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文化发展的困境和对策
2017-03-21范浩
范浩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老百姓对文化艺术等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日趋增长,为此,各地党委、政府加大了对基层文化事业的投入和建设,基层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当前基层文化发展还面临诸多困境和挑战。本文以苏北乡镇为视点,深刻分析了目前基层文化发展所处的诸多困境和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基层文化发展;困境;对策
一、基层文化所处的困境
(一)基层文化设施脆弱
2008年以来,苏北许多乡镇在上级的督促下分别新建或盘活了文化阵地,但许多乡镇文化站有建设无管理、有设施无内容、有运营无监督,虽有房但设施简陋。各功能分室往往房门紧锁,主要原因是里面没有像样的设备,根本出不了场。比如说图书室吧,虽说名为几千册,但大多为上个世纪的“老黄历”或种类重复的“文字垃圾”,而体育健身室里仅有几件简易的健身器材或一张乒乓球桌,根本吸引不了群众。有不少村至今无文化室,文化设施建设依然存在许多空白点,使农村文化活动停留在自发的、散乱的、无组织状态,有的甚至处于停顿和瘫痪状态,上级配备的许多书刊更是遗失惨重!
(二)基层文化队伍薄弱
当前,苏北一些乡镇文化工作队伍整体专业水平偏低。现有的工作人员80%为原广电站人员并岗过来的的,有12%为其他岗位转岗,仅有8%有文艺特长或艺术院校毕业的。乡镇文化工作人员中虽说大专学历约占40%,但基本是非专业性的第二学历。再说职称吧,乡镇文化系统没职称的占70%,初级职称约占25%,中级职称以上的几乎没有。有的乡镇文化工作人员在乡镇身兼多职,而主要工作却不是本职岗位。由于政府对文艺人员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导致文艺人员思想僵化,工作上萎靡不振,又怎么能做好工作呢?而村级文艺工作基本上是由村干部的喜好来决定,大多数村的文化建设处于软弱无力或一片空白的荒凉状态!
(三)基层文化经费匮乏
由于缺乏足够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目前农村文化建设经费严重不足。虽然有些市里曾经出台了关于建设文化大市的有关文件,但在经费投入等方面尚未制定有效的保障机制,对农村公共文化投入偏少,中央关于“各级政府的文化投入不低于财政支出的1%”的规定难以落实。许多乡镇文化站由于经费严重短缺使正常重大节庆演出或送戏下村等活动无法开展,日常办公经费更是无从着落。长期以来,乡镇文化建设费用主要依靠中央、省里的投入,而县乡两级在文化投入上却少的可怜!
(四)基层文化管理体制不顺
一是人员被随意支用。大部分乡镇文化站人员被乡镇任意抽调去搞拆迁、征地、或其他中心工作,没有精力考虑组织文化活动,也无法集中精力来指导农村文化工作,基本上没有开展常规业务活动。目前,许多乡镇文化站都是由乡镇负责管理的,县文化主管部门和业务单位对文化站只有业务指导关系。在这种体制下,县里文化主管部门无法调配,文化站人员长期处于固定状态,不能交流,缺乏活力。这种由乡镇政府管理的现行体制造成直接后果是:行政关系隶属于乡镇,业务关系又依靠文化部门,文化部门想用人,但手里没有人事权,文化部门无法进行宏观管理,乡镇不熟悉文化事业,用不好人,不利于乡镇文化服务职能的发挥。
二是文化站形同虚设。大部分乡镇领导重视经济发展,但忽视文化建设。他们认为文化工作是“软指标”,很难做出成绩和效益,使文化工作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容易被忽视。
三是农村文化服务多头管理。近年来,随着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基层文化活动已突破"狭义"的文化范畴,延伸到教育、体育、科学、卫生等方面。而现实情况是,大部分乡镇的文化站与其他部门协调不够,资源配置浪费,各自为阵,不能进行有效的整合,公益性文化的职能不同程度受到削弱。
(五)基层文化市场滞后
由于农民收入增长偏慢,财政投入增加偏少,制约农村文化建设投入,造成农村文化阵地难以充分发挥在提高农民文明素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农民群众受到先进文化的熏陶有限,落后思想观念在农村仍然很有市场。在一些乡村,烧香拜佛、占卦算命、看风水等封建迷信活动和赌博腐朽、落后文化比较盛行。影响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农村文化远远落后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二、基层文化發展存在困境的原因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在部分领导干部的思想当中,存在着“重经济,轻文化”、“顾眼前,弃长远”的功利主义的思想,有的人认为经济建设是“硬指标”,是考核干部的主要依据,经济建设上不去,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形象和政绩,直接影响到干部的使用和升迁晋级,而文化建设是“软任务”,看不见,摸不着,不能体现政绩,只要做做样子,应付得过去就行,文化建设未纳入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人治”因素制约严重。
(二)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
文化艺术工作因其自身的特点,主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需要一定的经费扶持。这些年来,因经费问题的困扰,使文化建设长期处于供给不足的状态,特别是一些群众性的业余文化艺术团体,绝大部分是由个人出资社会资金勉强维持。而乡镇文化站由于经费缺乏,导致设施陈旧,利用率也不高,有的甚至闲置或挪作他用。一些文艺作品或节目因没有经费扶持而胎死腹中。
