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韩电影的优势互补及其合拍片的现状及未来
2017-03-20陈旭光,都性希
陈 旭 光, (韩)都 性 希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北京100872)
论中韩电影的优势互补及其合拍片的现状及未来
陈 旭 光, (韩)都 性 希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北京100872)
通过对中国、韩国电影产业状况、电影类型与电影生产特征等的比较,可以看到中国、韩国电影产业各种的优势和不足。在此背景下,通过对若干具有代表性的中韩合拍片的分析,可揭示出21世纪以来中韩合拍片生产的历史、现状、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和前景等问题。
中韩合拍片;优势互补;电影类型
中国电影产业自2002年《英雄》开始,就一直保持蓬勃发展的态势。这在影片总数、年度总票房、票房过亿影片数及观影人次等均有反映。但从某种角度讲,中国电影产业也面临着诸多瓶颈性的问题。与韩国电影产业相比,中国电影市场大,资金雄厚,出品数量多,国家支持力度大,当然管得也多。相较于韩国的国力、人口、电影人的数量和产业资本而言,中国电影工业在某些方面是需要向韩国电影学习的。中国电影不仅电影制片管理制度、明星制等存在问题,而且在创作题材和类型方面来说,韩国电影的题材优势和类型丰富多元性等优势也值得中国电影学习。与此同时,韩国电影也一直处于上升态势,同时亦已经遭遇市场狭小的瓶颈。
在这种态势下,中韩电影如果能够取长补短,强强合作,合作拍片是有可能取得双赢结果的。就此而言,韩国电影业具有人才和剧本这两大优势,中国电影的市场优势和资本优势则更为明显,如何在合拍片中寻找共赢模式,是中韩电影发展的共同问题。
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强势增长,韩国影视文化的输出也在提速,中韩合拍片的数量与日俱增。1992年中韩建交以后,电影是中韩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特别是在新世纪之后,在双方共同协作下,出产了不少佳作。鉴于此,本文立足于中韩两国电影工业的现状,尊重各自文化与现实的独特性和多样化,通过考察中韩合拍片的历史、现状,通过对合拍片个案的研究,试图探讨中韩合拍片的共赢模式及新的可能性。
一、中韩合拍片的历史与现状
中韩电影合作已历经多年,合作的方式也多有不同。大致归纳一下,我们认为有如下三种合拍方式:一是韩国导演、演员、工作人员被中方聘请,主要参与中国国产片的制作工作;二是两国电影只在对方国家取景,当地提供制片方面的协助,也就是协拍片;三是两国共同投资、制作、分账的合拍片。
在我们看来,严格意义上,只有第三种合拍片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拍片。其余两种则为广义的合拍片。本文试图考察广义的中韩合拍片的概念和类型,重点分析第三种即狭义上的中韩合拍片情况。
1992年中韩建交以前,中国大陆和韩国影视界互相交流比较少,但是韩国电影界和中国香港及台湾的合作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始了。韩国和我国香港的合拍片《异国庭院(1958)》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出现的合拍电影。以后韩国的申FILM与邵氏兄弟有限公司的合作十分密切。在当年这些合拍片没有受义务上映制度(Screen Quota)的限制,因此中国香港电影界以合拍片的方式去攻略韩国市场,就如韩国今天以合拍片的名义进入中国大陆市场一样。
韩国电影业与中国内地的具体合作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第一批中韩合作的电影主要是属于韩方来中方取景(中方协助拍摄)的第二类型,如《无政府主义者》。此后,《飞天舞》《武士》《千年湖》等韩国古装武侠片都在中国大陆拍摄。其中《武士》是已经发展成熟的韩国电影产业专门针对亚洲电影市场而重点打造的影片。该片总成本为80亿韩元,是当年投资额最高的大制作电影。这部影片在首尔取得了86.6万观影人次的佳绩,中国媒体也多次报道。《武士》基本上属于韩方100%主控的合拍片,虽然章子怡等中国演员和中国团队参与了该片,但是资金、编剧、导演等主要方面仍由韩国负责。
