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大学生与城市大学生学习差异分析
——基于上海四所研究型大学的调查数据

2017-03-20

大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成就学业乡镇

高校扩招不仅迅速扩大了高等教育规模,也促进了学生主体的多样化,农村学生获得了比以往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整个高等教育系统来看,农村学生的比例得到显著提升,这极大地促进了教育公平。但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和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之间由于家庭条件和先前教育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在大学期间的学习行为、学习成效等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

已有研究对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进行分析,发现家庭背景对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具有一定影响。“在控制了学校特征变量和人口统计学变量后,家庭背景依然对大学生学术投入具有显著的预测效应,并通过期望价值对大学生学术投入产生间接影响”。[1]“归于家庭背景劣势的大学生在学术性学习和社会性活动上的参与表现和投入程度远不及家庭背景优势学生” ,[2]“家庭背景影响了个体对学习和教育意义的深度认知,并进一步影响其大学学习经历”。[3]此外,家庭背景对大学生的学业表现[4]、心理健康[5]等方面都会产生影响。

然而,“家庭背景”和“城乡差异”并不完全对应,那么以“城乡差异”为因素进行分析,会有怎样的发现?马道明(2015)的研究指出:“高考过程中农村学生在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均处于劣势,他们获取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较少;大学期间,由于前述背景因素继续发挥作用,这显著影响了他们的学业成就、心理状态和职业能力发展”。[6]

虽然已有研究已经意识到农村大学生和城市大学生的学习差异,但还缺乏丰富的实证数据进一步分析。具体而言,农村大学生与城市大学生在学业成就和学生参与上有怎样的差异?他们的学习行为有怎样的差异和特征?本文将围绕以上两个问题,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来探析农村大学生与城市大学生的学习差异。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理解,不仅有益于探索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规律和奥秘,也有益于高等教育质量提升。

一、研究方法

(一)观测变量与研究工具

本研究按照大学生成长地的不同将大学生分为城市大学生、乡镇大学生、农村大学生三个类别,分别表示他们是在城市、乡镇、农村中长大。其中,乡镇大学生这个群体作为参照组。

本研究在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自主编制了大学生学业成就、学生参与、自我管理量表,其中学业成就和学生参与是本文主要涉及的变量,自我管理的测量数据作为参考,本文只分析其中若干题项,下文将详细解释。

1.学业成就

学业成就指的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获得的综合性发展成果,不仅包括知识的获得,还包括表达能力、交流能力、思维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发展。本研究采用四个指标测量学业成就:(1)学习能力,包括知识的获取以及获取知识的能力。(2)创造性思维,提出新想法新观点的能力,以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3)言语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4)交流合作能力,包括与他人有效交流以及合作共事的能力。对量表进行信度检验显示,量表的Cronbach’s Alpha信度系数为0.807,表明量表的信度良好;对量表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χ2/df=1.565,RMR=0.016,GFI=0.986,AGFI=0.975,RMSEA=0.026,IFI=0.990,NNFI=0.985,CFI=0.990,表明数据拟合度较好,即量表的结构效度良好。[7]

2.学生参与

学生参与(Student Involvement)是美国著名学者阿斯汀(Alexander W. Astin)提出的概念,核心含义是指:大学生在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中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8]结合阿斯汀以及丁托(Vincent Tinto)[9]等人的理论,本研究采用两个指标测量学生参与:(1)学术参与,指的是学生在学习以及学术活动中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比如课前预习、课堂积极参与讨论、认真阅读资料、积极复习所学知识等。(2)社交参与,指的是学生在社交活动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比如课后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参与社团活动等。对量表进行信度检验显示,量表的Cronbach’s Alpha信度系数为0.737,表明量表的信度良好;对量表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χ2/df=1.526,RMR=0.021,GFI=0.993,AGFI=0.983,RMSEA=0.025,IFI=0.994,NNFI=0.989,CFI=0.994,表明数据拟合度较好,即量表的结构效度良好。

(二)量表施测与数据搜集

本研究以上海四所教育部直属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1,0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867份,样本的结构如表1-1所示。选择这四所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是因为这四所大学既有综合性大学,也有理工类大学,还有师范类大学,学科涵盖面较广,男女生比例也较为适当。另一方面是因为这四所研究型大学层次较高,教育资源比较丰富,学生的综合素养较高且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较为多元,在比较中能够更加明显地将不同群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反映出来。

表1-1 调查样本结构

二、研究结果

(一)学业成就比较分析

从学业成就来分析,整体上看,城市大学生在“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言语表达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四个指标上的得分高于农村大学生。

