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理师生距离的几个维度

2017-03-21王镇宝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辈分知识性格

王镇宝

摘 要 当下流行的“零距离”师生关系处理,其内涵需要进行重新界定和解读,合理地拉开师生距离,才能产生美、提高教育教学成效。本文将从道德、思想、知识、情感、辈分和性格六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合理把握师生之间的距离,尝试为处理师生关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 道德 思想 知识 情感 辈分 性格

师生之间的距离,可以亲密,但不可以“零距离”。增强师生之间的亲密度固然没有错,但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亲密度并非完全地做到零距离(事实上也不易做到)。当师生之间的距离真正达到亲密“无间”的时候,教育教学工作是难以开展的,教育教学成效也会大打折扣。

从美学角度上讲,适当的距离产生美。只有保持适度的、非功利的、非实用的心理距离,审美才能够进行[1]。距离是产生美与美感的根源,这种距离在审美经验中称为审美距离,包括时间距离、空间距离、情感距离和心理距离等[1]。强调“距离产生美”不仅仅是一种审美体验,也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原则,更是处理师生关系的一条重要原则。

一、道德上的距离

所谓道德距离,并非强调一种非此即彼、非黑即白、不上即下的二元对立,并不是说教师道德高尚就意味着学生道德就一定卑下,但每个教师的道德本身必须是高尚的,必须成为大多数学生的楷模。

韩愈关于“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定义可谓相当准确,将“传道”置于首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教师肩负人才培养的神圣职责,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不仅是学生求知的导师,而且是学生做人的引路人” [2]。

律人必先律己,教师提高个人修养属于律己,但要求学生遵从道德却属于律人。教师只有先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才能用道德规范要求学生,道德教育才不至于沦为干瘪瘪、空洞洞的说教,而是一种身体力行的“知行合一”,否则教师难免落下表里不一的口实,也很难令人信服和遵从。古人所谓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修身”置于首位,不无道理。

行正为范,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言传身教”有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人们对教师责任的要求,除了“言传”,教师还须以身作则,用行动践行“传言”;二是学生易受教师一言一语、一举一动的影响,有意或无意地将教师作为仿效的对象。

教师应以真善美为行动指针,不断超越自我,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并以此形成道德气场,产生辐射作用,进而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

二、思想上的距离

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也是学生思想上的重要引路人。当下社会,各种社会思潮充斥激荡,一时间泥沙俱下、良莠不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各类低级腐化思想占据不少市场,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施加影响,使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理念、行为方式发生变化,摈弃了积极进取、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产生阴暗心态,迷失或者丧失了远大理想。成年人尚且如此,而对于尚未成年的学生而言,就更难抵御各类不良思想的侵蚀了。学生还是一群思想上不太成熟的孩子,缺乏鉴别力,更容易迷失自我,心态不阳光,甚至走向极端。

为此,在思想上教师必须比大多数学生成熟、坚定,在层次上必须比绝大多数学生富有远见,否则很难引导学生思想朝健康方向发展。

首先,教师必须思想深刻,拥有独到的见解。新时代形势条件下的人才培养观要求我们必须培养出独立完整、拥有主见的人才,而不是一个在他人影子笼罩下的傀儡。一个思想深刻的人,才能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人;一个独立完整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一个独立完整的学生。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可以浮躁、肤浅,但教师却必须思想深刻、眼光锐利,对外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思潮有着自己独到的筛选和辨析能力,能够抽丝剥茧发现其本质,不可人云亦云,盲目从众。

其次,教师必须有坚定的思想立场。一个思想立场摇摆不定的教师,只能培养出一群缺乏果敢、拖泥带水、举棋不定的学生。辨别是非、分清荣辱,是每个教育者必备的素养。教师思想立场坚定不移,才能通过各种场合和机会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树立正确生活态度、生活理念,养成其良好的行为方式。

三、知识上的距离

学高为师,教书是教师的本职工作,教师必须在知识领域对大多数学生有所超越,让学生觉得在知识道路上教师是优秀的,生、师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教师不可以在学生心目中留下庸碌无才的形象。

