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宗义:他知道“风”从哪个方向来
2017-03-21孙璐
孙璐
立春剛过,风里仍透着一丝凛冽,但阳光已然很带感,一切被寒冷所掩盖的都在蠢蠢欲动。
春节长假最后一天,新华社发表了名为《改革,快马加鞭未下鞍》的长文,详细评述了中央2016年全面深化改革的工作。文章借用毛泽东在长征路上留下的名句“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彰显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金陵龙脉紫金山脚下,位于“南京硅谷”徐庄软件园龙头位置的福中集团全球总部大楼,每天都在涌入大量陌生的新鲜面孔。正月十五元宵节还没到,杨宗义执掌的福中集团发出一记重磅动作,犹如平地一声惊雷炸响了石城。在“金三银四”招聘季到来之前,福中集团抢先开启声势浩大的“千人计划”,宣布2017年一年从全球范围内网罗一千名以上的优秀人才,为全球化扩张的福中集团及时补充新鲜血液。
新增1000名员工,最高年薪上千万,这意味着企业一年平白多支出过亿元的人力成本。在国内经济处于新常态的大环境下,不少民营企业都在大量裁员准备艰难“过冬”,杨宗义毫不掩饰将自己的举动定义为“豪赌”。其实,从二十多年前创业开始,杨宗义已经不止一次被人叫做“疯子”,然而每次看似疯狂的“自杀”之举,往往都能带来出奇制胜的效果。
福中3+3,改写行业规则
“你问我为什么福中会成功?做别人不敢做的事,做别人认为不可能做成功的事。如果别人都去做了,我们怎么成功呢?”
———杨宗义
上世纪90年代初,受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影响,大批政府机构、科研院所的知识分子纷纷主动下海创业,形成了以陈东升、史玉柱、田源、冯仑、潘石屹等为代表的“92派”企业家群体。低调潜行的杨宗义正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
这位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的高材生,天生有颗不安分的心,彼时中国刚从僵化的体制中觉醒,年轻人敏锐地嗅到了创业和赚钱的机遇,他不愿继续待在政府机关消耗生命,毅然砸了自己公务员的“金饭碗”,下海闯荡。最初几年的拼搏换来的却是失意,回到南京后,杨宗义在珠江路上当起推销电脑的送货郎。他骑着二八大杠一路狂奔,冷遇、白眼、嘲讽他都不以为然;昔日的同学们叹息老班长自降身份,他只笑笑也不反驳。两年下来,杨宗义随身带的工作日记换了几本,珠江路上每一家电脑公司的“生意经”都被他偷偷记录下来。他逐渐熟悉了电脑市场的脉络,并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经营思路,珠江路在他眼中也不再神秘。
1995年12月,杨宗义赤手空拳上阵,在太平北路上开了一个不足20平方米的店面售卖电脑。当年,北(京)有中关村,南(京)有珠江路,珠江路上卖电脑的小老板少说也有上百个,只有3名员工的福中电脑怎样才能让消费者一下子记住?当时,电脑售后还没有统一的服务标准,国内外品牌大些的电脑提供一年质保,小的兼容机商家则只有三个月。所有的商家关注的都是利润、销量,而服务一块却鲜有人问津,杨宗义一下子找到了电脑行业的“七寸”。
1996年3月,福中推出“3+3”服务,即零部件3年包换3年保修,一下子将电脑的保修期限从1年延长到6年。这个疯狂的举动引来同行的谩骂和质疑,很多人预言“3+3”是自杀式的行为,福中一定撑不下去。然而,3+3服务推出后,从最初的迟疑到后来的疯狂,小小的福中电脑每天门庭若市。两年后,福中电脑远远甩开了竞争对手,一度占领珠江路60%的市场份额。与此同时,福中开始走出南京,相继在全国20多个省市开了200多家“3+3”加盟店,进入中国电脑前五强。福中电脑赢得了数千万消费者,“3+3服务”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并被写入MBA教学案例,成为福中书写的一个时代传奇,同时也见证着杨宗义第一次事业上的腾飞。
转型之路,喜悦与苦难同行
“当创业的激情在残酷的现实下慢慢淡去时,拿出一击制胜的绝招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样的绝招需要对市场敏锐的观察,更需要你在这一领域的深耕与沉淀。”
———杨宗义
据福中集团一位高层回忆,珠江路上与杨宗义同时期创业的小老板们大都挖到了第一桶金,下班后常常三五个聚在一起喝酒、娱乐。杨宗义也时常受到邀请,但每次他都找各种理由拒绝。晚上打烊后,杨宗义拉着员工关起门来开会,分析每一笔业务得失。“根本停不下来”,这位跟随杨宗义十多年的高管直言,“老板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工作,工作是他唯一的兴趣。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来说,没有任何生活品质可言。”
2004年IT界发生了一件震惊世界的“蛇吞象”事件,中国最大的电脑制造商联想集团宣布以12.5亿美元收购IBM全球PC机业务,成为当时最大规模海外收购案之一。风雨欲来,躲是躲不过的,此时福中PC机销量已位居全国前五,是继续向前冲,还是就此停步?若大幅收缩PC机业务,势必会严重影响福中的效益和品牌,杨宗义痛苦地做出了决定,以断臂求生存。“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任何时候的‘大与‘小都是相对而言的,当游戏规则重写的时候,你的‘大带来的有可能是一种掣肘。”杨宗义说。
