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从接纳开始

2017-03-21郝理想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接纳方法教育

郝理想

摘 要 由于学习压力、人际交往、家庭生活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经常会出现一些情绪波动甚至异常行为。教育必须从接纳开始,这是满足学生内心归属、体察学生行为动机、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需要。教师在接纳学生不良情绪时要遵循共情、倾听与描述的步骤和方法,惟其如此,方能取得学生信任,听到学生的真实想法,最终寻找到解决之道。

关键词 教育 接纳 原因 方法

由于学习压力、人际交往、家庭生活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经常会出现一些情绪波动甚至异常行为,因此,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就有必要及时处理学生个体和集体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应该说,大部分教师还是非常敬业的,他们会非常负责地迅速作出反应,及时批评教育。但学生却头一横,嘴一撇,两耳不闻教诲语,有时甚至还会顶撞老师,导致教育效果大打折扣。老师们为此非常苦恼:自己苦口婆心、耐心施教,他为什么不肯接受呢?笔者以为,除了父母的骄纵、学生的青春期叛逆,恐怕还跟老师不肯首先接纳学生的不良情绪,只是先入为主从教师自我角度出发一味地建议、批评甚至处罚有莫大关系。

一、教育从接纳开始的原因

教育作为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以意识之间的碰撞、磨合、渗透及变革为目的,具有双向互动性,当我们要求学生无条件接受教育时,我们也需要无条件地接纳他的言行和情绪,只有如此,方能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1.教育从接纳开始是满足学生内心归属的必然结果

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中将人的需求分为五种,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学生犯错之时,情感占据上风,理性退居幕后。此时虽然从事实上说学生确实犯错违纪,而且事后他们也能承认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但他们在情感控制大脑之时并不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因此教师的批评教育此刻根本不会发挥作用,反而会火上浇油激化矛盾。学生此时迫切需要被人关注、理解、接纳。只有不良情绪被他人接纳了,情感需求被满足了,他们才会有心理归属感,才有可能敞開心扉与他人真诚沟通,说出心中的苦恼和行为的动机。在西方,教育一词本义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要想引出学生内心的真善美,让其发挥自我教育功能,教师就要顺势而为,就是在教育学生时首先接纳其不良情绪,“引出”其不良情绪背后的故事,让其在诉说中审视自我,然后再辅以针对性的教育,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

2.教育从接纳开始是教师体察学生行为动机的需要

学生的情感和行为受其动机和价值观的支配,教师只有先从内心接纳他的情感和行为才能获得他的信任,才有机会探寻事件背后的行为动机。上个世纪2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铁钦纳首度使用同理心,认为在人际交往中,当一个人感知对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相应的情绪。同理心是联通师生间情感和观点的一座桥梁,教师只有设身处地多从学生的角度和立场出发去体察其心情,才能理解对方,在情感上获得对方的接纳,才有机会探寻到其情感与行为的动机与出发点,也才有可能找寻到解决方法。而且接纳并非就是赞同、忽略学生的行为偏差,只是表达老师尊重孩子的行为选择,向他们传达老师可以理解并接受的信号。

同时,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角色感形成时期,逐渐走向独立,有自己的好恶和是非标准,喜欢结交小团体,不像成人那样会求同存异。他们迫切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与认同,如果教师随意否定、批评、指责,会造成学生不知所措、无所适从,进而导致角色认同混乱,彷徨迷茫。因此教师在处理学生的不良情绪与行为时要慎之又慎,从保护学生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先在情感上接纳他的不良举动,才能获得他们的认同和接纳,才能吸引他们合作,最终寻找到解决之道。