(三)管理体制不科学
现在很多乡镇在安排文化站负责人时不是根据业务和岗位需要来考虑的,而是把文化站当成人情关系照顾的基地。其结果是;一方面不懂业务的占着位子不做事,另一方面懂业务的想做事却做不了事。文化站与其他的管理部门比较起来,是个“清水衙门”,待遇低、福利差,很难留得住人才。所以,现在乡镇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出现了青黄不接的严重现象。政府扶持、内行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新的经营管理体制、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
三、基层文化发展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加强考核
首先要提高对文化重要性的认识。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两者的关系是人类所创造的财富中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文化是整体,是物资财富、经济财富的总和,经济只是其中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生产力越发达,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就越密切,未来的经济是文化经济,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的竞争。
其次,要提高文化对新农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近年来,在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三农”问题虽有较大改变,但仍然存在“愚”“贫”“弱”“私”这些问题,造成社会不稳定的现象经常出现。因此,必须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统一,治穷与治愚相结合,开展以文化教育求智治愚、以全民创业教育求新扶贫、以卫生教育健民救弱、以公民教育文化艺术养德救私,走向兴农业又引发工业发展之路。
同时,要切实加强新农村文化工作考核力度,加大农村文化事业在政绩考核体制中的比重,把文化发展纳入各级政府部门的目标考核中。
(二)做好“三项”建设
1.基础建设。加快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力度,建设一个标准的文化综合中心,将书法、绘画、音乐等协会、都集中起来,使之能全面开展多种文化艺术活动。镇级达到:有一个文化活动娱乐中心,有一个以镇党校、成人学校、农民学校等为主体的理论教育培训阵地,有一个可供农民健身的体育活动场所。村级达到:有一个文化活动室,有一个广播室,有一个室外文体活动场所,有一支相对稳定的文体团队。
2.人才建设。县文广新局对乡镇文化站的用人要把好关,进入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必须通过文广新局的业务考试后才能录取,每年对文化工作人员进行一次轮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请市里或县里一些老艺术家执教,为各群众剧团,各文艺协会培养一批文艺骨干,使群众文艺水平有个整体性提高。
3.繁荣建设。一是娱乐类文化,主要是满足农民娱乐、健身、休闲的需求。二是知识和信息类文化,主要是为农民生活、生产、经营服务的文化,提供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保健、科技、法律、农技、市场信息等产品。三是教育类文化,主要是对农民进行道德、法制、民主等方面教育的文化产品,创作一批形式生动、寓教于乐的产品,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农村的文化活动要因地制宜,开展文化下乡,抓好区域文化体育竞赛,繁荣集镇文化、村落文化、广场文化、老年文化、少儿文化,用先进的文化占领农村精神文明阵地。
(三)探索新的管理机制
1.建立文化设施多元化投入机制。区、乡级财政应设立專项经费,确保文化建设和服务活动经费投入,同时,对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进行大胆探索,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做到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同受益。
2.建立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机制。要根据文化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多元化的内部筹资机制、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多劳多得的分配机制。鼓励乡镇将文化、广电、农技、司法、成教等社会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机构。
3.建立文艺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的奖罚机制。对现有人员的艺术生产实行绩效挂钩,制定切实可行的创作生产任务同报酬挂钩的实施办法、奖优罚劣,促使他们刻苦钻研业务,提高艺术水平,成为本岗位过得硬的文艺骨干。对新进人才按照人事部门招录办法实施,在全社会通过严格的考试考核,择优录用,使优秀文艺人才脱颖而出。
4.建立文艺新品不断涌现的激励机制。首先制定艺术创作奖励办法,明确奖励对象、奖励范围、奖励幅度、奖励程序等。其次设立政府创作奖励资金,专项奖励舞台艺术新创作品和在市以上政府组织的获奖节目(作品)。对于在省级以上重大赛事中获得较高奖项的,应给予重奖,让更多的优秀作品涌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