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墨薪火相传的千年技艺
2017-03-21大刘
大刘
徽墨,即徽州墨,因产于古徽州府而得名,以江南古徽州的休宁、歙县、婺源三地为徽墨制造中心。墨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有着不可割舍的血脉联系,笔墨纸砚,墨居苴,历代书画精品能够保存至今,优质墨厥功至伟。这种具有丰富徽文化底蕴的制墨工艺就藏身在歙县这片天地中。
制墨、描金、墨模雕刻
6月的歙县,多雨的时节,在歙县县城一条远离喧嚣的小路上,坐落着古色古香、幽静质朴的老胡开文墨厂。据厂长周美洪介绍,目前厂内职工约150人,微墨年销量可达200万锭。老胡开文墨厂是全国有名的“老字号”,创建于1782年,作为微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示范基地,这里是在周美洪的设计和监工中完成。为了墨艺的传承和研究,他没少花心思。走进制墨车间,一个个汉子挥锤如风,响声震耳欲聋,10位老师傅正默默忙碌着。“我干了27年,每天就是锤墨,锤子有8斤重!一年到头都很累,车间里的气味也难闻。”46岁的朱师傅说,他当年是顶了父亲的班才进的厂。多年来,车间同事只减难增,没见几个年轻人入职并留厂。“我在车间还算年轻的,其他师傅年纪都在50岁以上,最年长的干了40多年。”张松林说。另一边描金车间里,一排女公正给手里的墨描金添彩,屋内很安静,只有偶尔用刀片刮淤金的细小摩擦声和窗外的雨滴声。女工们都很专注,因为描金这项工序需要特别细致,轻声说句话,就可能把金粉吹得各处都是,她们按照墨锭上的图案和字,用颜料进行描画、填彩,以增加墨锭外观的美感。描金车间里都是清一色的女工,她们就着墨锭上的花纹图案和题字仔细地描画、填彩。40多岁的吴大姐说:“工作量要根据墨的材质确定,像我手头这种墨,一天可以描300锭。我们做的都是手工细活,工作时很少说话,以免分心。”吴大姐告诉记者,她19岁进厂工作,相比制墨等车间,本组工人年龄略小,不过最年轻的师傅也有近10年经验。墨模雕刻工作室,方文辉在制作徽墨的模具,他1976年进入微墨厂后,没有离开过。墨的艺术欣赏价值主要在于墨模雕刻艺术,即在制墨模具上进行艺术雕刻。而墨模雕刻的难度在于,不仅要学会绘画和刀法技艺,具备对题材的领悟水平和对木质的驾驭能力,还在于,它不是正面雕,是反雕,徽墨图案,有山水,有人物,有花鸟,有亭台,有楼阁,有船帆,有渔舟,还有各种字体的文字,整幅作品均采用反雕手法。墨模所用的材质,全是坚硬如铁的上等树木,比如石楠木、棠梨木,雕刻操作中须刀刀留痕、处处见意,如果缺乏书画功底和娴熟的雕刻技艺,很难制作出成功的墨模。
古法的墨是有灵魂的
走进展示厅,各具特色的墨制品流转出岁月的颜色,墨是有灵魂的,墨模也是有灵魂的,而赋予它们灵魂的,正是在它们身上付出了一辈子心血的制墨工人。依循古法流程,一块墨从原料采购到成型需耗费一年时间。首先要将墨料进行捶打、揉搓,然后称重,用模具定型,再用几个月时间阴干,之后还要打蜡、描金,最后才能出产一块合格的微墨。
据历史记载,“中国徽墨之乡”歙县的制墨历史悠久,从南唐墨家李廷硅开始,已有一千多年制墨历史。宋代,微墨业即已“流派纷呈,名工辈出”,明清时期,歙县微墨达到鼎盛。歙县是微墨的发源地和盛产地,一干多年来素有“墨都”“墨乡”之称,如曹素功、汪节庵、胡开文、詹云鹏、查森山、程君房等均系古徽州制墨名家。历史上,徽墨素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周美洪介绍,微墨生产可追溯到唐代末期,由于安史之乱,大量北方墨工纷纷南迁,导致制墨中心南移。其中,墨工奚超父子逃到歙州(徽州六县之一),见这里松林茂密、溪水清澈,便定居下来,重操制墨旧业。他造出的墨“丰肌腻理,光泽如漆”。南唐时后主李煜得奚氏墨,视为珍宝,赐国姓李作为奖赏,奚氏一家从此更为李姓。从此,歙州李墨遂名扬天下,世有“黄金易得,李墨难获”之誉,全国制墨中心也南移到了歙州。
