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视角下继续学习学生的教育管理*
2017-03-21曹红丽赵东晋
曹红丽 赵东晋
[摘 要] 生命教育是指向生命的和谐发展和持续发展的。针对高校继续学习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我们应以生命教育为指导方针,分析其存在的特点,看清其教育管理的现状,探讨在生命教育的视角下如何“防治结合”,使他们能够直面生命,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人生目标,为自身生命的和谐发展和持续发展而努力。
[关键词] 生命教育;继续学习学生;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3-0042-02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许多高校进行了学分制改革,他们允许在4年内未修满学分的毕业生申请继续學习,这些毕业生就成为一个新的特殊群体——继续学习学生。怎样使这批特殊的群体顺利地完成学业,不成为高校的安全隐患,并实现他们自身生命的完整,这值得我们深思。
一 继续学习学生的特点及分析
(一)比例逐年上升,生命耐挫力差
据调查,继续学习学生的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这已经成为地方高校不得不面临的问题。当代大学生多为“90后”,独生子女居多,个性较为张扬,没有经历过太多的苦难与挫折。在面对学业、就业、情感、经济等方面的压力时,表现出较弱的抗压力和较差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 性别差异较为显著,自控自制能力较差
调查显示,某些高校继续学习学生中男生的比例为86.2%,女生为13.8%[2]。数据明确指出在这一特殊群体中男生的比例高于女生。另外,大学生的自控自制能力差也成为继续学习的重要原因。大学生脱离了高中的“苦海”,沉溺于网络世界不能自拔,一些缺乏自制力的大学生逐渐忘掉了真实的世界,忘掉了自己的学业、就业等问题,最终导致继续学习。
(三) 学习能力较差,生命意义迷失
在大学中不会学习,对所学知识不感兴趣也会导致他们学习目标不明,学习后劲不足,学习缺乏动力。部分大学生精神上失落,生命意义迷失,对大学生活及未来感到茫然与困惑。这导致他们对自身的学业没有很好的规划,学习成绩受到影响,积累到大四不得不延长学制。
二 继续学习学生教育管理的现状
(一)教育管理理念落后,不重视
继续学习或者说延长学制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必然产物,但许多高校教育管理者却没有意识到。每年地方高校继续学习学生的人数有所增加,但占毕业生总人数的比例都较小。他们行踪虽然难以掌握,在教务管理、学生管理时难度较大,但也只是高校需要面临的“新问题”,既不是“关键问题”,也不是“核心问题”,因此继续学习学生的教育管理问题得不到重视。
(二)教育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
很多地方高校还未形成有效健全的教育管理机制。高校的《教学指导书》及《学生手册》主要涉及的是标准学制的学生。它多从学籍管理、学位授予、奖优助学、安全与纪律管理等问题出发建章立制,但这些对继续学习学生而言,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激励和制约作用,导致继续学习学生的教育管理处于“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境地。
(三)教育管理方式失效,工作难开展
高校不同于小学、初中、高中,它更多依赖于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这种粗线条式的管理方式遇到自控自制能力差的继续学习学生,便显得鞭长莫及。继续学习期间,他们修读课程零散,居住地分散,联系方式更换频繁,行踪不定。所以,地方高校对继续学习学生的督促、监管、沟通、管理都无法真正到位。
(四)教育管理人员缺乏协同合作
继续学习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由各二级学院承担,辅导员和班主任是直接管理者。但其教育管理还涉及到教务处、学生处、后勤处、招生就业处等部门,但他们彼此之间也存在任务不清、责任不明的现象。由于管理人员之间没有及时沟通、协同合作,导致这批特殊群体既浪费了学校的资源,增加了管理成本,还成了学校的“安全隐患”。
三 生命教育视角下继续学习学生的教育管理
人的生命具有三重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生命教育就是围绕人的生命所开展的一种综合性的“全人教育”[3],也是指向人的和谐发展和持续发展的。这些继续学习的学生之所以无法在四年之内顺利完成学业,归根究底是学习、生活缺乏目标、动力,对自身生命的价值失去了判断,对生命的和谐发展和持续发展缺乏意识和规划。这一特殊群体更需要以生命教育为支点,为他们建立和谐的教育体制,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营造一个更适合他们发展和进步的教育大环境。
(一) 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高度重视继续学习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1 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继续学习学生的发展特点