大企业的进入和1999年《生死谍变》的成功,使得韩国电影人恢复了自信。于是,一方面他们力图本土化,一方面又试图以大片化、多元化、国际化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2000年《卧虎藏龙》的商业成功,不仅对中国电影界影响很大,对于韩国古装武侠片也起了比较大的刺激作用。在中国最初几年的电影合拍中,中方主要协助外方拍摄影片,基本不参与影片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利润分成。到影片《卧虎藏龙》发行后,中方制片者开始意识到之前的合作方式必须改变。当年,这部影片全球票房达2亿美元,实际回报超出投资的10倍,但这些利益与中方没有多大关系。这一事件催化广电部门对相关管理规定的调整。此后,中外合作的方式逐渐转化成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出现共同出资、利益共享的制作模式。中韩电影的合拍也同样经历了几个阶段。
(一)萌芽阶段(2000年前后)
这一阶段,中韩合拍片呈现如下特点:(1)韩国电影界需要大规模的影视基地以及异国风光、廉价的劳动力、动作导演等,而中国大陆又恰好具备这些条件,所以能够吸引他们到大陆来拍戏;(2)基本上以韩国投资、计划、主创为主的协拍片;(3)当时还处于摸索阶段,合作状态比较乱。比如说根据韩国漫画家金惠磷的漫画名著改编成电影的《飞天舞》,是韩国泰元娱乐公司代表郑泰元通过香港制片人冷和有与上海电影制片厂联系后合作的电影。该片有韩国版和中国版两个剪辑版本,但资金、原作、编剧、导演、摄影、男女主角都是韩国团队提供的。《千年湖》是继《飞天舞》《武士》后第三部在中国拍摄的韩国古装片,属于魔幻类型。该片的导演、演员以及其他剧组人员包括韩国电影人,还汇聚了中国大陆、香港等地的很多资深电影人,有获得过戛纳摄影大奖的吕乐以及美术师沈立德、服装设计师邹剑华和香港著名的武术指导元德。该片花费45亿韩币,①本文作者之一都性希担任过《千年湖》的制片,负责管理前期和制作期成本,也曾经询问过《飞天舞》和《武士》的制片人。比《飞天舞》《武士》的成本低了很多,因投入少,拍摄效果明显不如后两者。从此韩国的电影人深深地知道了拍古装武打片、合拍片的难处。此后他们更注重韩国本土市场,而中韩合拍片的主要类型变成了由中国香港电影人融资而韩国提供演员或技术人员的形式。
(二)初步发展阶段(2003年至2012年)
2003年至2012年是中国电影产业全面走向繁荣的十年。2003年中国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签署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以后,香港电影在“对抗好莱坞,走出去”的目标之下,试图推动泛亚洲式的合作。从电影的融资形式、演员搭配到影片类型等方面都出现了很大的变化。随着韩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和中国大陆市场的膨胀,除了古装大片之外,还出现了很多不同类型的影片。比如iFilm Co.,Ltd.(韩国)出品、刘伟强执导的动作片《雏菊》,②按百度的影片资料,刘伟强将该片定义为韩国的国产片,主要演员全部是韩国人,只有一个香港演员担任配角。中韩共同投资的爱情喜剧片《非常完美》,韩国的特效团队参与完成的历史片《集结号》等。2005年上映的徐克导演的《七剑》、成龙主演的《神话》和张之亮导演的《墨攻》等影片合作上升到资金和演员方面的互补,可是这类电影都未能取得预期的市场回报。从2007年冯小刚导演的《集结号》开始,韩方的现场技术和后期技术部门开始与中国大陆电影界合作,为中国国产电影服务。此后很多中国大制作电影都开始频繁和韩国技术团队联手,这吸引越来越多的韩国技术公司进入中国电影市场。按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简称合拍公司)提供的资料:2011年向合拍公司报批的合拍片数量是93部,协拍片是6部,一共99部;其中通过合拍公司初审的合拍片69部,协拍片4部,总共73部;最终批准的是58部。③这些数据主要由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相关业务室提供。合拍片大部分(70%)是中国大陆和香港之间的合作,跟中国台湾合作的占8%,10%是与美国的合作,剩下的12%才是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④这些数据主要由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相关业务室提供。