学生的本质工作就是求知问学,教师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和知识结构,学生就会佩服教师的才华和能力,对教师产生向心力和信任感,愿意听从教师的教诲。“从教学角度看,教师的学术水平与学识魅力和教学效果是正相关关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明显感觉到,教师的学术水平从根本上制约着教师的学识魅力并影响着教学效果。”[3]

学识渊博是一个优秀教师必备的条件,也是让学生产生敬佩和吸引力的关键因素。“教师对学生吸引力的多寡和强弱,对教师教育效果的优劣大有关系” ,“学识吸引力实际上是教师渊博的知识对学生心灵上产生的征服力”[4]。

虽然“术业有专攻,问道有先后”,部分学生也许在某些方面有特长,以致于在某些方面教师“不必贤于弟子”,但大多数学生毕竟阅历有限,知识有所欠缺,这也是教师得以施教的空间。

教师唯有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较高的学识水平,才能被学生认可,才能让学生钦佩,也才能让学生愿意受教。故而,教师必须认真钻研业务,博学多闻,注重自身知识水平的深度与广度,让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自身的知识文化水平与教师相比是有距离的,必须认真听从教师的教诲,刻苦学习,才能缩短或赶超彼此间的距离。

四、情感上的距离

师生之间的相处,可以亲密,但不可以随便。否则,教师极容易留下为老不尊的形象,而学生也易养成长幼不分、没大没小的行为处事风格。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意思是說,有品德修养的人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大自然),敬畏居高位的人(或长辈),敬畏圣贤之人的言语。每个人都在社会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也被社会赋予不同的身份,每个身份都应当有所敬畏。“一个社会人就应该有敬畏的心理,在相应的社会生活中有敬重和畏惧的对象。孩子敬畏父母、司机敬畏交警、下属敬畏上司、社会人敬畏法律……每个社会人担任不同的社会角色时所敬畏的对象就是‘枷锁合理的存在。”[5]

人是应当有所敬畏的,学生敬畏教师,才能敬畏课堂,敬畏科学知识,教育教学才能得以高效地开展。部分学生之所以在课堂上无理顶撞教师或哗众取宠,其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对教师没有敬畏感。

当然,要求学生对教师心存敬畏感,并不是要求学生对教师言听计从,不能与教师的言行有任何的出入。要求学生对教师心存敬畏的意义在于:学生有了敬畏感以后,对教师的教诲就会更谨慎;对老师有不同意见,经过其谨慎思考后,冷静、心平气和地跟老师探讨,这将会有利于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和个人素养的提高。

所以,在师生情感距离上,提倡学生对教师心存敬畏是有益的,也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应当力争做一个让学生既敬畏又喜欢的人。

五、辈分上的距离

作为教育者,教师不可迷失自己的身份与角色。传统教育理念的“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现代社会流行的 “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其内涵需要进行重新界定与解读。教师如果执意要充当学生的父母,或者以父母的身份自居来规范学生,是不利于学生成长的。学生总是要走出校园的,今天校园内生、师关系的处理,明天将是学生与社会他人的关系处理。教育者的教育,应当是“为了学生的明天”而教育。

从成长规律来看,每个教育者必须认识到:在学生的成长成熟道路上,他们需要面对不同身份与角色的人,不可能永远是父母关心呵护下温室里的花朵,必须学会与不同人交往。

教师像家长一样对待学生,或者学生像对待家长一样对待教师,这也就止于“像”的程度而已,而不是事实。“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个“为”字用得好,可作“作为”理解,而非“是”。“终生是父”违背现实不说,还强人所难。以学生为主体,强调“终生为父”,是说学生必须像对待父辈那样尊重教师,而不是成为他人之子(女);以教师为主体,强调“终生为父”,是说教师应当以对待自己孩子的诚心来对待学生,而不是“终生是父”。教师不可越俎代庖,取代家长的地位和作用。可见,古人对师生关系的理解还是极具得当分寸的。

