τ-P变换在面波勘探中的应用
2017-03-20钟韬
钟 韬
(1.水能资源利用关键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014;2.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南长沙410014)
0 引 言
面波勘探能迅速获得与地层结构相关的横波速度,广泛应用于工程地质勘探领域。目前,对面波的分析解释主要是对基阶面波频散曲线进行正反演。而在实际的野外原始资料中,除了存在基阶模态的面波外,通常还存在折射波、反射波、声波、高阶面波等干扰波。由于工程场地条件复杂,加之震源(大锤)能量较弱,不能采用大间距大排列观测系统,使得各种波叠加在一起难以有效识别,增大了提取基阶面波的难度。虽然在频率-波数域能压制部分干扰波,但很难消除各种波的干涉叠加影响。
本文使用τ-P变换,分离折射波、反射波、声波、高阶面波等干扰波,压制各种干扰波对基阶面波的影响,突出基阶面波,提高有效面波频散曲线拾取的准确性和精度。
1 τ- P变换原理
τ-P变换即通常所说的线性Radon变换,是指将原X-T域的地震信号沿着某射线进行叠加求和,得到τ-P域中用τ和P来描述的地震信息。1978年,Claerbout和Stoffa提出τ-P变换简单的数学公式,可表示为
Ψ(P,τ)=∑φ(x,t=τ+Px)Δx
式中,φ(x,t=τ+Px)代表X-T域的地震记录;Ψ(P,τ)代表在τ-P域中的地震记录。其实现过程实际上是倾斜叠加的过程,τ-P空间某1点的记录Ψ(P0,τ0)可通过在X-T域中的1条直线(斜线为P0)上的点求和得到[1-2]。
2 波场特征分析及辨识
理论上,反射波、折射波、面波、直达波在X-T域中呈双曲线、直线形态,各种波互相交叉干涉构成复杂的时距关系。通过τ-P变换后,对于直线形的折射波、面波、直达波而言,P值为一定值,在τ-P域呈点状;双曲线的反射波在τ-P域呈椭圆状。
通过对地震波运动学的分析,各种波在τ-P域分布有以下特征:直达波曲线是反射波曲线的渐近线,在无限远处与同一界面的反射波曲线相切,在τ-P域中其斜率为反射波斜率的最大值;折射波曲线与同一界面的反射波曲线在临界角对应的曲线处相切,在τ-P域中处于椭圆上,与反射波部分重合在一起;直达波、面波点在τ为零的P轴上(时距曲线在T轴的截距为0),由于P直
图1 X-T域与τ-P域内各种波示意
图2 大排列正演模拟结果
实际上,由于在X-T域的地震波有一定的周期性,且τ-P变换过程中空间假频率、端点(截断 )效应及面波频散特性的存在,在τ-P域的地震信号并
不是简单1个点或者是1个波形,而是1组波形。但是,对上述各种波在τ-P域内的分布特征的研究分析表明 ,在τ-P域的直达波、面波、折射波可以用其慢度的大小来区分识别,在同一时间点上存在P折
3 数值模拟
本文设计3层层状均匀介质,模拟野外实际工作情况下采集的全波场地震记录。记录参数为:偏移距0、道间距2 m、120道接收、采样率0.5 ms。图2为大排列正演模拟结果。从图2a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前40道各种波形信号混杂在一起,不能有效分辨,随着偏移距的增大,各种波形信号逐渐分离开来,根据其运动学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其进行辨识。对模拟数据进行τ-P变换得到图2b,从左到右依次为反射波(折射波)、直达波、高阶面波、声波、基阶面波,根据各种类型波形信号慢度P的大小可以清楚地进行分辨识别。因此,只需将τ-P域内的基阶面波左侧所有波形信号剔除,就可最大限度地压制干扰波对基阶面波的影响。图3为大排列压制干扰波后的结果。从处理前后资料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τ-P变换滤波在压制各种干扰波并突出基阶面波方面有很好的效果。
由于工程地震勘探场地条件及震源(大锤)能量的强度均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不能采用大间距大排列的观测系统。针对此情况,根据工程地震勘探常用的采集参数及对大排列观测系统的综合分析,截取上述模型中40~51道作为新的地震记录进行分析研究,即采用偏移距为40 m、道间距为2 m、12道接收、采样率为0.5 ms的参数进行正演模拟。图4、5分别为小排列正演模拟结果及压制干扰波后的结果。从图4、5可以看出,由于排列长度过小,各种干扰波对基阶面波的影响较大,其频谱与大排列地震记录频谱有很大的差异,不能有效地识别基阶面波。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τ-P变换及滤波处理后,F-K域频谱形态与大排列地震记录频谱基本一致,很好地压制了干扰波。仅因由于检波点的减少,导致频散谱的分辨率有所降低。