这期间最引人注目的是《赤壁1》《非常完美(Sophie's Revenge)和《笔仙》三部影片。吴宇森的《赤壁1》是中韩合拍片当中票房最佳的影片。在2009年韩国的CJE&M(希杰娱乐株式会社)和中国的北京完美时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北京太合环球影视投资有限公司联合制作的《非常完美》(Sophie's Revenge),获得了内地票房9 570.97万人民币(306.15万人次,合约1 401万美元),韩国票房882 300 500韩元(全韩国120 324人次,合606 524美元)的成绩。恐怖片《笔仙》是中国公司主投、韩国导演执导、中韩演员参与的系列电影,前两部分别在2012年和2013年上映,各收票房6 200万和8 300万人民币,均成为当年最卖座的惊悚片。前两部获得成功后,片方再启动第三部,由中国演员江一燕和焦俊艳主演,安兵基继续执导,中韩幕后团队合作拍摄。《笔仙3》的投资由前两部的1 500万、2 000万增长到3 000万,而在票房上也较前作有所突破。因此,这部影片在中韩合拍电影的历程当中,在类型的扩大、系列化的层面上非常有意义。
参见下表1(包括A、B、C三个表格):从2005年到2014年的中韩合拍片与合作类型目录
表1 :A.2005年以来的中韩共同投资、共同制作的电影目录①此表系参考了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网站上《国际合作现状》栏目的资料整理组合而成。具体可见网站http://www.kofic.or.kr
表1:B.在中国大制作当中韩国电影技术(特效与VFX)的参与
表1:C.其他协拍:2005年以来的中韩协拍片目录
从上面三个中国、韩国合拍片统计目录看,我们可以发现,在中韩合拍片的类型上,已经逐渐从以古装武侠为主转变到多种类型共存共发展的多元化的局面。这时期中韩合拍片的特点是:(1)以香港电影人为桥梁的大制作比较多;(2)因为韩国电视剧和kpop在国际上流行,韩国明星参与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和韩国合拍片的频率增加;(3)2009年以后中国和韩国之间的直接合作越来越多;(4)确立了在大片里韩方出人力和技术为主,中小成本电影的合作模式多样化的格局。
(三)快速成长阶段(2013年至今)
中国电影工业近几年发展速度极快,全国总票房已经位列世界第二。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带动了韩国电影工业。2013年韩国电影界因为《雪国列车》和对中国的技术输出,票房收入与技术输出收入各增加了83.7%、26.8%,总出口额达到5 900万美元,比上一年增长了57.2%。2014年,韩国电影对中国的出口增长很快,达821万美元,相比2013年增长了4倍以上。①参考2013年、2014年的《韩国电影产业结算报告》,可见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网站。也正是这一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韩国电影最大的出口国。
2013年中韩合拍片开启了更深入的合作模式。当年放映的合拍爱情电影《分手合约》在内地获取了1.92亿元票房,被视为中韩合拍的一个成功案例。3D电影《大明猩》由韩国团队制作,中国资方和演员参与,其技术上的突破受到业内好评。这两部电影都是中韩投资者共同出资,针对中国市场,把韩国的原作改成中国本土化的合拍片。