“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作为一种舆论导向和口号,自然无可非议。但在具体操作中,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毕竟还不是自己真正的孩子。作为教育者,不可不察。所以,每个教育者都应当认识到以下问题:“当作”云云,并非存在真正父子(女)或者母子(女)关系,教师不可以要求学生像对待他们自己的父母那样来对待教师,除非学生自觉自愿;教师必须认清自我的身份角色,不可以“家长”的身份自居,将自家的“家法”搬来对待学生,家长就是家长,教师就是教师,角色不可混淆;教师必须做到无私,不求回报。这点有异于父母养育孩子:在当下中国,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及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许多父母(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养育孩子还存在养老的观念,长大后的孩子是要“回报”的。从用词上看,学生将来回报(自觉,非强迫)教师只能叫“报恩”,而回报父母叫“孝顺”,此二词不可相提并论。教师教育学生,应当是无私的,不能要求学生将来一定要报恩;否则,教育将沦为一场充满铜臭的市场交易,师生的关系将沦为一种商品交易,还何谈师生关系之亲密?

六、性格上的距离

大多数学生在体质上和性格上(或者两方面都有)不太成熟,体质会随着岁月的推移日渐成熟,但性格却未必然。学生性格上的不成熟,主要体现为浮躁、易怒、肤浅、好动或自闭、慵懒、武断或优柔寡断、不自信与自负等。作为教育者,我们要理性看待这种不成熟,不应将其归为一种弊端。不成熟,首先,说明还处于“幼稚”状态,有待于雕琢、成长,不可对之报“怨”;其次,暗示着其可塑性强,是为教育教学工作预留下的“画板”空白处,属于良性;最后,意味着其发展趋势存在未知数,这种不确定性也可能为恶性发展提供土壤。

学生大部分时间与教师朝夕相处,教师的性格对学生影响巨大。男性阳刚,女性阴柔,性别导致了性格上的差异。近年来有一个现象引起了广大家长和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与忧虑:男女教师比例不合理,女教师偏多,严重影响了中小学生性格发展。女老师过多,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就是女阿姨,到小学是女老师,到中学还是女教师居多,对学生(尤其是男生)的成长确实会有影响,易造成学生出现“伪娘”“女汉子”这样的性格错位。“教师性别上的比例失调掩盖着的另一种不易为常人所察觉的阴盛阳衰现象——笼罩在中小学(尤其是小学)校园里的教育方式、方法上的一股浓浓的‘阴柔之气,其负面影响我以为更值得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去关注”[6],以至于人们不得不呼吁给学校教育来点“阳刚之气”。

男女教师性别上的差异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尚且如此之大,更别说每一位教师的性格对学生的影响了。所以,教师在性格上必须是健全的,要表现为成熟、稳重、深沉、开朗、勤劳、果敢、自信等,否则,很难培养出一个性格健全的学生。

强调“距离产生美”不仅仅是一种审美体验,也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原则,更是处理师生关系的一条重要原则。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宜走得太近,也不宜太远。只要合理把握师生之间的距离,就一定能产生美,让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和谐、更亲密,极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曹懿.从美学角度浅析“距离产生美”[J].科技创业月刊,2013(5).

[2] 陈章梅.从教师的导向功能谈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性[J].设计艺术研究,2002(3).

[3] 林雪原.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学识魅力[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5).

[4] 李冠東.强化教师吸引力提高教育效果[J].上海市建设职工大学学报:当代建设,1999(1).

[5] 明硕勋.“学生群殴老师”缘于缺乏敬畏[J/OL] .荆楚网,2016-04-23.

[6] 王淦生.给学校教育来点“阳刚之气”[J].江苏教育,2004(10).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辈分知识性格
字辈——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奇怪的辈分
辈分
兄弟缘分
习题变一变 思维现一现
是“知识”,还是“知识权力”追求?
爱与知识的力量
性格描绘词
12星座“吃”出性格
喜欢独处与性格孤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