3.教育从接纳开始是培养自主正确解决问题能力的需要

在教育教学中有一个误区:教师总是忽略学生的想法,认为学生是孩子,缺乏问题解决能力,“总是想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孩子们的问题,而不是使用一些方法来提高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1]。其实这正是我们的教育不能被学生欣然接受的原因,我们没有理解学生并且随意干涉学生的学习、生活。虽然我们想帮助学生尽快解决问题,但我们不能总是大包大揽替他们安排好每件事情,不防做一个优秀的倾听者,让学生自己在诉说中反观自我、审视自我,教师适时引导,最终让学生自己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叶圣陶先生提出“教是为了不教”。高中生大多是未成年人,虽有自律意识弱、自控能力不强、情绪变化无常等缺点,但他们也有思维活跃、是非分明、乐于改变的优点。如果教师心平气和地接纳他们的不良情绪,并因势利导, 鼓励他们说出事实真相,他们定会将注意力集中在问题上,重新审视问题本身,反思自我,逐渐寻找到解决方法,提升自我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作为教育者必须允许学生表达自己的不良情绪并能客观公正看待,也必须无条件接纳学生的不良情绪,只有真诚接纳学生的不良情绪,体察孩子的感受,理解孩子的想法,才有利于孩子情绪的平息,恢复其理性思考的能力,提升其自我教育能力。

二、接纳学生不良情绪的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2]作为教师,要拥有一颗博爱慈善之心,要学会接纳学生的不良情绪,倾听他的心声。

1.共情

即用一句真诚的话表达出和学生相同的感受,以此表示老师对他情绪的认同,愿意与他同欢乐共悲伤。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我们教师太喜欢给学生泼冷水,觉得这样可以让学生冷静下来。此举有多大功效尚未可知,但可以预见的是学生内心一定非常无助,他一定很后悔将问题告诉老师。殊不知在学生情绪不佳时,他最需要别人的关注和理解,一句真诚的话说到他的心里,可以温暖他的内心,使他受到鼓舞,重新振作,鼓起勇气,继续努力。一次期中考试结束,学生们结伴来办公室询问自己考试成绩。一个女孩子一看到自己英语只考了43分,“哇”地一声就哭起来了,大声哭喊道:“我一定是因为太着急把答题卡涂错了!”笔者当时挺同情她,但也并没有像往常一样赶紧劝慰她别哭了,而是认同地说道:“这么重要的考试考得这么差,确实让人很伤心。特别是因为涂错答题卡,就更让人难过了!”“是的,我写完作文后,就只剩下两分钟时间涂卡了,我都急死了,一定是我手忙脚乱看错行涂错位置了。” “哦!两分钟实在是太短了,人很容易急中出乱。”“这次英语试卷太难了,我把大量时间放在阅读理解上,导致后面时间不够,以后我要好好规划考试时间,先易后难,留出足够时间涂卡。”这样,学生在笔者的认同下就一步步说出了心事,并将精力集中在考试问题上,找寻到了解决考试时间如何分配的方法,学会了自我教育。在使用此方法时,切记语言、语气要真诚,真挚地表达出你和他共同的心情,切不可流露出沮丧和不满。毕竟高中生已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对问题异常敏感,如果让他发觉教师是在敷衍他,那么他就不会主动找老师谈心了。

