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运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
2017-03-21王晓梅
王晓梅
[摘 要]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适应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以学生为本、契合学生需要、注重互动正是翻转课堂成功入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依据。翻转课堂运用的实效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至关重要。然而教师的教学能力、学生的心理惯性、课堂互动环节设置作为影响翻转课堂实效性的因素,其作用发挥不足已然成为制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发展的瓶颈。本文着力从合理课程内容设置、增强课堂互动性、改变课程评价方式三方面探讨如何提升翻转课堂的实效性。
[关键词] 翻转课堂;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3-0110-03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调节大学生心理状态,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一种重要途径,需要探索更适合学生需求,融知识体验与互动为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由微课支撑的翻转课堂恰恰适应了心理健康课程改革的需要,且已经成为不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重要教学模式。微课因其教学目标单一、资源多样、应用广泛、易于扩展等优势迅速获得了授课教师与学生的广泛接纳与认同。翻转课堂以微课为基础加之形式多样的体验式教学顺利实现了师生的有效互动,给心理健康课程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与动力,对于学生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提供了依附性的载体与途径。
区别于传统心理课程教学模式,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兴起的教学模式,在课外讲授知识点,在课堂上更加注重互动,无疑搭建了学生与教师交流的有力平台,也搭建了通往学生内心的桥梁。而翻转课堂何以取得心理健康课程的青睐主要取决于以下几点。
一 翻转课堂应用于心理健康课程的必要性
1 翻转课堂契合了心理健康课程以生为本的要求
心理健康课程的中心是学生,它以一切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心理需要为首要目标,帮助学生解决其在成长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困扰或心理疑问,从而提高大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心理健康课程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其不能采用传统的知识讲解为主的理论教学模式。心理健康课程要想达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目标必须要进行教学模式的变革。而翻转课堂则实现了课上与课外的有机结合,课堂互动与理论教学相得益彰的效果。翻转课堂将学生充分放在了课堂的主体性地位,它围绕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心理变化来开展课堂教学,尊重了学生心理意愿的表达,而这正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所需要的。
2 翻转课堂契合了心理健康课程重实效、重内化的特点
心理健康课程以增强学生自我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因而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它的特点是注重实效多于注重形式,注重心理素质提升多于注重心理知识掌握,注重心理知识的内化多于注重灌输,注重学生的积極参与多于注重学生的被动接受。本门课程的专业目标与特点决定了其需要与学生有更多的互动与交流,只有在互动交流过程中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与共性问题,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环境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互动过程中也能有效深入学生内心洞察学生的心理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探明学生的心理困扰及心理问题。在学生心理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上更有针对性与实效性。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可以与同辈群体有个初步的了解与比较,从而对自己的心理水平有一个正确的把握向度。事实上,轻松愉悦的课堂生活本身就可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益于学生的成长。
3 翻转课堂契合了心理健康课程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目标
心理健康课程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实现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提升。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全员、全课程、全过程参与的整合模式。翻转课堂一方面把教师与学生通过互动的方式连接起来,另一方面也实现了学生课上时间与课下时间的结合,因而从总体上说,翻转课堂一定程度上达成了心理健康教育全课程全过程参与的要求,顺利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互动连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增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使学生自己主动探索内心世界,也可以帮助教师准确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指导与互动。要实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目标,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把握是必不可少的。翻转课堂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不是简单的通过灌输手法而是通过内化为学生的观念意识,它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发展自我心理素质的培育能力。因而从这个角度而言,翻转课堂更加契合了心理健康课程发展的需要。
二 制约翻转课堂实效性的瓶颈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适应了心理健康课程改革的需要,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现课程资源共享,增加学习的互动性方面有着独到的效果。但是在现实运用过程中,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其作用的发挥受到些许制约,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心理健康课程有别于其他课程,不仅需要专业的心理学知识更需要教师能够灵活专业的运用心理健康知识带动整个课堂的运行,因而它对教师专业化、专家化的要求更为严格。教师对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目标的把握,对教学过程的控制,对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心理健康课程是否有效果。翻转课堂运行过程中由于教师将知识点通过视频以微课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可以在相对自由灵活的时间内进行学习。因此在课堂上,教师所花费的大量时间不是在知识点上而是在课堂互动与交流上,通过团体辅导、案例分析与课堂体验、角色扮演等形式与学生互动。这个要求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在习惯了传统的理论授课的基础上,教师要突破自我,突破课堂的硬性束缚,打造一个整体线条流畅、舒张有秩的课堂互动环节,对其来说所需要花费的精力与时间就远多于传统课堂所需要的。另一方面,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不一定是专业科班出身的心理老师,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素质良莠不齐,心理专业素养提高和实践技能的机会很少,很多是直接通过短期培训后直接进入课堂教学环节。因而教师控制课堂的实际能力没有达到心理课程的真实需要。此外,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教学组织与管理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翻转课堂的实际效果。
2 学生心理惯性的影响
