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顿饭“吃”出教育差距
2017-03-21张帮俊
张帮俊
一所中国小学代表团去日本小学参观学习。中午时分,日方热情地尽地主之谊,邀请来自中国的客人吃午餐。没想到,这顿饭,令中国的同行、学生们吃得很感慨。
吃饭前,就见穿着白大褂,戴着白口罩、白帽子的小学生们,抬着饭桶、牛奶箱,端着餐具来到餐厅。原来,这些都是前来帮厨的学生,主要是负责帮助厨房做饭、准备餐具等工作。学校每天都会分配一个班前来做工,每班的学生都要参加,一个都不能少。这些帮厨学生干起活来一丝不苟。今天的饭菜并不会因为来了客人而显得有什么特别,仍是平常吃的饭菜。一碗蛋汤,一碗米饭,一点青菜,一杯牛奶,唯一的荤菜就是一小碟红烧肉。
每个人面前的饭菜盛好摆放整齐后,没有人立马开吃,而是等所有人都坐好后,才一起动筷子。吃之前,就像日剧里描写的那样,孩子们会闭上眼睛,双手合揖,嘴里说着什么,大概的意思是感谢上苍给予食物。
饭菜其实味道一般,可是日本小学生们却吃得津津有味,每个人都努力地享受着食物带来的惬意。菜、汤都吃得干干净净。反观有些吃惯了大鱼大肉的中国学生们,却因饭菜不对胃口,只吃了几口便不吃了,盘里还留有许多剩菜剩饭。在使用牛奶瓶时,人们注意到了一个细节:日本孩子解开牛奶瓶上的绳子,打开瓶盖后,并没有乱扔这两样东西,而是将它们放到不同的回收箱里。敢情,他们从小就接受过垃圾分类教育,这种教育也需要从娃娃抓起。
吃完饭,孩子们便开始了劳动。他们先将各自托盘里的餐具碗筷端到指定的放置点。这时,又讓人看到了细节之处:每个日本孩子都会把喝完的牛奶瓶横着放在托盘里,而中国的学生们基本上都是瓶口向上直立着放。这不同之处在于,横着放,走路时不容易摔坏瓶子。看到我们学生碗里的剩饭剩菜,瓶子立着就端着走,作为中国老师在那一刻感到脸红。然而,这不能怪咱们的学生,因为他们从小就没有接受过这样的细节教育。饭后及时刷牙,每个日本学生都有个小牙缸、小牙刷。食堂里有敞开式的水池,洗刷特别方便。卫生习惯的养成,需要从小开始,才会影响一生。
没有监工、没人指挥,学生们各自找自己能干的活,有的擦桌子,有的抬饭桶、有的收拿托盘,忙而不乱。反之,我们有些学生吃完饭,就站在那看着别人劳动,不知所措。想想在咱们国内,孩子们帮家长做些事,都是哄着、惯着,有的还给予奖励报酬。与他们相比,真的差远了。
当然了,我们的孩子也不是一无是处,在学习成绩与个人特长展示方面,比日本学生要有优势。琴棋书画看得对方发呆。
在交换问题时,我们的学生问日本学生:“你们快乐吗?”只听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快乐”。反过来,当我们的学生被问到是否快乐时,很多人沉默了,有人会说:“不快乐!”在分数、考试、升学的应试教育面前,快乐,有时也是奢望。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喊了多少年的口号。可是,与人家一比才知道,我们的教育是有问题的,我们的孩子独立性差,不知道孝敬父母,不会做家务,不快乐。这不能不引起深思。
(责编 孙礼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