2013年以后,中韩合拍片产量与票房都在增长。2014年上映的《重返20岁》和《我的早更女友》各获得3.67亿和1.6亿元票房。②数据主要来源于“时光网”,http://www.mtime.com/。2015年,有10部左右的中韩合拍电影上映或制作完成。根据驻北京韩国电影中心的统计,截至2015年5月31日,中韩共同出资的影片中已经制作完成的影片有《平安岛》《秘密的家族》《风灯》《我的野蛮女友2》《爱情后爱》等5部。韩国导演以及演员参与的中国国产片有《结婚日记》《夏有乔木雅望天堂》《第三爱情》《暗杀》《客人》《危险的通话》等;审批通过的项目也有《追星星的你》《西游小英雄》《致命倒数》等3部;中国买韩方的版权或签署导演合同的也有5部以上。韩国演员、导演等都纷纷组团到中国淘金,越来越成熟的招式和套路使得他们在中国电影市场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二、中韩电影产业的各自特点与优势分析
中韩两国电影产业传统不同,发展的路径也很不一样,所以有着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下面我们具体分析这些方面。
(一)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趋势及优势分析
与韩国电影产业相比,中国电影市场规模大,资金比较雄厚,电影出品数量多,国家支持力度大(当然内容题材方面的制约也多)。主要的优势是:
第一,市场规模和潜力优势。据艺恩《2014-2015年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2014年中国电影票房临近300亿人民币大关,观影人次突破8亿,影院数和银幕数也分别超过5500家和2.3万块,观影市场和终端数量持续递增。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电影产业加强了与其他文化产业的融合,金融资本的渗透、互联网经济的介入形成了一种“双轮驱动”。主要电影公司加盟互联网化进程与产业整合,电影外部环境利好,产业规模增长,互联网创新等,这些共同带来中国电影市场高位增长的局面。
第二,资本方面的优势。按照前述报告,截至2014年12月中旬,共发生文化产业并购159起,涉及资金规模已达到1 000亿元,超过2013年同期96起并购案和500亿元资金规模。2014年,资本对电影产业持续渗透,保持了2013年的资本热度。通过上述的趋势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电影业资金方面的优势。
第三,政策上的支持。中国国务院陆续发布一系列关于电影及文化行业的指导意见,对电影产业的发展在宏观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2014年,政府又明确提出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政策导向,中国电影产业在良好的经济产业环境下取得了快速发展。同年,中国政府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关于支持电影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关于大力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习近平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等政策文件。因此,文化部、广电局出台的政策,得到国务院办公厅、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主管部门的配套支持,这些都有利于电影业的产业化经营和规模化发展,而资金和资本条款是重点,电影专项基金、人才培养计划、金融产品设计等涉及资金和市场的手段更加多样。
第四,电影受众年轻化和电影类型的多样化需求。中国电影市场上,“80后”“90后”青年无疑成为观影主体。爱情、喜剧、动作三大类型电影仍然是主要的最受欢迎的影片;科幻、动画、惊悚类电影仍然是美国电影的天下,因而也是中国电影具有市场开发潜力的领域。中国电影在制作上也呈现出鲜明的特色。近年来,随着主旋律电影与古装商业大片的退潮,青春片的创作则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相应地,观众主流人群也呈现出继续年轻化甚至低龄化的态势。近年来,爱情片、青春片等继续在电影市场获得观众群体的喜爱。此类“小青春”“小回忆”“小感伤”类电影颇为密集地出现,不仅发掘出了大量适合于青年消费群体的青春情感和记忆,也证明了一种中国式青春的市场价值。