如表2-1所示,总体来看,城市大学生学业成就得分高于乡镇大学生和农村大学生,乡镇大学生得分高于农村大学生;从学业成就的四个指标: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言语表达能力、交流合作能力来看,呈现出相同的特征,即城市大学生的得分高于乡镇和农村大学生,乡镇大学生得分高于农村大学生。为了探究得分均值上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上的意义,将城市大学生、乡镇大学生、农村大学生进行两两t检验,结果如表2-2所示。

表2-1 学业成就平均值(均值±标准差)

从表2-2可以看出,总体上看,第一,城市大学生学业成就得分高于乡镇大学生,t值达到0.001显著性水平,效应值(Effect Size)达到0.31,[10]表明二者的差异显著;第二,城市大学生学业成就得分高于农村大学生,t值达到0.001显著性水平,效应值达到了0.54,表明二者的差异非常显著。从微观层面来看,第一,城市大学生和农村大学生在“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言语表达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四个指标上得分之差的t值均达到显著性水平,且效应值基本上都在0.3以上,在言语表达方面,效应值达到了0.57;第二,乡镇大学生与农村大学生相比,在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言语表达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四个方面,乡镇大学生略微优于农村大学生,但二者的差异并没有达到统计上的显著意义,说明二者差距不明显。

表2-2 学业成就差异t检验

(二)学生参与比较分析

1.学生参与对学业成就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学生参与是影响学业成就的重要因素。

已有研究充分证明学生参与(Student Involvement)是影响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利用搜集到的数据再次验证学生参与对学业成就的正向促进作用,以学生参与为自变量,以学业成就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3、表2-4所示。

从表2-3中可以看出,回归模型的调整R方为0.374,即模型的解释度为37.4%,该值在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中是比较大的,表明模型良好。从表2-4中可以看出,参数达到了0.001显著性水平,常数项为26.959,学生参与的回归系数为0.687,该回归方程为:学业成就=0.687*学生参与+26.959,即学生参与提高一个单位,学业成就提高0.687个单位。说明学生参与对学业成就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表2-3 学生参与—学业成就回归模型汇总

表2-4 学生参与—学业成就回归模型系数

2.从学生参与来分析,城市大学生在的“学术参与”和“社交参与”上的得分略高于乡镇大学生和农村大学生,但差距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农村大学生在学业上的投入并不比城市大学生差很多。

前文分析表明,城市大学生的学业成就得分高于农村大学生,但从得分均值来看,在学生参与总体表现以及学术参与和社交参与两个指标上,城市大学生与乡镇大学生和农村大学生差异并不大(如表2-5所示)。

表2-5 学生参与平均值(均值±标准差)

将城市、乡镇、农村大学生进行两两t检验,如表2-6所示,城市大学生和农村大学生(以及乡镇大学生)在“学生参与”指标上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微弱差异的效应值(Effect Size)也非常小,没有实际意义。

由此说明,乡镇大学生和农村大学生在学业上的投入并不比城市大学生差很多。但前文的分析表明城市大学生的学业成就显著高于农村大学生和乡镇大学生,那么造成农村大学生和城市大学生学业成就的差异可能与二者的家庭因素以及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经历等方面的差异有关,也可能与二者在大学期间的学习行为差异有关—即,虽然二者在学业上的投入差异不大,但不同的学习行为可能对学习成果产生较大影响。

表2-6 学生参与差异比较

(三)学习行为比较分析

将本研究中自我管理量表涉及学习目标规划、时间管理、情绪管理等题项提取出来,分析城市大学生与农村大学生的学习行为差异。量表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5个回答选项分别为“完全符合、符合、不确定、不符合、完全不符合”,将肯定性回答“完全符合、符合”的人数比例统计如表2-7所示。

表2-7 学习行为差异比较(单位:%)

将表2-7中6个题项分为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正向指标包括“学业目标、职业规划、时间安排”,其中“学业目标”指的是有清楚的学业目标,“职业规划”指的是有清晰的职业规划,“时间安排”指的是能够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负向指标包括“计划搁置、经常拖延、情绪不稳”,其中,“计划搁置”指的是即便制定了计划也常常无法执行,“经常拖延”指的是经常拖延学习任务,“情绪不稳”指的是经常感到心烦意乱情绪不佳。将学习行为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分别绘制为直方图以清晰地看出农村大学生和城市大学生学习行为的特征,如图2-1、图2-2所示。

图2-1 学习行为比较分析(正向指标)

图2-2 学习行为比较分析(负向指标)

基于表2-7、图2-1、图2-2中的数据对比分析,可以从整体上和相对意义上大致描述不同群体的学习特征(并不是绝对反映每个个体的特征)。

1.城市大学生:目标清晰的行动者

从学习行为的正向指标分析,城市大学生比农村大学生有更为明确的学业目标和职业规划,时间安排也更为妥当。比如,81.06%的城市大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业目标,比农村大学生高出10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总体而言,与农村大学生相比,城市大学生的学习特点是目标清晰。

