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7-03-21马国艳李德万李建新朱月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7年3期
关键词:民族院校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马国艳 李德万 李建新 朱月

[摘 要] 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紧紧凝聚在一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经久不衰,经历了数千年的社会变更依然保持着其自身的特色,并且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着极其深刻的理论价值和无可替代的社会价值。近年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关键词] 传统文化;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3-0062-02

民族院校承担着为民族地区培养优秀人才,建设民族地区的重要使命,同时也是传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基地,是展示我国民族政策和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发挥着非民族院校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更有利于增强民族院校学生的文化认同,从而进一步提升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近年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和人们的关注。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2009年初,国家又将除夕、清明、端午、中秋等民族传统节日纳入了法定假日;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若干问题的决定》,并提出建设优秀文化传承体系。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指出要加强“四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在讲话中提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本文将系统梳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及融入途经研究。

一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积淀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龚贤在《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一书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这样解释:“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中华民族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所创造的具有很久生命力的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特征。是居住在中国地域内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后世继承和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优良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包括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经世致用的传统史学,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等等。这些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结晶,也是各民族传统文化的集成。中国传统文化经历多年的发展,经久不衰,源远流长,可见其相对独立性。各民族的文化集成,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可见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多元统一性。不能否认的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封建思想、一些糟粕,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局限性的一面。我们在研究中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这样便有助于我们汲取营养,开展研究。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

1 文化具有教化功能

文化具有教化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把其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通过文化形式,运用文化手段教育人、改造人,使之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成员。我国向来注重文化的教化功能,就如同《易经》中:“观乎人文,以化天下”的说法一样。后来西汉刘向在《说苑·指武》中也说:“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也强调了文化与武力相对应的教化功能。在中国历史上,文化的教化功能确曾发挥过重大作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就是教会大学生如何做人,怎样做事,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注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因素,发挥文化的教化功能,将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背景

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依托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众多,在历史的长河中,各民族为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各少数民族在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主要有渔猎文化、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民族学生来自于民族地区,需要以文化为切入点,开展教育。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是新时期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当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网络和多媒体日趋发达,每日大学生接触的各类信息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我们注意到,近年西方的节日文化在我国越来越流行,感恩节、万圣节、情人节,等等,与之带动的节日消费成了大学生花销的一大支出。而我们的传统节日却越来越容易被忽视,甚至了解得少之又少。民族高校肩负着为民族地区培养栋梁人才的使命,民族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在新时期出现的新特点和新情况,更需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 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

促进民族团结和谐,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民族高等院校,培养各民族优秀人才,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众多,各民族有各民族的文化,饮食文化、风俗习惯都不尽相同,在这样特殊的情况下,想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从文化入手,通过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校园文化建设是民族高校发展和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通过开展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来实现。针对民族大学生的特点,开展书香校园、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以及特色活动都将充分调动民族学生的积极性。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素质,学生每天生活于校园之中,对学校的文化会耳濡目染。应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入传统文化因子,诸如在校歌、校徽、校训中加入传统文化因素,或是在道路命名、建筑物命名等方面以传统文化内容命名,定期开展传统文化讲座、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等,都将有利于传统文化融入民族院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相结合

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以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积极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依托重大节庆活动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组织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全民健身活动,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经常化。支持群众依法兴办文化团体,精心培育植根群众、服务群众的文化载体和文化样式。鼓励文艺工作者、艺术院校学生和热心文化公益事业的各界人士开展文化志愿服务。”

民族院校肩负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使命,应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完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体制机制,培育践行社会主義核心价值观,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争做创建活动进高校的表率和示范,营造团结和谐的校园环境,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应有贡献。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需要深入民族地区开展,民族地区有许多优秀的文化需要保护和传承,应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因素,通过文化艺术下乡、民族地区文化保护等,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相结合。

参考文献

[1]龚贤.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2001:7.

[2]赵绪生.论中国传统文化与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7(9).

[3]桂署钦.高校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路径探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8(9).

[4]谭小宝.对当今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2(8).

[5]李宗云.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猜你喜欢

民族院校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民族院校英语口语预料库建设初探
民族院校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初探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