2013年以来,中韩两国文化产业合作的热度越来越高,在过去6年里,中韩两国间的文化产业交易量增加了3倍。中国市场规模之大,发展速度之快,使得2015年票房超过400亿元。2013年中国城镇化率53.73%,依此比率计算,我国的城镇人口达7.2亿左右;考虑到农村大量流动人口(按2亿估算)在城市,因此,我国目前城镇常住人口达9.2亿左右。现在中国年人均观影0.9次,远低于北美的3.8次,韩国的4.2次。如果人均观影按4次估算,中国内地总观影人次的是36.8亿,因此,当前的8.3亿观影人次只是尚未开发出来的冰山一角。按平均票价35元估算,中国电影票房市场的最终规模是1 288亿元人民币。因此,中国电影市场这座金矿的开发才刚刚开始。
表2:中韩电影产业主要内容统计(2010—2014年)①附说明,此表根据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的通报、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之年度产业报告(http://www.kofic.or.kr里产业资料的数据)综合而成。
(二)韩国电影的发展趋势和优势
韩国电影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与好莱坞电影此消彼长的历史。1988年,韩国实行“环球影业(UIP-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的UIP电影直接发行制度(UIP film direct distribution)以来,韩国电影市场的对外开放度越来越高。韩国政府为保护本国电影,强制出台关于韩国电影院每年每个厅必须上满146天本土电影的规定,这就是电影配额制度(Screen Quota又叫义务上映制度)。随着2006年的《电影法》修正,这个限制缩小到73天。韩国电影票房收入排行榜的前200部电影中,有120部是韩国制作的,排行榜前10位中,除了排在第三的《阿凡达》(2009,1362万人次)以外,其余都是韩国电影。在韩国电影票房20强中,总共有15部韩国电影入选。2011年到2014年,韩国本土电影占有率过半以上,即已经占有了优势。
在我们看来,韩国电影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第一,好莱坞类型片的本土化能力比较强。韩国电影的一个特点是与好莱坞电影的类似性。它不会拒绝好莱坞,也不会单纯地模仿。韩国电影人擅长在掌握好莱坞商业电影叙述模式的基础上,融入本民族的情感和故事。韩国很多电影的故事和题材是非常本土化,“接地气”的。
第二,与中国电影相比,韩国电影具有题材和类型丰富多元的优势。韩国电影的题材可以说基本没有什么禁区:如有南北对峙题材、深度心理阴暗甚至变态题材、科幻题材;还有犯罪题材、侦破题材、律政题材、社会现实题材等,应有尽有。
第三,1990年代开始,韩国电影产业发展形成了完整的制作体系,培养了优秀的人才。韩国的人才优势和剧本优势,中国的市场优势、资本优势,加之2014年7月出台的《中韩关于合作摄制电影片的协议》的强势助推,在全球化发展趋势下,两国电影产业都显示出跨越本国电影市场、联手进军海外电影市场的强烈渴望。初期从防御好莱坞电影开始,到两国选择合作共同进军世界市场,可以说是必然的结果。两国为了对抗好莱坞大片而携手的合拍片不但能够为两国的电影发展带来积极效果,更有助于两国文化在电影中相互融合,甚至还会孕育出混合型的文化。而对于面临全球化开放市场的中国电影业界来讲,韩国电影人、电影制作与创作经验的介入,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三、近年中韩合拍片的实践及成败得失检讨
中韩电影合拍虽然进入蜜月期,势头看好,但因为毕竟是两个国家、两种语言、两种工业体制的合作,也不是一帆风顺,有时甚至充满坎坷。所以,客观冷静地分析中韩电影合拍实践的成败得失尤为重要。
当然,无论中、韩两国有多少差异,总体上来说,它们毕竟同属儒家文化圈,无论是人种、文化和地缘都比较接近,这些条件对合拍片的制作是有利的。韩方具有目前中国产业界需要的类型电影的优秀策划能力,中国的业界也肯定了韩国电影人的专业能力和性价比很高的技术力。特别是在后期制作方面,韩国团队的参与会提高作品的完美度。虽然2013年以来中韩合拍片在市场上的效应越来越佳,和期待相比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2014年度在中国内地电影票房15强均超5亿的情况之下,中韩合拍电影的商业回报并不是很理想。中韩合拍片的票房排名可见表3。