从学习行为的负向指标分析,城市大学生在拖延、计划搁置、情绪不稳等消极行为中的人数比例低于农村大学生,比如只有24.25%的城市大学生经常搁置行动计划,比农村大学生低6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总体而言,与农村大学生相比,城市大学生的学习特点是:行动更为积极。

综合城市大学生学习行为的特征,将这一群体概括为“目标清晰的行动者”,以此反映他们在学习上目标更为清晰,行动更为积极,明确自己的学业目标和职业发展方向,积极行动,计划得到很好的执行。

2.农村大学生:迷茫忧郁的探路人

从学习行为的正向指标分析,有清晰的学业目标和职业规划的农村大学生比例低于城市大学生。尤其是在学业目标上,比城市大学生低10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相比而言,农村大学生的目标不够清晰、职业规划不够明确。用“迷茫”这个词可以概括农村大学这种目标不清晰、职业规划不明确的学习行为特征。

从学习行为的负向指标分析,农村大学生在拖延、计划搁置、情绪不稳等指标上的比例均高于城市大学生,尤其是情绪不稳的比例高出城市大学生5个百分点,有将近一半的农村大学生存在情绪不稳定的问题,即“时常感到心烦意乱无法专心学习”。根据这一特征,可用“忧郁”这个词来概括。

因此,综合分析农村大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可将这一群体归纳为“迷茫忧郁的探路人”,具体来说:与城市大学生相比,农村大学生这一群体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没有明确的学业目标和职业规划,而且时常被心烦意乱这样的负面情绪困扰,他们在大学学习生涯中在不断寻找自己的方向和出路。

3.乡镇大学生:步调缓慢的乐天派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比较城市大学生与农村大学生的学习差异,乡镇大学生作为参照组起到过渡作用。城市与农村的差异是比较明显的,而从农村到乡镇,从乡镇到城市是一个逐步过渡的路径。

前文的分析显示,在学业成就的得分上,城市大学生高于农村大学生。按照一般推理,乡镇大学生应处于城市和农村之间。但实际的数据并不支持这种推断,实际上乡镇大学生这个群体呈现出一种摇摆的特征,有些指标在三个群体中表现最优,有些指标在三个群体中表现最弱。

从学习行为的正向指标来看,乡镇大学生的学业目标和职业规划是最不清晰的,而时间安排却是最佳的;从学习行为的负向指标来看,乡镇大学生在拖延和计划搁置指标上的比例最高,反映出这一群体的行动力最弱,常常是拖延、搁置行动计划。但在另一指标“情绪不稳”上,乡镇大学生比例最低,说明这一群体出现情绪不佳的比例最低,在三个群体中情绪是最好的。

综合乡镇大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可以将这一群体概括为“步调缓慢的乐天派”。意思是,乡镇大学生常常步调缓慢、拖延行动、计划搁置不执行,但情绪稳定,出现不良情绪的机率较小。具有这种学习行为特征的群体其学业成就可能不是最好的,也不会是最差的,也不一定常常处于中间,在有些方面他们表现出色,在有些方面他们表现糟糕,俨然一种自由自在、率性而为的状态,这一点从前文的学业成就的数据分析中可以得到体现。

需要说明的是,对城市大学生、农村大学生、乡镇大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的描述与概括是从总体上和相对意义上的分析。“总体上”指的是,这种分析是基于总体的统计数据的分析,所得结论不能反映出单个学生的特征;“相对”指的是对三个群体的学习特征的概括是在三个群体的比较中得出的,比如城市大学生是“目标清晰的行动者”,其中“目标清晰”“行动”指的是相对于农村大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业目标更清晰、行动更积极,并不说明城市大学生的学业目标绝对清晰、行动绝对积极。

三、启示与建议

第一,关注教育本真的价值,大学应当引导学生为了求知而学习。

许多有关家庭背景对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影响的相关研究都关注到了社会流动的问题,试图分析大学教育如何促进社会流动。 而本研究在比较分析农村大学生与城市大学生的学习差异时,更关注的是教育的本真价值,即教育对人的学习与发展的促进。

教育的本真价值是促进人的学习与发展,让学生在自己已有的基础上,在适合自己的方向上自由地发展,发展他们的智力、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如果把教育作为实现社会流动的手段或途径,那就将教育的价值工具化了,如此一来,在大学中的学习、社交、获取知识、做科研都是为了让自己获得更好的工作、更高的社会位置、更好的报酬等等外在的目的,这种工具主义的观点会让人异化了教育的本质。使得学习不是为了学习本身,而是变成了工具和手段。于是,学习就不是一种享受,而是一种“为了实现某种外在目的而不得不经受的考验”,这种考验往往是痛苦的。一旦教育没有带来所期望的社会流动、好工作、高报酬等外显的利益时,就会产生“读书无用论”“上大学没意义”等反智主义的观念。