2.倾听

“要使教师代表的文化成为学生意识的一部分,孩子的文化就必须首先扎根于教师的意识中。”[3]倾听即以一种关心的态度回应他,表达接纳之意,相信他的言行有一定合理性,引导他说出问题。教师以一位真心朋友的身份用心倾听孩子的感受与需求,不随意询问、批评和建议。在学生处于情绪激动、混乱之中时,他们内心太痛苦了,是听不进任何批评和建议的。如果你很快提出建议,虽然出于好意,但遭到一番批评和建议的轰炸后,学生很难静下心来考虑他自己犯下的错误并勇敢承担责任,反而会觉得这和他不相干,都是老师的主意,觉得老师在干涉他,根本不想倾听他的心声。其实,在他开始思考解决方案之前,也许他更想向老师诉说,希望老师能分担他的心情。一次开学报到时候,一名陈姓男生上午没有来校报名,笔者赶紧和他家长电话联系,得知他很早就从家中出来,由于没有他本人的联系方式,只能等他来校再说。下午4点时他终于来教室报到。本想劈头盖脸狠狠地批评教训他一顿,但他煞白的脸色、痛苦的神情告诉笔者出大事了。他本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顽劣学生,不可能因为贪玩迟到了就如此害怕批评。笔者不动声色,仍然按部就班地进行开学时的交学费报到注册工作,轮到他交学费时,他慢吞吞犹如奔赴刑场一般来到笔者面前,小声说道:“老師,我的报名费不见了!”笔者本想挪揄一句“是不是被你花光了”,但看到他悲伤的神情,又不忍心了,只是“哦”了一声,真诚地表达了自己的惊讶和对他的关心。“我原来就把钱放在这个口袋里,肯定是和张××逛街时被人偷了。”“嗯……”“我爸爸知道了会打死我的。”他在不停的诉说中开始思索自己去过的地方、钱可能掉落的地点。“我记得来校后曾去过宿舍,我得先回宿舍看看。”最后他在宿舍的储物柜中找到报名费。事后他向笔者表达了谢意。没想到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笔者的一次无心之举竟然感动了他。这名学生也逐渐转变与学习、老师的敌对态度,开始认真学习,经常向老师请教、找老师聊天。

3.描述

即用中性的语言不加评价地描述学生的想法、行为或要求。当老师描述问题而不是指责命令,学生更愿意为他们的行为负责[4]。而且学生可以在聆听教师的客观描述中思考、评价自己的行为、想法,学会自我反省和教育。例如在一次晚值班的课间,笔者听到叫骂声,赶紧到班级了解情况。发现有两位同学正扭打在一起。在去办公室的短暂时间里,笔者先让自己平复了一下心中的愤慨,但两位学生还是气咻咻的。在办公室,两个人怒目而视,互不相让,似有再打一架之势。笔者首先表达了对他们行为的愤怒:“你们疯了吗?在班级大打出手。”朱同学说:“他踢我裆部!”笔者适时表示了对他感受的理解:“一定疼死了,难怪你这么生气。”赵同学说:“他先拧我的头。”“所以你踢他。”朱同学说:“他把我的书藏起来了,害得我上课被老师骂。”“噢,所以你非常生气就打了他。好了,我敢肯定如果赵同学知道你不希望任何人拿你的东西,他就不会这么干了。”这样问题的起因、过程就在他们二人的叙述和笔者的描述中弄清了,二人也看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接着笔者让二人考虑打架可能引发的后果,二人想到了很多结果,但没有一种能够化解二人之间那一点点怨恨,反而会引发更深重的仇恨,连自己也无法收场。二人都被那严重后果吓住了,暗自为自己的莽撞行为捏了一把汗!笔者即时表达了个人态度:“我不喜欢班上同学打架,我们在一个集体,就应该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最后又提示二人除了打架还有没有其他解决方法,二人都快速开动脑筋讲了很多方法,言语中二人的怒气在逐渐消逝,语气也和缓了许多,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深地愧疚和悔意。第二天,两个人又和好如初。

中学生饱受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的压力,再加上青春期的躁动,内心烦乱不堪,心情变化无常。面对学生的不良情绪,我们老师应多一点宽容和理解,以一颗悲天悯人之心去接纳他们,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安奈特·布鲁肖,托德·威特克尔.改善学生课堂表现的50个方法:小技巧获得大改变[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

[2] 苏霍姆林斯基.一位好老师意味着什么[J].小学德育, 2008(9).

[3] 张政.惩戒.请从接纳学生坏情绪开始[J].中小学德育.2014(7).

[4] 阿黛尔·法伯,伊莱恩·玛兹丽施,等.如何说孩子才肯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接纳方法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运用叙事疗法使问题学生在问题中成长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对学生的爱
和学生一起成长
让阳光照进心灵
用对方法才能瘦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