从表3里我们可以看到,2009年以后的中韩合拍片中,一家韩国公司(CJE&M)经常出现。这家公司在《分手合约》之前也投资了《非常完美》《我知女人心》等爱情喜剧片。它把中国市场定位为最重要的市场,不断尝试各种中韩合作模式。《分手合约》总成本1 900万人民币,韩方出资1千万左右。这部影片比较成功的原因在于:第一,客观分析了目前中国市场环境和观众取向,总结了他们在之前失败的教训,注重开发针对都市年轻人的喜剧爱情片;第二,从策划和开发到发行与营销,跟合作方彻底地联手合作,积极灵活地运用韩国团队的制作优势;第三,喜剧加感动的故事结构;第四,制片中心制的管理方式。①参考了2014年11月11日采访CJE&M(韩)时的资料。
据调查显示,目前中国观众喜欢的电影类型前4名分别是喜剧片、爱情片,科幻片、动作片。在3D类型中,观众偏爱有视觉冲击力的科幻、动作、魔幻、灾难等类型,这以好莱坞影片为主。中国公司在大制作方面并不缺少资金,因此他们在拍片时仅仅希望利用韩方的技术、人员等,并不希望对方参与利润分成。而韩国公司在出资拍合拍片时,比较愿意开发小成本的类型电影,如《重返20岁》《平安岛》之类的喜剧或恐怖片。这种趋向可能与中国电影中出现的“大片与小片的分化”[1]现象有关。目前,中韩合拍片似乎并未进入到大片合作拍片的阶段。
表3:中韩共同出资的合拍片中超过5千万票房影片一览①此表所列合拍片为投资出品为中方,韩方只有一部分演职员参与的影片如《狄仁杰系列》《西游:降魔篇》《西游记之大闹天宫》《智取威虎山》《太平轮》《钟馗伏魔》等。
在中韩合拍片(包括演职员参与的)里,不成功者如《我在路上最爱你》《拆婚联盟》《好雨时节》等,这些影片都讲述了中国人与韩国恋人之间的爱情和感情。客观来说,这些影片定位不准,既不是韩国电影,又不接中国的地气。2012年许秦豪执导的《危险关系》,由张东健、章子怡和张柏芝等出演,耗资过亿,却只有6 084万人民币的总票房。这部影片的角色和中国人心目中主人公的形象相差太远,并且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大环境与影片的主题不相符合。由于文化差异以及语言问题,中国市场依然会是以中国的创意人为主导。近年非常多的韩国导演及演职员到中国大陆来拍戏,但是他们的成果并不理想。从一些韩国导演的成绩单来看,他们还需要更细心的研习与体会。
中韩合拍片的成功之作有什么共同之处吗?我们以《重返20岁》和《分手合约》为个案来加以分析。这两部电影的韩方投资商是韩国的CJE&M公司,它是一家集制作、发行和院线于一体的大型娱乐企业。该公司从1997年开始一直跟大陆交流,对中国影视界的理解比其他任何韩国公司都丰富,因此,在中韩合拍片方面其成绩也高出一筹。该公司投资的《重返20岁》票房达3.5亿人民币,在中韩合拍片中票房排名第一。《分手合约》也取得1.92亿票房,排名第三。这两部中韩合拍电影在中国取得票房成功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该公司将韩国的优秀剧本经选择后努力去适应中国市场环境:这些影片在韩国上映后产生一定的效应。《分手合约》的韩国版是2001年由吴基焕导演执导拍摄,李政宰、李英爱等人主演的韩国浪漫爱情电影。《重返20岁》也是韩国版《奇怪的她》的中国改编版。《奇怪的她》上映39天观影人次达865.8万人次,票房达627亿万韩元(合人民币约3.5亿),而且获得第19届春史电影节最佳剧本奖提名,第50届百想艺术大奖最佳剧本部门提名。2015年1月8日在中国上映的《重返20岁》是一部适合全体年龄观众一起观看,具有出色的笑料,且能引起不同年龄人们情感共鸣的电影。根据2014年3月艾瑞咨询集团iClick社区网络调查,中国春节期间家人孩子一起看电影比重最高,男女朋友/爱人次之;暑期档男女朋友/爱人最高,同学/朋友次之。这部影片就是在分析中国的电影观众、档期、当红演员、电影宏观形势后,策划出来的符合市场需求的电影。
第二,它们都是投资规模不到3 000万元的中小成本电影,在爱情喜剧片的类型基础上也融合其他类型因素,形成了一种混合型影片。目前在中国25- 30岁的观众比例最高占33%,25- 35岁的观众占到了58%。随着“80后”群体年纪的增长,以及“90后”“00后”观众的加入,电影观众的审美观、价值观等都有了巨大变化。根据目前中国观众的偏好,《分手合约》和《重返20岁》都属于爱情、喜剧类型,前者是在此基础上添加了一点悲剧因素,而后者则附着了奇幻色彩。
