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企业经营风险管理
2017-03-21宋雪菁韦庆云
宋雪菁+韦庆云
摘要:近年来,市场愈加繁荣与复杂,不确定因素增加,企业获得更多机会的同时也面临更多的风险,利益最大化已经不是他们追逐的唯一目标,如何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成为企业的核心问题。文章阐释了企业经营风险的概念,列举出风险事故来说明后果,并有针对性地总结出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在收集与阅读了国内外相关资料后,文章对经营风险管理做出了系统地概述,自经营风险管理的流程出发,从经营风险的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两个方面入手,提出了具体的风险管理建议。
关键词:经营风险;经营损失;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外部监管
一、企业经营风险的几个基本问题
(一)经营风险的概念
经营风险指由于内部流程的不完善或失败、人力和系统以及外部事件导致损失的风险。企业的经营风险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受经营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以及经营环境变化的影响,使企业经营状况与预期目标出现偏差。
(二)经营风险的分类(如表1所示)
二、经营风险的重要性
在经济全球化与多元化的大背景下,企业的生存环境更加复杂,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影响因素在决定一个企业生死存亡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直接或间接作用。人们愈发的感受到了除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以外,其他风险的重要性,尤其是经营风险,已经成为一些主要金融机构面临的核心问题。
1995年2月,英国历史上最悠久的银行之一巴林银行宣布破产倒闭,其原因是该银行一名衍生证券交易员尼克·里森违规进行超额交易,投机失败,并将损失一直隐瞒在秘密账户中长达两年之久,导致巴林银行因此事损失13亿美元。
2007年,哇哈哈与达能的产权之争爆发,这是一场股权争夺战、商标争夺战,同时也是一个典型的由合同风险和法律风险引发的争议。
2008年的中国奶制品污染事件起因是多名食用三鹿奶粉的婴儿被查出患有肾结石,随后在奶粉中检验出化工原料三聚氰胺。2000年后,中国奶制品市场需求急剧扩大,三鹿因为占领市场和价格竞争等因素,公司内部忽视生产流程与质量监管,最终漏洞爆发,危害上万名婴儿健康,品牌一夜间崩塌,使得民众对国产奶粉的不信任感延续至今。
这些轰动一时的事件都体现了经营风险的破坏性,它不仅会带来巨大的直接的资产损失,还能通过各种渠道给相关主体的无形資产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企业风险管理研究
20世纪初,风险管理研究在西方刚刚起步,美国的风险研究专家威雷特最早对风险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1921年,奈特提出了风险预警的概念。20世纪中后期,风险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涌现的一些研究成果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四种被广泛应用的研究成果分别是内部控制、全面风险管理、战略业绩评价系统(SPMS)和平衡计分卡。
(二)国内企业风险管理研究
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与需求拉动,很多企业逐渐发展壮大,风险管理也愈加受到重视。为了引导风险管理的展开,规范风险管理的执行,政府先后发布了相关政策法规。2006年6月6日,《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出台,对中央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提出政策性指导。2007年6月1日,中国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规范商业银行内部操作流程,明确权责,提高商业银行应对风险的能力。2008年4月1日,中国证监会发布《期货公司首席风险官管理规定(试行)》,要求期货公司设立首席风险官,监督本公司的风险管理情况,避免大的金融事故的发生。
四、企业经营风险管理
(一)企业经营风险管理的程序
经营风险管理的一般步骤是:识别;评估;监督;控制及缓解。
选择一个恰当的定义是应对经营风险的前提,在此基础下,才可以进行经营风险的衡量与识别。相反地,如果缺少相关的风险定义,就不能使风险管理工作正常进行,容易造成风险管理者之间责任的混淆与意见的分歧。
衡量是更好地管理经营风险必不可少的步骤。在对经营风险进行识别之后,就需要对其进行衡量,但在很多情况下,经营风险并不能够被精确测算,这时候就要估计经营风险。估计的方法分为从上至下模型与从下至上模型。
应对风险的措施有风险接受、风险降低、风险规避和风险转移等,管理当局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风险评估结果,以及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采取一种或多种手段控制风险,把损失降到最低。
(二)降低经营风险的方法
经营损失一般可以分为三类:损失期望值、意外损失、重大损失。
