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达药业丁列明:中国工业大奖的一匹“黑马”
2017-03-21姚冬琴
姚冬琴
年初在人民大会堂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年底又摘得“中国工业大奖”,其间还在深交所敲响了上市钟——贝达药业(300558.SZ)董事长丁列明的2016年日程表里,有这样三个重要的注脚。
事实上,能同时完成这3项业绩的,不要说在医药界,即便在整个中国企业界,也难找出第二家。而成就丁列明的基石,是他领衔研制的中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肺癌靶向药——盐酸埃克替尼(商品名:凯美纳)。在此之前,国际上仅有两种抗肺癌靶向药。
与凯美纳一同荣获第四届中国工业大奖的项目还有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中国探月工程探测器系统、国家电网公司的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的航母工程等,与他们的知名度相较,贝达药业和丁列明无疑是杀出的一匹“黑马”。
研发出民生领域的“两弹一星”
用中国临床肿瘤学元老、凯美纳研发主要参与者孙燕院士的话来说,“2011和2016年是貝达药业的喜庆年”,荣誉仿佛一瞬间纷至沓来。但事实上,贝达药业和丁列明在国产创新药领域早已是耀眼的明星了。
作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丁列明2002年放弃在美国的生活工作归国创业。2011年,贝达药业成功开发出中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分子靶向抗癌新药凯美纳,打破了该领域外资药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时任卫生部部长陈竺誉为民生领域的“两弹一星”。
在凯美纳问世之前,英美的两家大药厂,斥巨资研发了特罗凯和易瑞沙两种药。
“我们最早接触到的分子靶向药物就是易瑞沙、特罗凯,当时,我们特别希望中国也能够有自主产权的同类药物。”2014年10月25日,在凯美纳上市三周年学术峰会上,孙燕院士回忆说,当贝达药业找到他,希望由他来领导凯美纳三期临床试验,他欣然接受,就是源自对中国自主研发药物的特别关注和支持。
研制新药在全球来说都是一件难事。国际医药界有个通行的说法:研制一款新药要经历“双十”,耗时10年时间,投入10亿美金。从技术、资金,到审批、临床试验,再到上市销售,每一个关键节点都是一次大考。“黑马”丁列明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来自“10年磨一药”的执着。
2014年12月,在《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主办的第十四届中国经济论坛上,丁列明获得“中国创新榜样”大奖。他在谈及成功秘诀时说,“最核心的就是自主创新”。
凯美纳的成功,在国际上也引起震动。国际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全文刊登了凯美纳的三期临床研究成果,称其为“中国本土首个原创研发的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开启了中国抗肿瘤药物研发的新纪元,是个非常成功和完美的创新案例”,“国际临床肿瘤治疗的一个里程碑”。
“把用药话语权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凯美纳的意义和价值,远不止于医学研究领域的创新突破,其重要的社会价值也越来越被发现。
中国已是癌症大国,其中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排名第一。根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统计,肺癌每年新发病例约70.5万,死亡50余万例。相当于几乎平均每分钟就有1人因肺癌死亡。近年来,严重的雾霾更加剧了中国人罹患肺癌的危险。
丁列明曾经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之所以回国研发国产创新药,也是看到国内医药市场上60%的产品由外资企业提供,以肺癌为例,有很大部分病人适用小分子靶向抗癌药,但真正在用这些药的不过3万多人,因为“用不起”。
“创新落实到企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中国的医药行业跟国外差距非常大,长期以来,中国药企包括大的国企,基本都是主要靠仿制,进行自主创新的很少。所以我们要思考,要去探索,怎么能够真正把中国自己的医药产业发展起来,把中国人用药的话语权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丁列明说。
凯美纳上市后,治疗费用只有进口药物的约三分之二,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领域竞争优势明显。自2011年产品上市以来至2015年底,其销售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 97.40%。市场占有率从2011年的4.89%提高到2015年的28.16%,确立了市场地位。
凯美纳打破了外资药的高价垄断,迫使其价格下降。2013 年凯美纳以最优性价比被独家列入浙江省基本医疗保险支付目录。2015年易瑞沙大幅让利才得以进入浙江省大病报销目录。
2016 年5 月20日,首批国家药品价格谈判结果公布,凯美纳成为唯一通过此次国家医保价格谈判的国产创新药。根据贝达药业上市招股意向书的数据,进入国家医保目录范围后,凯美纳销售价格将较目前价格下调超过50%,易瑞沙入围后价格下调幅度也超过50%。而另一个竞争产品特罗凯未入围,但已于2016 年8 月主动宣布降价30%。
登陆资本市场是贝达药业又一个全新的里程碑。自2016年11月7日正式登陆深交所创业板以来,贝达药业股价从23.19元每股一路高涨至99.83元每股,连获14个涨停板。2017年1月20日,贝达药业报收66.50元,市值267亿元。
从“黑马”到“千里马”
如果说,从2002年到2011年的10年,作为回国创业的医学博士,丁列明成功了,实现了把凯美纳从实验室带到工厂的一大步,那么,从2011年至今的5年,作为企业家的丁列明接受了创业路上的第二次挑战——如何深耕市场,构建自己的医药王国。
创新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于民,而国产创新药要到达患者手里、让患者用得起却并非易事。2015年,《中国经济周刊》曾报道,丁列明给某省领导写信反映情况——该省拟通过政府采购将部分医保目录外抗肿瘤靶向药纳入职工大病保险和居民大病保险补偿范围,然而,入围的全是进口药,像凯美纳这样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靶向抗癌药连进入谈判的机会都没有,这令丁列明很揪心。他曾多次通过《中国经济周刊》呼吁,期待国家及时完善科技创新配套政策,让我国医药自主创新成果早日惠民。
目前,凯美纳是贝达药业的拳头产品,丁列明一方面在布局扩大凯美纳的产能,实现规模效益;另一方面,也在不断推进其他药物研发,丰富产品结构,提升公司盈利水平。
2013年9月,贝达药业与美国安进正式签约,在杭州成立了合资企业贝达安进,旨在引进治疗结直肠癌的药物帕尼单抗。
2014年10月,贝达药业对美国Xcovery公司进行2000万美元的股权投资。后者是一家专注于开发新一代抗肿瘤靶向药物的研发企业,其首选项目X-396是针对肺癌的新一代ALK抑制剂。贝达药业将获得X-396项目在中国市场的所有权益。
2016年10月,贝达药业又与美国Capio Biosciences,Inc.公司达成战略合作,成立贝达诊断公司,主要针对血液中循环肿瘤癌细胞的检测。
打造出一家“总部在中国的跨国制药公司”,丁列明说这是他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