第三,瞄准都市年轻女性观众,尽量满足她们的爱情幻想以及消费欲望。在两部电影的女主角和男主角的爱情关系上,我们可以看到男性对女性主动献身的爱情,而女主角的形象具有事业有成、才华横溢的特征。这与近年《非常完美》《非常幸运》《被偷走的那五年》《整容日记》《左耳》《何以笙箫默》等“小妞电影”风靡中国电影市场(有的票房不错,也有的因为跟风而导致票房不佳)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四,通过各种海外合作,该公司比较了解前期准备和沟通的重要性。两部合拍片都是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前期准备才开始拍摄的。有趣的是,CJE&M寻找合拍制作方时,起用了该公司北京分部的制作力量,按照韩国的制片方式进行预算控制和日程管理。通过几部合拍片的经验积累,他们开发《重返20岁》时聘请了台湾导演,加强了演职人员和导演之间的沟通。目前中韩合拍片制作方对韩国或华语圈导演青睐有加,让中国的编剧来负责润色和本土化。随着中国年轻导演的崛起和成长,以后的中韩合拍片可能会更倾向于选择大陆导演。
四、未完的结语:中韩合拍片的问题与展望
根据艺恩咨询公司发布的《2014中国电影市场影响力研究报告》分析显示:2014年全球电影票房375亿美元,其中美国本土及海外市场分别为103亿美元和146亿美元,共计占据66%的市场份额,只剩余34%的市场份额留给中国及其他国家开拓。由此不难发现,除文化、体制差异和语言交流障碍等因素外,摆在许多国家电影发展面前的问题是市场份额的有限性问题。电影如何走出去,[2]如何国际化,这是中国电影和其他国家电影共同的期待,也是共同的难题。[3]中国政府也清醒地认识到,电影并不是只具有商业功能,更有自己的文化使命。电影是意识形态、国家形象的载体。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张丕民表示,期待中国电影能够与世界各国电影加强合作和交流,希望中国电影能够通过合作拍摄的方式走向世界,使世界更多了解中国的历史、现在乃至未来。[4]这个期待目前要在国际市场上实现,还是有一些困难的。在这种压力和挑战的格局之下,中韩合拍片的目标一定要明确。按照市场要求和各自的特长,首先要注重获得国内市场上的商业成功,以此来结合国际(含美国好莱坞)力量进军全球市场。瞄准国内和全球市场的影片要分别加以开发。我们认为,上述韩国经验和优势会给中国业界提供剧本、人力、技术等各方面的支持。
从未来着眼,中韩双方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第一,目标的扩张与积极合作模式的建立。合拍片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阶段的演进,逐渐在合作主体、合作方式等方面取得突破,一直发展到今天这种显示出较高自由度的状态。从中国的电影市场情况来看,外商投资中国电影制作大幅度提升了中国电影的制作水准,外国电影人的加入也备受中国观众的欢迎。因此,中韩合作的前景大为可观。但两国在合作开发、利润分成方面的积极合作模式还未有效建立。在韩国电影产业圈大公司缺位的情况下,中韩电影合作的模式会慢慢变成韩国电影界为中国电影产业服务的局面。目前是两国电影合作的蜜月期,将要争霸东亚和全球的中国电影业需要韩国的协助。但是两国的合作只是限于人才雇佣而不共享市场利益的话,这种模式所产生的效能还是有限的。在电影电视业界之外,中方还可以在其他文化产业的领域,比如网络小说、漫画、游戏、玩具等方面与韩方企业共同投资、研发并开拓海外市场。
第二,加大对熟知合拍电影制作特点的管理人员的培养。这些管理人员一定要对电影制作非常熟悉,对两国文化、语言和国情都有相当的理解。因此,为了中韩合拍片的顺利制作,需要培养对合拍方面具备有一定的专业性的人才。
第三,创作自由的提高和对于市场环境的深层理解:对于韩方电影界来说,在中国内地的选题、选合作方、审批等方面困难重重。比如最近韩国的一家特效公司NEXT开发的一部合拍动画片《千年树》因为被认为不够“中国化”而没通过剧本审查。审批文件要求韩方把影片里的怪兽名称都改成中国式的,但终因文化差异而难以成功。根据中国目前的法律规定,外国资本仍然不允许直接投入中国的影视制作企业,合拍片一定要含中国元素。但是中国元素的概念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审查机关通常会综合考量影片主创人员国籍、故事取景地、故事背景及主要情节等。另外,在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流方面,我们需要明确到底什么是中国因素。当然中国固有的题材应该是中国的,但是有些虽然不是中国题材却是以中国的资本、视角和价值观来制作的影片也可以说是中国的文化产品。既然好莱坞可以采用中国的题材(如花木兰、功夫熊猫)拍成自己的电影而在世界发行,那么中国也可以拿海外的题材按自己的资本、价值观来进行电影生产。