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方式的区别在于一是更加注重课堂互动环节,注重给个人分享或团体辅导,二是注重带动学生以积极心理学视角对待心理健康问题,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而学生在传统课堂模式的长期影响下,很难主动去表达自己或者羞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学生只是习惯于知识的传递因而在课堂互动环节,需要学生的配合与参与才能取得良好效果,但是学生的不认同或者不参与,就需要花费教师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组织课堂教学。甚至于个别学生不接受此种类型的课堂教学模式,频繁的课堂互动使其产生任务繁重感,进而排斥心理健康课的课堂教学。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还是互动环节都需要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和反馈,假使学生没有积极响应的意识与行动,那么整个课堂的互动就会演变为传统的教师主导课堂。学生的不配合性反应会致使课堂效果大打折扣,进一步讲,课堂效果不佳,进而会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3 课程互动环节的设置影响
翻转课堂的重点在于学生可以在相对自由的时间内观看以微课为主要载体的知识点,而把疑问、交流与互动留到课堂上进行,其精髓在于课堂上良好的互动效果。互动环节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整个翻转课堂的实效性。多种教学方法并重的互动环节设置可以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其内心的潜在动因,使其充分表达自己的内心,学生的亲身体验亲自参与替代了以前的上课枯燥,学习的热情也会大大提高。实践证明,用科学知识传授的方法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不利于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反而会变相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影响其心理健康。因而,互动环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互动环节让每一个同学的心理潜能得到发挥,最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互动环节的设置往往局限于教师的问与学生的答,仅限于形式上的互动,而没有完全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从而成为限制翻转课堂实效性发挥的制约性因素之一。
4 课程评价机制的建设
翻转课堂如果没有好的约束机制以及评价考核机制,其走向如何都将会是一个疑问。良好的课程评价考核机制是衡量课程实效性的重要指标。现行的心理健康课程评价机制还未完全纳入到普通课程的考核机制中,考核学生的方式依然是以考试为主,事实上并不能全面客观地反应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心理素质。因而其衡量课程效果的作用也会大打折扣。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说,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应该是而且也应当是衡量课程标准的重要标尺。而通过何种途径去衡量大学生规定心理健康水平则要借助于心理学的专业测量以及平时互动的观察。基于现行水平的限制,目前还无法充分实现这一点。现行的评价考核体制更多的是遵循一刀切的原则,忽视了学生个体不同的心理需求、不同的心理健康水平,最终测试出的学生心理成绩只能作为表面的参考数据。因此传统的单一量化的考核评价机制并不能完全正确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际心理健康水平,并且也有悖于心理健康课程服务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原则。如果不改变这一评价模式,翻转课堂的实效性将无法客观准确地描述。
三 增强翻转课堂实效性的对策
1 教學内容选取上遵循“三切近”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是一门集知识、体验和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教师不仅应了解课程的特点与目标,还要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与特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翻转课堂要想实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心理素质提升的目标,其在教学内容选取上就需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与心理期望,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实践证明,心理健康课程如果沦为普通的理论说教,采用灌输式的方式将知识点输送给学生,对于学生来讲不仅不会起到良性效果,反而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合理正确的教学内容设置对大学生来讲至关重要。而在内容选取上则要遵循三切合原则,切近学生、切近实际、切近生活。目前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心理成长规律,其最需要的教学内容大部分集中在情绪管理、人际关系、自我认识、压力应对等方面。据此,课程内容设置可参考这几个内容进行教学,而不是单单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基本概念。了解大学阶段人的心理发展特征、异常表现以及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心理发展技能等也是翻转课堂必须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
2 教学方法上以增强课堂互动性为核心
翻转课堂的精髓不在于单纯的将知识点挪到学生相对自由灵活的时间内吸收接受消化,而在于结合这种知识点的消化与吸收,把互动与交流带到课堂中来,通过交流与互动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方法的采用上,可以参照情境模拟、案例分析、氛围创设等多种方法的综合使用达到课堂互动的良好效果。课堂互动对教师及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这过程中发挥的是组织者、引导者和掌控者,而学生则是整堂课的参与者与体验者。教师应该花心思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通过体验式教学让学生体悟其中的变化。例如,情景模拟法、角色扮演法、讲故事法等使学生在相对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感受心理氛围熏陶。
3 教学评价中以学生自我反思为中心
由于课程主要是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服务,且每个学生的心理需要有差异,因此课程最终给学生成长带来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传统的单一量化考试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并不能很好反映本课程的特点及目标,因此在进行学生学业评价时还应充分考虑该课程的特殊性。大学生在心理健康课程中是一个个单独的鲜活的个体,其在课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与特质,心理反映与心理提升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因此反馈到最终的课程评价上,其衡量标准应该是符合学生实际心理变化情况的。反观传统的心理健康课程评价模式,其反应的只是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点的掌握与理解程度,而不能体现出学生的心理变化与心理诉求。翻转课堂要实现其效果,必须以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结合课堂互动过程中各个教学环节的设置,以学生的心理反馈为结点,最终落实到学生实际心理素质的变化上。这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评价方式,而不是段落式的一刀切的评价方式。只有以学生的自我反思性评价作为考核的核心,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全方位、全过程参与翻转课堂的积极性,才能帮助学生形成自我觉察、自我调适、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综上,心理健康课程最终应该以学生的自我反思与评价为立足点进行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裴利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三种偏向与纠正[J].教育探索,2004(10).
[2]刘海燕,宁淑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需求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9).
[3]吴继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效性探究[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
[4]唐月芬.增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效性的几点思考[J].学理论.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