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全程化模式探索*
2017-03-21钱加清
钱加清
[摘 要] 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全程化即将教育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在两年学习的全过程中,使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横向上相互渗透,纵向上循序渐进,以全过程、全方位、综合性地促进教育硕士实践能力的发展。实践能力培养全程化模式实质上是课程设计、课程实施的一种理念和操作路向,其实施主要着力于三个方面:统筹规划课程设置是基础,变革课程实施方式是关键,加强服务与考核是保障。
[关键词] 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全程化;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3-0028-02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一目标定位决定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必须突出特色,重视实践应用,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正如部颁文件所指出的,“专业实践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但是,现实的培养过程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强调实践应用的目标和定位并不相符,在整个培养流程中关注实际应用偏少、实践能力提升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探索实施“实践能力培养全程化”模式,正是为了凸显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实践品性,为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寻求新的路径。
一 “实践能力培养全程化”模式的构架
教育硕士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目的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与较强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中小学骨干教师。教师教育研究的成果表明,实践性知识在教师的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教师教育的“养成”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获得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早实践,多实践,在实践中提升职业胜任力”。因此,改变以往先课程学习后集中实践的“本科式”实践模式,将教育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视为两年一贯、连续不断的过程,进行全程化培养,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所谓实践能力培养全程化,即将教育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在两年学习的全过程中,这一模式分为两个阶段、四个环节:两个阶段,即第一学年“课程学习与实践教学双线并行”,第二学年“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相互促进”;四个环节,即学习·体验·尝试、学习·研讨·训练、实习·研究·实习、提升·评价·展示。其结构如图1所示。
该模式着力于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边实践,课程学习與实践教学同步推进,体现“研究性实践”的特点,两个阶段中都把培养实践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学习与实践各环节联系紧密,横向上相互渗透,纵向上循序渐进,既体现时间上的全程性,又具有形式上的多样性、内容上的整合性等特点,有利于全过程、全方位、综合性地促进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二 “实践能力培养全程化”模式的实施
实践能力培养全程化实质上是课程设计、课程实施的一种理念和操作路向,主要着力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统筹规划课程设置是基础
按照《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教育硕士课程由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教学四个模块组成。实践教学与前三类课程显著不同而又紧密联系,必须将它们有机统一为一个整体,贯穿于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使理论与实践形成实质性融合。尤其注重实践教学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合理有序地安排实践教学的过程,使之形成一种“链”式融通。“学习·体验·尝试”:学习既定课程,落实实践方面的要求,主要包括:间周一次到中小学见习,观摩一线教师公开课或参加教研活动等;结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课程,初步尝试片段试讲等。“学习·研讨·训练”:学习既定课程,继续进行课堂观摩,结合“语文微格教学训练”课程,利用微格训练室进行训练、研讨,分组模拟教学,进行说课训练。“实习·研究·实习”:到实践基地实习(部分顶岗),进行教育调查,研究教学实际进行论文写作,实习、研究、论文写作有机结合。“提升·评价·展示”: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实习情况进行反思与提升,主要通过说课比赛、教学技能比赛等形式展示实践成果,通过学术报告等形式展示对实习阶段遇到的典型问题的理论分析与思考。这样理论性课程与实践类课程同时安排,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双线并进。
(二)变革课程实施方式是关键
在对课程进行统筹设置的同时,注重课程尤其是理论课程实施方式的变革。坚持全程实践取向,采用多样化的课程实施方式,拉近教育硕士与教学现场、教学实践的距离。其一,关注教学改革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基础教育处于不断的发展变革之中,教育硕士课程教学必须关注基础教育发展动态,及时吸收教育教学研究的新成果、新经验,体现课程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其二,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增加学生自主实践的比重。理论课程教学既重视理论知识学习,更密切联系基础教育改革实际,以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为切入点去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强调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改变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压缩单纯知识讲授的比例,理论讲授尽量简约、精炼,引导学生更多参与课堂教学,教学过程充分运用小组研讨、课例研究、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形式,让研究生从课程学习中获得间接的教育实践经验,逐步培养其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其三,突出“从做中学”,强化“行动中的反思”。教育硕士的培养在强调实践应用的同时,也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基础性作用,“理论知识的教学应渗透实践的元素,而实践教学同样应浸润着理论知识的血液”。教育硕士实践教学不应是对教学流程、规范的机械掌握和对具体操作策略的简单复制,而应是对实践活动有分析、研究和反思的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实践,它不仅是“做”,还是“从做中学”,强化“行动中的反思”,使学生“通过‘反思实践来澄清、验证和发展‘行动中的知识”。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在这方面有着独特优势,可以较好地满足教育硕士实践教学的需要。案例教学将文本或视频材料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理论对案例进行研讨、反思,体察案例蕴含的原理,发现案例的成功之处或存在的不足,形成举一反三、灵活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模拟教学通过试讲、微格教学训练,研究生亲力亲为,通过具体行动的方式获得实际经验,注重小组合作和“做中学”,并结合相互评议、自我反思和教师指导等促动形式,锤炼教学基本功,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三)加强服务与考核是保障
实施实践能力培養全程化模式,没有良好的服务基础和严格的考核评价是难以实现的。一方面要有较高水平的教育硕士指导教师队伍和供研究生进行充分实践的设施条件。切实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聘用具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中小学优秀教师和教研员,与校内导师共同承担研究生的实践指导工作。为研究生建立专门微格教室或教学实训实验室,供他们进行专门模拟实训。与条件较好的中小学建立稳定、优质的教育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为研究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另一方面建立实践导向的课程考核体系,重点考察研究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注重过程考察,关注研究生的参与意识、参与程度和连续性,重视研究生学习与实践过程中的表现,把过程考核作为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内外导师加强沟通与交流,共同检查、督促、指导研究生完成学习与实践任务。毕业论文评价强调应用导向,突出实践特征。论文撰写要融入教学实践问题解决过程之中,选题要来源于实践问题,并紧紧围绕实践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搜集研究资料尤其是自身实践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提出富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与措施。严把论文开题关,并进行中期检查和论文预答辩,各环节都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参与,确保毕业论文的实践属性和质量标准。对不同模块的课程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采用笔试与课程论文结合,提交实践报告、教学训练视频,举行说课、讲课比赛,举办实践汇报会等多种考核方式,突出课程的实效性,实现不同课程的实践功能。
实施该模式的成效已初步显现,研究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明显增强,有的获教指委组织的全国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语文)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有的获省级研究生优秀实践成果奖,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就业竞争力大幅提升。当然,这一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在能力目标细化、课程实践因素整合、考核评价系统优化等方面还有待更深入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EB/OL].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moe/
-307/200903/9714.html.
[2]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
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3号)
[EB/OL].http://yz.chsi.com.cn/kyzx/zcdh/201311/
20131126/648597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