当然,因为文化传统、语言、价值观以及电影话语方式等方面客观存在的差异,中国电影与中韩合拍片要想成为主流国际电影无疑是比较艰难的。毫无疑问,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中国电影产业应该通过合拍的方式得到进一步提升,通过合拍片的形式使得中国文化更好、更快地走向海外。这就要求中国电影人借鉴海外电影工业成熟有效的经验。韩国在类型片制作体系、技术水平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韩国能拍出“好莱坞味道挺浓”的电影如《雏菊》《柏林》《雪国列车》《暗杀》等),并且与中国有着地缘、传统、文化和国际政治的亲缘性等的明显优势。这些都是中韩合拍电影的坚实基础,更是中国电影人借鉴韩国电影创制经验的基础。
因此,我们可以乐观地展望中韩电影合作的广阔前景,并寄望于一种具有亚洲文化和美学特色,同时又是开放的、不排斥“好莱坞化”的“亚洲新电影”的崛起。
参考文献:
[1]陈旭光.全媒介时代的中国电影:“大片”与“小片”的审美分化[J].文艺研究,2012(2):81-87.
[2]陈旭光.中国电影大片的海外市场推广及其策略[J].现代传播,2011(3):59-63.
[3]哈麦.2014中国电影营销费36亿19-40岁观众贡献87%票房[EB/OL].(2015-01-06)[2015-07-10].http://www.wtoutiao.com/a/1214408.html.
[4]刘阳,余荣华.中国电影,该向海外“对手”学点啥[N].人民日报,2013-04-22(6).
On the“Com plementary Advantages”of Chinese and Korean Film s and the Status-Quo and Future of Sino-Korean Co-Productions
CHEN Xu-guang,Doe Sung-hee
(School of Arts,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Through comparisons of the industrial situations,film genres and production features of Chinese and Korean films,the paper elaborates on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in the Chinese and Korean film industries.Based on this,the paper further analyzes several representative Sino-Korean co-productions and addresses such issue as the history,status-quo,existing problems,solutions and prospects of the co-productions since the new century.
Sino-Korean co-productions;complementary advantages;genres of films
J992.63
A
1007-6522(2017)01-0077-12
10.3969/j.issn 1007-6522.2017.01.007
(责任编辑:李孝弟)
2015-07-10
陈旭光(1965- ),男,浙江余姚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都性希(1965- ),女,韩国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资深制片人、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