值得一提的是,购买保险来转嫁风险的做法并非万无一失。首先,要保证保险的赔偿能够及时,否则如果出现资金链断裂,得不到融通的情形,将会影响企业的运作与自救。其次,赔偿额度上,不能得到全额赔付,或者产生争议,也不利于企业的调节。逆向选择也会导致保费的提高。高风险企业往往比低风险企业更倾向于购买保险,保险公司在一定区间内无法分辨出企业面临风险的高低,为了保护自身利益,保险公司会提高平均保险费用。由此可见,选取有弹性、多方面的管理手段是有必要的。
内部控制是企业经营风险管理的主要手段,COSO的报告指出,内部控制的目的在于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果和效率以及对现行法规的遵循。具体方法包括:
1. 明确权责,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明确公司内部各层各级人员的职权与责任,防止职权覆盖,例如进行交易的人不能同时担任结算与会计工作,及时发现监督漏洞并弥补,防止推诿或监督不力等现象的发生。
2.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由公司的董事会、经理和其他员工共同实施,公司所有人的权限都是由组织赋予的,应当受到组织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有效的内控制度是防范经营风险的保障。
3. 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建立风险管理系统。提高公司内部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减少风险事故的发生。对风险进行有效地识别、衡量、监督与控制,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系统,将可能发生的风险损失降低到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4. 合理设定公司目标。公司的战略目标和阶段目标均要与其所处的经营环境和自身条件相匹配,应理性、全面地评价自身情况,制定合适的发展目标,不可过于冒进和落后,减少内外部风险因素的干扰。
其他如内部核查、充分完整的书面记录、恰当的授权、程序规范等。
由于成本效益、内部管理人员素质及能力等问题有可能使内部控制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外部监管是对内部控制的有效补充作用。企业经营风险的降低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的稳定与发展,还关系到债权人对债务的收回,股东的收益,投资者的信心以及整个资本市场的稳定性。它不仅仅是一个企业想要达到的目标,同时也是债权人、股东、政府共同关心的问题。具体内容包括:
1. 债权人监管。债权人的监管主要体现在债务契约对公司决策的约束力上。中国上市公司的负债主要来源于银行,银行可以根据不同公司的信用等级而提供相应的借款额度与借款条件。往往对于风险越大的公司,银行的约束越强。
2. 股东监管。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较为集中,单个股东控制一个公司的大部分股权的情况较多。虽然一股独大的现象可能影响到很多小股东的利益,但在降低经营风险方面,因为股权其中,大股东的动力多,控制权大,监督力强,以及公司内部快速有效地执行力更能起到降低风险的作用。
3. 政府监管。近二十年来,中国政府多次发布关于企业风险管理的相关文件,提出一系列的管理标准,加强对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经营风险的引导。政府对陷入困境的国有企业提供帮助,甚至介入调整,避免可能出现的事故对市场产生大的波动,维护市场秩序。政府不仅提供了法律层面对风险管理的规定,在风险事故脱离单个主体控制并可能对市場产生巨大影响的情况下,同样能够发挥其他方面不能做到的力挽狂澜的作用。
企业在不断成长壮大的同时,自身要考虑的风险因素也随之增多,由于经营风险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可以使一个企业树立的形象瞬间倒塌,甚至破产倒闭、一蹶不起,经营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很多企业关注的重点。为了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与加强外部监管应当双管齐下,一句话虽短,但是企业、政府等要做的还有很多。
参考文献:
[1]胡振兴.再析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J].财会月刊,2010(36).
[2]杨皓宇.企业风险管理流程框架浅析[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06).
[3]孙娜,李晓.国外内部控制文献综述与启示[J].财会研究,2009(05).
[4]尹经纬.企业风险管理的探究[J]. 商品与质量,2010(01).
[5]张轶,周吉.风险管理理论综述[J]. 科技视界,2014(17).
[6]张颖,郑洪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审计研究,2010(01).
[7]运怀立.现代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测度与策略选择[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7(04).
[8]石玉英,乔林,刘亮,胡丹.现代企业风险管理方法简述[J].科技与管理,2005(04).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