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雷”里的秘密

2017-03-21原野郑奕

大众科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日数对流雷暴

原野+郑奕

每当春季到来,春雷震响,万物复苏。唐代元稹有诗云:“春雷一声发,惊燕亦惊蛇”。《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便是以春雷惊动蛰居的虫子为始,标志着大部分地区进入忙碌的春耕时节。

然而,在气象学上却没有专门给“春雷”做过定义,不管是哪个季节发生的雷电现象,都统称为“雷暴”。不过,春雷的发生也有其独特的天气学特征。

“春雷”从何而来

大气中的粒子(包括冰晶、雹粒子、霰粒子等)在一定条件下所带正负电荷发生分离,重新聚集,形成很强的电场,当电场强度足以把大气击穿时,便产生了放电现象,这便是雷电。由于空气电阻不均匀,电流前进的形状大多曲曲折折,形成像树枝一样的光带,这就是闪电,放电使空气振动发出的声音为雷声。

每当春季来临,南风增强,带来强大的暖湿气流,与强弩之末的冷空气狭路相逢。冷暖空气两相对峙,引发剧烈的对流。有了充沛的水汽、剧烈的对流运动,积雨云得以发展,甚至能够形成强大的雷暴云。云中强烈的电场使正负电荷大量碰撞,于是雷霆万钧轰然降下。这便是“春雷”。

春季大地初初回暖,地面温度的上升并不明显,近地面或者低空的空气加热效果不佳,难以产生强烈的上升运动,与高空冷气团产生对流。所以产生春雷的天气系统通常都是在高空生成,离地面较远,强度较弱。夏季则不同——低空或近地面的空气温度、湿度“双高”,能够直冲九天与高空冷气团强强对峙,形成对流云,对流云再垂直发展,形成高大的塔状积雨云,云中电荷剧烈碰撞,于是电闪雷鸣、暴雨倾盆。

“暴雷”不乱打

在贵州,1至3月雷电频数较少,4月至10月,雷电频数较多,11至12月减少。4月以后,随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抬,西南暖濕气流加强,冷暖气团交汇极易产生雷电活动,到7至8月达到高峰。

贵州雷电多发生在午后至傍晚,早晨是一日中发生雷电最少,峰值出现在17时,这是由于午后受太阳辐射影响,能量聚集,不稳定层结加强,一旦有动力机制或本身的热对流影响破坏,极易引发雷电。

地处亚热带地区的贵州,区内多山地,受西南季风影响,雷电多发。年平均雷暴日数在50天左右,最高达76天。由2004~2009年闪电定位资料分析,雷电活动以中西部地区较多,东部地区较少,其中西南部地区和赤水地区雷电最为频繁。

就贵州雷电日变化呈准“单峰”分布来看,高值区集中在15~20时,低值主要在10~12时,表明贵州雷电多发生在午后至傍晚,早晨是一日中发生雷电最少,峰值出现在17时,这是由于午后受太阳辐射影响,能量聚集,不稳定层结加强,一旦有动力机制或本身的热对流影响破坏,极易引发雷电。

雷与气候

而在全国,春雷一般集中出现在淮河以南地区。江南、华南地区一般最早在2月份就会出现初雷,江淮、黄淮一带在3月份左右,华北、黄河流域则是在4月份,到了东北、西北等地区一般在5月份才有雷暴发生。长江以南,春季雷暴日数可达10天以上。雷暴日数高值区主要在长江以南地区,一般在10天以上,其中江南大部、华南及贵州、云南南部、青藏高原东侧雷暴日数有15天至30天;华北中东部、江淮、江汉及吉林东部、四川盆地、天山西部等地有5天至10天;北方大部雷暴日数在5天以下。

简单地说,雷的产生与水汽、温度等因素密不可分。夏季炎热潮湿,则雷盛;秋季凉爽干燥,则雷潜;冬季天寒水枯,则雷稀。而春季冰破水开、鱼戏雁来,正是水汽初起、气温渐升之时。此时的雷,慷慨激昂,响彻云霄,威势中带着温柔,暴烈后尚有分寸,正是惊醒万物、唤起生机的喧腾鼓点。(编辑/有庆)

猜你喜欢

日数对流雷暴
新德里雷暴
南方多地9月热到破纪录
皮山县沙尘天气统计分析及影响
1961—2015年水城县雨凇日数变化特征分析
牙克石市图里河地区雷暴特征统计分析
JG/T221—2016铜管对流散热器
平板电视电源热设计研究
1961—2014年济南市霾日数变化特征分析
1961—2012年西宁地区雷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1957—2013年莘县雷暴气候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