此后,制墨高手纷纷涌现,历代徽墨的品种也开始繁多起来,有漆烟、油烟、松烟、全烟、净烟等。高级徽墨的制作配方和工艺非常讲究,加入麝香、冰片、金箔、珍珠粉等名贵材料。周美洪介绍说:“用油烟、松烟手工制成的徽墨耐腐蚀,抗氧化,落纸如漆,色泽黑润,经久不褪,舔笔不胶,古代字画能传承几百上千年,与所用好墨息息相关。微墨配方中加入冰片、麝香等十几种名贵中药,能稍微消解胶味,但其真正的作用是防腐、防蛀。此外,麝香能起到穿透作用,过去文人在牌匾上题诗写字,‘入木三分,是麝香把墨带进木当中。”对于优秀艺术作品的传承、传世,微墨一直做着自己的贡献。周美洪告诉记者,他现在做的仿古墨,仍然遵循这些古老的配方,以古法手工制作,这是对“墨质”的保证。“古人讲‘惜墨如金,好的徽墨金不换。街头十几元、几十元的所谓微墨,是假的,很多是用现代墨汁做的。制作徽墨的成本在那里,一锭墨,两个打火机那么大,就要上千元的成本。”确实,过去叫“一两微墨一两黄金”,“古人真正能用得起好微墨的也不多,如果是普通人用,不加麝香,不搁金箔,简单加些冰片,也能做到防虫防蛀。仿古墨这部分,因为要把前人的精华保留,让真正的书画家可以用上好墨,让作品流芳百世,只能做少部分。做市场,还是要靠那些千姿百态的工艺徽墨。”
千年徽墨的工序与传承
历史悠久,制作精美,相应的,其制作技艺也相当复杂,有二十多道工序,炼烟、洗烟、熬胶、拌料、成坯、烘烤、锤打、定型、晾晒、打磨、描金、雕刻……每道工序都需静心凝神,再加上时间的等待,周美洪说,单晾墨阴干就需要6个月,制墨的过程也是历练人生的过程。而从十多岁进墨厂至今五十载,谈起往日经历,周美洪忘不了与墨结缘的每个阶段。
周美洪坦言,制墨工作时间久、体力消耗大、车间环境差,还要求工人态度认真、心灵手巧,这让年轻人普遍觉得“吃不消”。学起来枯燥、缓慢,光入门知识就要学八个月,出师起码要三到五年,所以现在仍靠老职工支撑着。也有业内人士认为,相对于劳动强度和工作环境,墨厂职工的收入其实并不算高。
不过周美洪也有苦恼,厂里磨墨雕刻车间仅有一位五十多岁的师傅,多年来无人补充。“磨墨雕刻是核心环节之一,技术要求非常高。我们这位师傅的技术拔尖,但是年轻人的思维更活跃、观念更新潮,也更敢于创新。如果我们的墨上能出现卡通人物或者时尚流行语等元素,一定更受欢迎!”周美洪说。2006年,微墨被列为第—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但人才困境依然是最大的问题。如今厂里的老工人都做了多年的微墨,没有其他手艺,一辈子就只能做墨。这一代人之后,可能就没人会这门手艺了。
周美洪认为,把制作工艺传授给不同年代的人,才是让其得以世代传承的最好_,力法。
現如今,老胡开文墨厂已经走上标准化的道路。他们邀请资深人士作为技术顾问对传统点烟工艺技术、鹿角胶、古法制烟及书画墨制造等进行研究,同时严把质量关,对每一个批次的产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确保产品必须达到国家标准并有据可依方可出厂销售。周美洪表示,他们将在坚持传统手工艺的基础上融入更多科技元素,形成一定规模的文化产业。产业提升后,有助于强化对徽墨传统技艺的传承。周美洪告诉记者,下一步将继续对明清时期墨艺特色进行研究、恢复、改进,提高微墨产品研发,保护传承徽墨技艺。以老胡开文为例,2015年全年的总产量已达年产徽墨60吨,书画墨汁150吨,产值数百万元,墨锭、墨汁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港台地区。可以说,歙县的徽墨目前是不愁销路的,但面临的问题和很多非遗项目相同一一如何培养继承人。
制墨是又脏又累的体力活,且工作相对枯燥,较难吸引年轻人,如今仍在墨厂的工人年龄普遍偏大,尽管熟练工每个月可以挣到4000元至6000元左右,在歙县当地已属可观,但依然难以吸引年轻人的加入。“我们招过许多次人,但是留不住。现在招五个人进来,能留下两个就不错了!”周美洪说。
千年徽墨,正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除了描金车间里有一些年轻女工,其他车间多是四五十岁的老工人。老师傅陆续退休后,能够坚守的手艺人少了。如何解决困境?呼唤政策扶持,已经迫在眉睫。目前仅仅依靠情怀来维系徽墨传承,几乎没有可能。业内人士认为,要进一步鼓励年轻人学习徽墨制作技艺,需要地方政府在人才、政策、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扶持。据悉,为推进微墨产业可持续发展,歙县出台文化强县行动计划,专门推出文房四宝品鉴游精品线路,当地文化部门还广泛邀请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专家到职业学校讲学,向更多的年轻人传授制作工艺,但效果并不明显。在当今市场经济形势下,地方如能出台经费补助政策,尽管是下下策,但未必不是一个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