例⑵ 克尔白是穆斯林尊贵的天房,远在阿拉伯的圣地麦加,全世界的穆斯林一日五次的礼拜都是朝着那个方向……奔向日夜思慕的麦加,虔诚受戒,脱去衣服,以白布遮身,环绕天房克尔白,亲吻“天手”黑石。[2](15)

例⑶ 按照回回的习俗,男婚女嫁,不是自由恋爱、私定终身就可以了事儿的,任何一方有意,先要请“古瓦西”(媒人)去保亲……初次“放小订”,在清真寺或者清真饭馆或者“古瓦西”家里举行……过了一年半载,再议“放大订”……“大订”之后,男方就要依据婚期……[2](174)

在这三个例子中,原著对《古兰经》的描述被译者删掉了。除此之外,一些对穆斯林婚庆和葬礼仪式的描写也被删除了。那么,关月华先生如此翻译的原因何在呢?这就要归因于翻译的社会背景了。在西方国家,基督教占据主导地位,对西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由于大量移民的涌入,西方国家人民的国籍结构发生了很大改变。穆斯林成为了人数最多的少数种族群体。两大宗教信仰的不同,导致穆斯林和西方世界人民发生了很多沖突。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愤怒的穆斯林”突然出现,他们对西方世界人民展示了自己被疏远、不满以及憎恨的情绪。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大多数西方世界国家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就是“伊斯兰教徒威胁论”。长久以来的不信任和复杂的政治现实,造成了西方国家对穆斯林的歧视、偏见、误解,以及穆斯林对西方国家的冷漠、疏远和质疑。《穆斯林的葬礼》英译本出版于1992年,正是西方国家提出“伊斯兰教徒威胁论”的年代。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译者才不得不大量删除原作中的宗教内容。上述例子中的删译改写属于文化层面,其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宗教信仰冲突。

(三)历史原因

例⑴ 罗秀竹对这些都一无所知,但这个乡下姑娘却不禁发出了天下兴亡、人世沧桑的感慨,“哎,英法联军!可是,我们还要学习人家的语言!”[2](80)

例⑵ 这一年的夏天,在《何梅协定》、《秦土协定》签订之后,日本控制了河北、察哈尔两省。……北平的刘签名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抗日!”[2](195)

关月华先生的翻译目的,是为了促进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并提升中国与中国人民在西方读者眼中的形象,所以译者有意识地将原作中那些中国曾经经历的屈辱的历史事件删除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这一历史事件是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痛,也是英法两国永远的历史污点。为了避免这一尴尬状况,译者删除了这些内容。出于同样的原因,有关日本侵略中国的描述以及中国人民的抗日活动也被删除了。

除此之外,原作中一些描述中国特殊历史时期的词语也被删除了,例如:“经济困难时期”、“公私合营”、“小业主”、“无产阶级”等等。译者之所以将它们删除,是因为这些描述对于西方读者来说都是极为奇怪且很难理解与接受的。再如,文化大革命中的“抄家”和造反派的斗争以及残忍,甚至是一些角色,像郑晓京——造反派的代表——这个主要人物,都被译者大量删除了。

(四)避免文化冲突

例⑴ “二月二,龙抬头。惊蛰的雷声摇撼着冻土,蛰居在洞穴中的昆虫蛇兽从冬眠中醒来了,沉睡的龙也醒来了,这一天,是华夏古国的‘中和节,……用草木灰围绕宅院、水缸蜿蜒迤逦撒成‘引龙回;吃‘龙牙即水饺,吃‘龙鳞即春饼,吃‘龙须面;给孩子理发,称为‘剃龙头;妇女不动针线,以免伤了龙眼……”[2](488)

由于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这就使得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得不删除那些令目标语读者感到晦涩难懂的内容。这种删译是在文化层面進行的,进行删译的内容都是中国传统风俗,目的是为了满足目标语读者的阅读需要。上例中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描述被关月华先生删除了。根据笔者分析,译者如此翻译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所译内容晦涩难懂,让西方读者很难理解与接受;另一点是因为所译内容会让西方读者产生误解。在过去,龙这个形象在西方国家人民的眼中并不友好,他们并不了解龙在中国所代表的文化与历史,龙在他们眼中代表着残忍与邪恶。然而在中国,龙代表着尊贵与威严,很多东西都是以龙字开头的,比如:龙须面、剃龙头、龙牙等等。为了避免这一文化冲突,关月华先生删除了有关龙的内容。当然,现在西方国家已经对中国龙的文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与了解。

四、结语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除了要考虑到忠实、准确、流畅等因素外,还要考虑到其他很多制约和影响翻译活动成败得失的因素,包括目的语国家读者的阅读习惯、审美趣味,还包括目的语国家的意识形态、宗教信仰,以及译者的翻译方式、方法、策略等因素。关月华先生在将《穆斯林的葬礼》转译成英文的过程中,正是考虑到了目的语国家读者的阅读习惯、审美趣味、意识形态以及宗教信仰,同时也考虑到了输出国的文化、历史事件、风俗传统等等,才采用了删译的操纵式改写策略,成功地将《穆斯林的葬礼》转译成英文,并发行到国外。

参考文献:

[1]张晓娟. 浅谈勒菲弗尔操控理论的三大要素对翻译的影响[J]. 西安社会科学,2010(8):130-131.

[2]霍达. 穆斯林的葬礼[M]. 北京: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