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雷锋第一人”的执拗人生
2017-03-21张维
张维
学雷锋是老刘人生的终极目标。再有4个月就满61岁的刘光建,已经把人生三分之一的时间交付给这条“长征”之路,停停走走,一度以擦鞋维生,靠收徒弟教人擦鞋宣扬雷锋精神。由于缺少稳定的经济来源,这位“职业雷锋”渐渐地需要靠别人的施舍来维持温饱。
跟踪拍摄老刘8年,在纪录片导演黎小锋脑海里,时常会出现堂吉诃德大战风车的画面。“他是一个活在过去的人。”
公章
乡间小道上,平板车的随身听里传出“学习雷锋好榜样,艰苦朴素永不忘……”红旗、党旗、大幅雷锋宣传画撑起了老刘平板车上的仪式感。在四川省崇州市,老刘要从和乐村赶往甘泉村。临别前,他为和乐村准备了一封感谢信:村干部不但爽快地盖了章,还为他募集了115块钱。这让他感动。
这种待遇之前不多见。前几天路过一个村,老刘跟村干部说明来意,对方说村支书和村主任都不在,不给盖章。出门没多远,村民提醒他,刚和他说话的人就是村主任。还有一次在川东一个村,老刘到时,村里两委班子正在选举。人家不愿盖,双方起了争执。三名警察赶来,老刘被劝离。出门前他吼道:“你们有眼不识泰山!也不看看我是谁!”
他对自己的定位是“中国职业雷锋第一人”和“全国学雷锋标兵”。送给别人的锦旗、感谢信落款,他都这么写。
在甘泉村,按常规流程,他在村委会附近找片空地,挂上海报,摆好他关于文化基地的设想。宣传几个小时后再去村委会盖章。这几年他身体不好,不能开车,一天只能跑一个村。他对于村里公章的需求,不亚于《西游记》里唐僧对“通关文牒”的渴望。
光环
2013年2月,“长征”行进到第15个年头,刘光建获得了他人生的最高荣誉。
那年是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50周年。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联合30家媒体机构评选出50名学雷锋模范,刘光建上榜。颁奖典礼安排在钓鱼台国宾馆。刘光建穿着军装,戴上绶带,胸前别着大红花,主席台上笑得合不拢嘴。
1971年,刘光建入伍。当时全国都在“向雷锋同志学习”。这个热血青年也响应号召,连做的好事也都和雷锋类似,帮退休老人担水劈柴;帮当地修桥;为战友和群众理发、修理生活用具。他的事迹被记录到新华社1973年5月25日刊發的一篇报道里。部队党委给他记了二等功,号召指战员向他学习。1974年,全国学雷锋表彰大会,还准备让刘光建发言。
表彰大会前夕,刘光建无意中跟人提起,作为学雷锋典型,他应该到学校去,跟学生宣传宣传。闲话传到政委那里,被认为搞“个人崇拜”。刘光建被批评了一顿。一气之下,跑了。
逃兵,这是严重的事故。尽管刘光建后悔了,坐火车又返回部队,但一切都晚了。
1999年春节之后,他开始了宣传雷锋的“长征”。每到一个城市,他擦鞋谋生,再用赚的钱购买擦鞋工具,赠送给徒弟。一些残疾人确实得到了帮助,靠从刘光建那里学到的擦鞋技术,每天能赚五六十元。但更多的徒弟,是本来就热心公益的志愿者。他的行为很快受到了媒体关注。后来在很多城市,刘光建就像名人一样被摄像机和闪光灯包围。媒体用各种称号为他加冕——“中国职业雷锋第一人”、“最牛活雷锋”、“新长征英雄”。
窘迫
在成为职业雷锋之前,刘光建也有过其他身份,不过那些都是“曲线救国”,在1994年,他辞职下了海,想着有了钱,就可以完成建雷锋文化基地的梦想,他又可以重回“自己的位置”。
但无论是搞运输,开饭店,还是当包工头。全部赔本。他失去了家庭和亲人。曾有过两段婚姻,一段十年,一段三年,都因“对方和我心态相差太远”而离婚。生意失败后,因为利益纠纷,老刘和弟弟反目,与妹妹也关系不睦。
刘光建的父亲在2000年去世,从同乡那得知这个消息时,已经是五年后。他第一段婚姻留下来的女儿,已经二三十岁,老刘对她的印象还停留在七八岁。说起这些,刘光建语气平静,面无表情。他承认,偶有愧疚,但这些也是他“事业必须付出的代价”。
“长征”到第11年,到了彭州附近的郫县,他第一次打电话给外甥。大姐刘光凤赶忙带着妹妹和后辈们赶过去。这是十多年,姐弟几人第一次见面。三姐刘光菊一见面,眼泪就止不住往下掉。还没来得及开口问问弟弟这些年过得怎么样,就被噎了回来。
“我叫小辈来跟我学雷锋的。你们怎么来了?”刘光建质问。
一家八九口人终于团聚。饭馆里,大姐刘光凤点了十几个菜,姐姐们不停夹菜,把老刘的碗堆成了小山,看着他狼吞虎咽。几个姐姐一口也吃不下。
上了年纪,老刘的身体也越来越差了,不太可能再像以前一样擦鞋谋生,每到一个村子,靠附近村民接济、亲友们偷偷汇来的钱生活。
乌托邦
几个姐姐想让老刘回家。
2014年,彭州石化建设,老刘居住的前方村整体搬迁,分给老刘一套47平方米的回迁房。几个姐姐帮他做了简单装修。她们打电话給弟弟,“你有家了,赶紧回来。”老刘是回家了。第一站去了丹景山镇政府,跟工作人员说,他还要在外宣传雷锋到2021年,想把房子捐出来,做婚介所。几个姐姐一听说,急了。
三姐刘光菊毫不客气:“你学了一辈子雷锋,你自己都成帮扶对象了,还怎么帮助别人?”大姐刘光凤补充:“你回来吧。每个月吃的用的,我们出。”老刘听完,扔下一句话,“我的任务还没完成”,夺门而出。
“学雷锋,是学他的精神,务实、助人。但没见哪个学雷锋学到找不到饭吃的。”多年后第一次看到老刘,前方村老村主任陈希福气得浑身颤抖,当年的大好青年,就这么给耽误了。
彭州丹景山镇党政办也不认可刘光建的做法,负责精神文明建设的杨丽华说,“你要宣传雷锋,首先自己得是个强者,才能一呼百应。”
老刘对于村民们的意义,无非是有个热闹可看,看他可怜,给个矿泉水、方便面或者20块钱,就当学雷锋了。一转身,各过各的日子。
“我宣传雷锋,早就做到了国家和民族的高度,他们认不认可没关系。”老刘觉得,他对人类精神的贡献不是常人可以理解的。
2014年夏天,他路过都江堰柳街镇水月村胡家桥,发现这里风景不错,岷江两岸又都是荒地。他决定让他的梦想在这里生根。他花掉了所有积蓄,雇了三个农民工,大干几个月。桥东边,摆了五个水泥桌,十多个水泥凳,用细树枝和废海报搭起了四个棚子。这是雷锋志愿者培训学校和学生野外教育基地。另一边,拉起了雷锋生平事迹海报和历史上典型人物宣传海报。这是雷锋画展。桥洞周围挂满了极具时代感的标语:“点燃时代火炬,让雷锋精神永放光芒”、“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
周围的荒地被开垦出来,种上了莴笋、白菜、苞谷和冬瓜。吃不完的,送给附近村民。村民们拉着他的手说:“人真好啊,是活雷锋。”老刘感觉又回到了无限荣光的革命年代。
摘编自2017年1月25日《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