我国的高等教育应该追求以“成人”为先的教育,而不是以“成材”为先;应该重视每个生命的主体性发展而不是唯分数论。这些要求我们对待继续学习学生,应承认其不同性格和能力,尊重其发展特点、性格特征、心理状况,用良好的导向促使他们发挥自身的潜质,让其体验和感悟生命的意义,建立起积极、乐观的人生观,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 高度重视继续学习学生的教育管理,做到“防治结合”
高校不仅应建立长效的预防机制,而且应提高继续学习学生管理的有效性,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预防机制能避免更多的继续学习学生的出现,过程管理则能让继续学习学生顺利地毕业。只有树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管理思路,高校才能在继续学习学生的实际工作中触及问题的根本,并及时、有效地解决。
(二)以生命教育为指导方针,健全相关的教育管理制度
生命是教育的逻辑起点和归宿。[4]生命教育是关乎生命的教育,它必须以生命为出发点,直面生命,满足生命的需要,完善生命的发展,所以生命教育必须致力于生命的统整,实现生命的和谐发展[5]。因此,高校应致力于一种全人的教育,规范继续学习学生的教育管理,健全相关的教育、指导、干预、帮扶等机制。
1 提前分流:完善弹性学制
高校的弹性学制应有相应的淘汰、分流、选择等机制。对于学分缺得太多的毕业生,比如四年修读却还未完成其专业学分的50%,这样的情况应不允许其申请继续学习,这就是淘汰机制。面对那些学分缺得相对较少的毕业生,比如四年的修读所缺学分为应完成学分的10%以内,这样的情况可以先发结业证书,并要求其在规定的时间内参加考试,考试通过便可以换发毕业证书,这就是分流机制。面对那些学分缺得相对较多,比如四年的修读所缺学分为应完成学分的10%~40%之间,高校应允许其申请继续学习,并让其留校统一学习,这就是选择机制。而且面对不同的继续学习的情况,高校应合理收费,也不能搞一刀切。
2 加强指导:完善导师制
高校的导师制应在继续学习学生的教育管理方面起到“防治结合”的效果。由于高校的导师制还存在形式化,无具体的考核制度和标准的情况,因此,我们应把导师制作为高校教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进一步完善它,使每位大学生都能得到导师的针对性指导。这样我们可以有效预防继续学习现象的出现。另外,针对继续学习学生的生命耐挫力差、自控自制能力差、學习能力差、生命意义迷失等问题,我们应推行专业导师,给予其切实的帮助与辅导,挖掘他们的潜力,树立其学习的信心,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让其有自我发展的内动力,从而完成未完成的学业。
3 及时干预:落实学业预警机制
高校的学业预警机制不应仅仅放在学习和学业,还可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预警、生活预警、思想预警和安全预警。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问题、选课和学习成绩问题、生活问题、思想问题、安全问题,我们可以及时干预,有效帮扶,使其更加珍爱自己的生命,得到学业上的持续发展,获得自我发展的内动力。
4 有效帮扶:建立完善的辅导机制
所谓“一对一”的帮扶机制就是让优秀学生和继续学习学生结对子,加强平时对继续学习学生的学习辅导工作。让这些自控自制能力差、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在优秀学生的潜移默化中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人生目标。这不仅有利于他们在学业上进行强化的辅导,而且还有利于形成大学生生命主体间的相互尊重、对话和交流的氛围和习惯。
(三)构建关爱继续学习学生的生命教育环境
1 建设充满生命关怀的校园文化环境
高校应把生命关怀与校园文化活动有效结合。比如联合校团委、心理咨询中心等部门,开展一些文艺展示会、阳光读书角等减压活动,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温暖与关怀,让继续学习学生感受到他们也可以有尊严、有意义地开展大学的生活和学习。
2 建立家长与学校双向管理制度,营造充满爱的家庭氛围
无论有效预防还是“积极治理”,高校都应发挥家长最大的影响力。虽然大学生基本成人,但仍应与其家长进行教务、思想、生活等方面的交流与沟通,以做好思想的引导和信息的反馈,为更好地实现“学校—家长”双向管理制度奠定基础。同时家长应多对子女进行生命关怀,使其失败、迷茫之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从而获得一个完整并完美的人生。
3 建设尊重生命的社会环境
一个健全的社会,应尊重人的生命,给人的生命实现留有广阔发展空间。针对高校的继续学习学生,我们应营造一个尊重生命的社会大环境,让他们追寻生命、理解生命并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让他们在顺利完成学业的情况下“成人”“成材”,从而提高高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2]赵东晋,王伟,晏青青,尹剑秋.地方高校继续学习学生教育管理探析[J].文教资料,2015(19):126.
[3]王井云.生命教育的目标与内容探析——基于生命成长层次的视角[J].教育导刊,2013(6):11.
[4]夏艳霞,丁晓燕.生命教育视角下大学生关爱自我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4(1):126-127.
[5]冯建军.生命教育与生命统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