图3 大排列压制干扰波后的结果
图4 小排列正演模拟结果
4 工程实例
某农田堤防工程,防护面积21.5 hm2。采用5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正常蓄水位165.0 m,设计水位169.0 m,堤防全长809 m,堤顶高程170.0 m,堤顶宽度3.5 m,铺筑厚20 cm泥结碎石路面(当前已硬化为混凝土路面)。堤身迎水面采用现浇C15混凝土护坡,背水面采用草皮护坡,堤身防渗采用粘土斜墙结合土工膜防渗,粘土斜墙底基面均落于粉质粘土层或砾岩层上。堤身填筑材料为砂砾石料,堤基下伏地层分别为粉质粘土层、砂砾石层及砾岩层。堤防工程典型横断面见图6。
图5 小排列压制干扰波后的结果
图6 堤防工程典型横断面
本次试验地点位于堤防背水面底部、排水沟右侧,测试高程约167.0 m,下伏第1层粉质粘土层厚2~3 m,第2层砂砾石层厚2~3 m。根据现场试验,确定采集参数:偏移距20 m、道间距2 m、12道接收、采样率为0.5 ms。
图7 τ-P变换滤波前后记录对比
图8 τ-P变换滤波前后频谱对比
图9 τ-P变换滤波前后反演结果对比
图7为τ-P变换滤波前后记录。从图7可以看出,τ-P变换滤波后,干扰波得到了压制,有效面波记录在X-T域内得到明显的改善。对图7做傅立叶变换得到F-K域频谱(见图8)。从图8可以看出,τ-P变换滤波前频谱因干扰波的影响出现截断现象,分辨率较滤波后结果降低,且由于高视速度干扰波的影响,基阶面波频散谱能量团向高速度方向偏移,导致拾取的基阶面波高频段速度偏高。对拾取的频散曲线进行反演(见图9)。从图9可以看出,τ-P变换滤波前反演第1层横波速度为401 m/s,分界线在6.4 m处;第2层横波速度为517 m/s,分界线在8.3 m处,其速度与层厚均与实际地质情况不符。
滤波后反演第1层横波速度为175 m/s,分界线在3.3 m处;第2层横波速度为214 m/s,分界线在5.1 m处,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
5 结 语
工程面波勘探传统处理方法是通过频率滤波的方式,选择频率时窗大小,对干扰频段进行消除、弱化。但干扰波部分频段与面波重合,若时窗开得过大则会包含干扰波;若过小时则会消耗有效波。而在τ-P域中则能很容易通过地震波慢度的大小来识别、分离面波与干扰波。因此,在传统面波处理流程中加入τ-P变换这一步骤,可以提高资料处理的精度与准确度。此外,在进行τ-P变换时,还需特别注意空间假频及端点效应,避免影响资料处理及解释的精度。
[1] 雷宛, 肖宏跃, 邓一谦. 工程与环境物探教程[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6.
[2] 吴律.τ-P变换及应用[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3.
[3] 单娜琳, 刘占兴. 分离高阶模态面波的τ-P变换方法[J].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13, 33(3): 413- 419.
[4] 罗敏.τ-P变换在表面法波动勘测中的研究及应用[D]. 福州: 福州大学, 2005
[5] 戚敬华, 李萍. 利用τ-P变换技术实现多波波场分离[J]. 煤田地质与勘探, 1998, 26(5): 54- 57.
[6] 许世勇, 李彦鹏, 马在田.τ-P变换法波场分离[J].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1999, 13(5): 334- 337.
[7] 钟森, 陈广思. Radon变换在提取反射信号和压制干扰中的应用[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89, 24(4): 367- 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