如何让教育回归本真的价值取向,如何让学生对知识的价值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体验,如何让学生为求知而学,激发内在学习动机,真正地喜欢学习,享受学习,这是学校教育需要进行的价值引导。

第二,在大学教育中,家庭背景因素对大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仍然会产生影响,但教育无疑是改善“不利条件”的最有意义的途径之一。

大学教育是相对比较宽松和自由的教育,而且大学教育强调对综合能力的培养。这种特征使得大学教育更依赖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学习能力,也更鼓励学生发展智力之外的诸如交流表达能力、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养。这些方面的特点必然与学生的家庭背景具有一定的联系,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好、父母文化水平高、社会地位高的学生往往获得更好的家庭教育和基础教育,在学习能力、表达能力、自信心等方面比家庭条件处于劣势的学生获得更早、更好的发展,这些优势在大学期间将为他们带来进一步的优势。

虽然大学教育不能即刻消除家庭背景的差异,但通过一代一代人接受高等教育,来自农村的、家庭条件处于劣势的学生群体有望逐步建立自己的知识资本、文化资本,乃至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从而,经过一代一代的积累,逐渐改善家庭的经济、文化条件。因此,接受大学教育对于来自农村的、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而言显得格外重要,当下高校扩招给农村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上大学的机会,显然这将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未来还可以进一步为农村学生创造多种形式的接受高等教育机会,比如在线教育等。

第三,农村大学生在先赋因素不利的情况下,更应该通过自身的积极努力,充分利用大学的教育资源,提高学术参与和社交参与,促进知识和素养的综合发展。

先赋因素不利给农村大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困扰,但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能够减弱或消除先赋因素的不利影响。前文分析表明,虽然农村学生在学术和社交上的参与并不比城市大学生差很多,但总归还是不如后者,需要引起重视。农村大学生在起点上已经落后于城市大学生,若是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投入不如城市大学生,那么二者的差距只会进一步拉大。因此,农村大学生需要了解自身学习特征和思维方式,改变自身的态度,主动迎接挑战;积极面对,提高自我期待,制定明确的目标,提高学习投入度,通过积极的学术参与和社交参与促进自身进一步的发展。农村大学生不仅要关注知识的学习,更要在综合能力的发展上投入精力,前文的分析表明农村大学生在综合能力上与城市大学生的差距较大,而这些能力和素养往往是现代社会所十分看重的。

大学也应担当教育的责任,对来自农村的、家庭条件不利的大学生给予关注与支持,为他们提供多元、丰富的教育活动,减少经济条件的限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其中,从而获得良好的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上海四所全国知名的高选拔性的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不同层次的高校之间存在结构性差异,因此本研究的研究发现与结论可以作为参照,但不能简单推论到其他类型高校的大学生。

注释:

[1]周菲,余秀兰.家庭背景对大学生学术性投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J].教育研究,2016,(2):78-88.

[2][3]周菲.家庭背景如何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经历[J].高等教育研究,2016,37(7):61-71.

[4]郭俊,李凯,张璐帆,马颖. 家庭背景对大学生学业表现影响的实证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2,(8):29-34.

[5]陈雯,陈新.家庭背景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6A):966-968.

[6]“学业成就”以及“学生参与”“自我管理”量表编制的具体过程可参见笔者另一篇文章:陈乐.大学生自我管理对学业成就影响的调查研究——基于四所“985工程”大学的数据[J].山东高等教育,2016,(2):59-74.

[7]马道明.输在起点的流动:农村大学生的城市之路[J].中国青年研究,2015,(10):56-60.

[8]Alexander W. Astin. Student Involvement: A Developmental Theory for Higher Education[J].

[9]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1999,40(5):519-529. (Originally published July 1984)参见程星.世界一流大学的管理之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8-29.第28-29页上有关丁托(Vincent Tinto)辍学理论的阐述。

[10]“t检验是检验两平均数是否有统计上的差异;而效应大小(Effect Size)是衡量这种差异在实际中的意义,若Effect Size的绝对值大于0 .2表示有差异但差异较小,大于0 .5 表示差异程度中等,大于0.8 表示差异较大;若效应大小的绝对值小于0 .2 ,这时即使t 检验出差异显著,但这种差异也无实际上的意义。”——资料来自:史静寰,涂冬波,王纾,吕宗伟,谢梦,赵琳.基于学习过程的本科教育学情调查报告2009[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32(4):9-23.

猜你喜欢

成就学业乡镇
艰苦的学业
了不起的成就
乡镇改革怎样防止“改来改去”?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老乡镇”快退休,“新乡镇”还稚嫩 乡镇干部亟须“平稳换代”
乡镇扶贫印象
失恋“成就”的CEO
让乡镇纪委书记敢亮剑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