正如杨宗义感知的那样,国内电脑市场渐渐“入冬”,行业利润从最初的几百个点滑落到3-5个点,几年下来,珠江路上“横尸遍野”。杨宗义为同行们惋惜,也意识到福中单一化的产业格局存在极大的隐患,“企业要想做百年老店,就不能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他决定,多条腿走路。2004年福中试水房地产,斥资亿元在中华第一商圈南京新街口建了一家经营数码3C的专业卖场,一年下来数千万的利润让杨宗义感到惊喜。转型初尝甜头,杨宗义信心十足地大举进军科技地产,在南京玄武、江宁、浦口三个区开辟了总面积超过百万平方米的三大高科技产业园,并在新街口核心地段打造“福中大厦”,稳稳地抓住了房地产的风口。也是在2004年,福中收购了南京市科技局下属的南京市新科技应用研究所,成为国内最早开展医用微波技术研究的科研单位之一,其微波产品此后进入全国300多家三甲医院。此后,福中还进入酒店连锁、金融投资等领域,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板块。
在長达十几年的多元化发展之路上,福中也交过昂贵的学费。2008年,国家为了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出台了“四万亿”刺激计划。很多企业拿到贷款后开始大规模扩张,然而几年后银行频频催企业还贷款,一时间众多企业资金链断裂,“跑路”的老板比比皆是,福中也面临空前的资金压力。而新产业的发展也不顺遂———由于缺乏医疗行业的运作经验,2004年收购的高新科技医疗产业一直无法产生效益,直到5年后才开始发力;雪上加霜的是,商业房地产板块的顾家营项目也卷入官司。企业到了生死关头,杨宗义虽然从不曾怀疑自己要坚定地走下去,但也只有在夜深人静时,才敢卸下白日里强悍的装扮,默默流泪。企业家无法企及的光环背后,往往是常人无法想象的苦痛和压力。
逆势扩张,别人恐惧我贪婪
“我们要学会弯道超越,要勇于在‘拐点的时候抢先一步、快人一拍,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杨宗义
从2012年起,杨宗义就读北京大学硕士课程,接触到以厉以宁为代表的诸多北大著名经济学教授,很多教授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智囊团。通过和他们的接触,杨宗义对国家经济形势和行业发展的认识提升到了新层次,仿佛迷雾散去豁然开朗,他的脑海中清晰地勾勒出福中未来的发展蓝图———做全球化、多元化的世界五百强企业!此时,杨宗义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却越发不懂得听天由命。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赚到的钱已经足够全家人生活几辈子了,但他还想玩一把大的。
在“互联网+”迅速崛起的当下,一大批的传统行业正在死去,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感到困惑。对于互联网,做IT起家的杨宗义有着清醒的认识,“创品牌有自己的玩法,一定不能大而全,越重越垂直越细分,越能获得成功。”他将目光投向水产互联网电商的蓝海,倾力打造小六美鲜B2C、小六水产B2B、中国蟹库网B2B三大生鲜电商品牌,并独创性地提出C2B2B2C商业模式,想一举将打造出国内最大的水产生鲜电商平台。“如果项目进行得顺利,以南京为例,一年能够达到200亿的营收;如果全国加在一起,将达到十几万亿的额度。”杨宗义将这项计划称为“万亿的淘宝,千亿的小六”。
时间进入2016年,福中发展进入第21个年头。杨宗义制定了“集团布局全球化、产业行业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五五规划战略,开启人生的第三次创业。2016年是国内企业家们极其难熬的一年,国际政治经济“黑天鹅”群飞,国内经济持续在走“L”型,有很多人唱衰中国经济。但正如巴菲特所言“别人贪婪我恐惧,别人恐惧我贪婪”,杨宗义再次做出疯狂之举,带领福中逆势扩张、弯道超越;“企业创新发展,要学会弯道超越,就是要在大环境不好、大家都在捂紧口袋的时候出手。”仅一年时间,福中集团旗下大电商、房地产、大健康、金融投资、智慧城市五大产业板块,以及下属100多家全资、控股及参股企业,如星火燎原,扎根于南京、北京、上海、深圳、成都、香港、纽约等中心城市蓬勃发展,集团年销售总额超过500亿元。杨宗义毫无争议地当选为2016中国经济十大商业领袖人物,对此他感叹道:“当对未来看不清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创造未来。企业家需要相信自己的眼光,如果没有冒险精神,那么也不配做合格的企业家。正如古话所言‘富贵险中求,胆量决定财富。”
经历了2016年的逆势上扬,2017年福中加速了扩张步伐,计划将把湖北、浙江、山东、福建、重庆、天津等重点省市纳入大福中版图,同时打开欧洲市场,全力打造全球化、多元化的企业航母。
“虽然福中集团的发展之路不是最顺遂的,但却能安稳抵挡一次次洗牌狂潮。”回望过去杨宗义感慨万千,正是他成功预判了每一次的“风向”转变,才守住了福中22年基业长青。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前院长蔡洪滨对杨宗义这种百折不挠、极富魄力的企业家精神倍加称赞,他说:“我感受到一个永在创新的企业家,不畏艰难,筚路蓝缕,豪气干云。”
(图片由福中集团品宣中心提供)
(责编 冯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