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彭奂华:被一个纪录片改变的“共享”人生

2017-03-21李军奇向玺如

中国慈善家 2017年1期
关键词:老彭胡克共享

李军奇+++向玺如

彭奂华(中):HOME共享家发起人、理事长

2016年的最后一月,某夜,长沙河西大学城。麓山南路上来往的学生稀疏了很多。黑暗中路边中国银行营业处二楼透出一方暖黄色灯光,格外耀眼。

走进这片灯光,推门而入,室内是一张长桌,十余个互不相识的年轻人围坐在一起,听湖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建华主讲《白鹿原》。此前,杨建华在这里讲过小说《平凡的世界》、电影《驴得水》。

自2015年9月正式开放以来,湖南大学校园内的这家HOME空间除了举办文学讲座,还举办过“幕客”、咖啡课堂、儿童围棋课堂和手工艺活动等等。社会各界捐赠的近千册图书整齐地摆放在书架上,讲座发起者笑着说,“你们有时间可以来这里看书,这里的书比图书馆的好借。”

一个深入大学生精神深处的空间,在HOME发起人彭奂华(他喜欢朋友喊他老彭)看来,只是其共建、共享理念的一个小小实践。让他迈出第一步的,是一部法国纪录片《HOME》(家园)。

《HOME》是一部筹备15年,跨越50个国家,历时一年半拍摄而成的环保纪录片。宏大的星辰宇宙,壮阔的山川河流,万物相连的和谐图景“美得让人心碎”。而人类对地球无节制的破坏和改造,又让观者不禁自问纪录片开头提出的问题,“我应该做什么?”

2011年12月,对生意意兴阑珊的老彭在小摊上买到这张纪录片,漫不经心地看完之后,被深深震撼。他也自问,“我应该做什么?”

老彭早已不想再过被生意腐蚀透了的生活,“最长有七个月没去过自己的工地。”他打算重新开始。那个存着所有联系方式的诺基亚手機被他扔进湘江,三个工程送出去一个转让了两个。

他开始混迹于各类QQ群。

一次,有群友倡议在植树节种树,“我一直觉得他们(志愿者)是在作秀,想知道他们到底在想什么。”老彭以探究的姿态开始,却以折服结束。“那天植树感觉超好,觉得身边的人都是天使,没有功利心,不问你是干什么的,那一刻大家都是平等的。”

在植树节和一群陌生人种树,是老彭此前从来没有做过甚至想过的事。刚做生意那几年,精明的他几乎是雁过拔毛。生意场上的激烈搏击,社交席间的觥筹交错,让他曾以为这就是他应有的人生。

老彭开始对公益有了更多兴趣。他当了一家特殊学校的顾问,帮孩子们添置教学设备,“十几个孩子围着我,感觉自己被他们当成了亲人,内心很充实和满足,也有了责任感。”

看完《HOME》后,老彭把摊主剩余七张碟片全部买下送给朋友,每张均附上一张小纸条,上写,“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觉得这张片子好,请分享给其他朋友。”

“《HOME》这部片子美得窒息,最关键的是它有一种让人感觉震撼的、水的力量,那种柔软的力量打动你,让你心疼。” 老彭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也许这种水一样柔软的力量,正是公益的力量。

老彭组建了HOME共享家团队,尝试公益放映《HOME》。2012年3月,在获得《HOME》导演Yann Arthus-Berrand(扬·阿尔蒂斯-贝特朗)的授权后,“在路上的放映者”项目在长沙启动。这一年,在公益伙伴龙珊的带队下,团队前往长沙各社区、高校、商场和市场广场等场所,公益放映《HOME》66场。

放映《HOME》之外,老彭也传播国学。他帮大学生成立国学社,每周固定时间的读书会不间断地开了起来。“那时我希望大家讨论很多东西,能带着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困惑,而不是只讨论书里的道理。”他几乎一场不落地参与了所有读书会。

但是好像还不够,老彭觉得自己还应该干点别的。“去乡下种地吧,和自然打交道,自然之道就是道了。”巧合之下,他认识了远大集团的一名高管,发现对方对有机农业也感兴趣,一拍即合。

场地有了,但缺乏资金。老彭没有刻意去找融资,他觉得,“大资金进入农村是对农村文化根基的毁灭。”从县乡到村委,他一级级地谈,最终确定了模式:农民拿出劳动力和土地,村委会负责组织管理,农技站和种子公司负责技术和种子,而老彭他们负责稻谷收购。

第三年,村委就拿出1000多亩地来种植有机水稻。“第一次感觉是奇妙的,当时故意开辆破车去和对方谈,也是希望对方对我们的期望能从一个低点不断上升。”老彭回忆。

通过种植水稻,老彭对共建、共享理念有了更多信心。更重要的是,他收获了一个重要的公益伙伴胡克。胡克是老彭做文化论坛时认识的一个大学生,“他说自己从农村来,也喜欢农业,我就问他愿不愿意和我一起去种地。没想到,他真有想法,也能实现自己的想法。”

在龙珊和胡克的协助下,老彭将HOME共享家的发展领域确定为四大板块—文化、教育、社区、乡村建设。“它们有内在联系,都是关注我们的生存空间,尊重与理解我们个体的不安和需求。”老彭说。

和一般公益组织以项目为中心的体系不同,HOME共享家的基点是人。不管是刚毕业就能把乡村共建项目扛起来,理论研究谈得头头是道的胡克,还是看起来清秀文弱,却负责公益放映和外联工作的龙珊,都能佐证老彭的话,“看到人的成长是最重要的。”

关于员工培养,老彭的方法是放养—不帮忙出主意指导怎么做,而是让他们自己开脑洞想办法。很多慕名而来的人因没有找到感觉遗憾而去,但老彭并不觉得可惜,他认为在HOME共享家没有“工作”的说法,只是提供一个平台。“我们乐于培育创业人才,只要能力够,可以给你匹配资源,做出来之后再反哺给HOME共享家,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很多公益机构不愿意培养学生,怕耗费时间精力,但我们会花大量时间和他们聊。一旦达成共识,就不会干涉具体的事情,只会给他们一个方向。”胡克负责大学生志愿者的培训工作,眼下正忙着举办第二届大学生社区营造大赛。

“刚开始,大学生觉得社区太low,但进去了,就很惊喜,发现社区是富矿,里面什么人才都有。”胡克说,“比赛的规则是用一年时间,三个月内在社区里办六次活动,需要的资源HOME共享家尽量满足。”胡克希望,这样的比赛可以一直办下去,发现更多的公益人才。

组织想要正常运转离不开资金支持,老彭一方面寻找合作,一方面“开源节流”。“我觉得公益组织应该独立。公益组织缘起于社会,应该发挥社会的力量。”老彭认为即使政府有外包公共服务的需求,公益组织也不能单单靠政府支持,“应该和各行各业对接,各取所需,共建共赢,找到平衡点。”

老彭谈合作也很讲个性。他只看对方的思维格局,“没兴趣的不做,别人做过的不做,不和没品位的人合作,”这些略显偏执的标准被总结为“彭十条”。他亦承认,“HOME的气质太奇葩,”但是,“所有的解决之道都交给时间吧。”他平静地说。

猜你喜欢

老彭胡克共享
充 电
猪笨笨的幸福时光
罗伯特·胡克与显微镜
挂羊头卖狗肉的“共享”营销
网络画画速成班
产品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