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社会化改革

2017-03-20吴蕾娜

商情 2017年3期
关键词:高校后勤社会化体制

吴蕾娜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 401120)

【摘要】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是高校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 高校后勤社会化发展的方向越来越明显。近年来, 社会各界积极推行的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就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实践证明, 积极推进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 建设高校后勤服务多元化平台, 为高校后勤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提高了高校后勤事业发展的管理理念。

【关键词】高校后勤 体制 社会化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组成部分。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才有可能有新的发展。高校后勤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必须始终坚持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师生服务的宗旨,要有利于提高后勤服务的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利于减轻学校的负担,提高办学效益, 有利于保证学校的发展与稳定, 这是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也是检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面对高校后勤改革的客观实际,面对高校后勤改革的特殊性,究竟哪一种模式才能符合我国的具体国情,究竟哪一种模式才能建立有中国特色、符合高等教育特点与需要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

一、现阶段我国的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1)注重改革形式,缺乏体制内容。高校后勤内部的机构、职能虽说不断更新,但在体制的内容方面没有多大的进展,造成了高校后勤管理混乱,经营机制不清晰,物资浪费严重, 商业化气息浓厚, 脱离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原则。

(2)注重经济效益,缺少育人功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在进行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时,应当将其服务育人功能与提高经济效益二者结合统筹发展。但是,很多的实践证明,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以后,一些单位后勤实体往往过于追求经济利益, 忽视了其服务育人的宗旨, 将有偿服务纳入到后勤实体的管理理念,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导致了很多不良的影响和后果,未能将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二、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的主要模式

(1)依赖型模式。分离以后的后勤经济实体仍然依托高校母体,为学校提供后勤服务。但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用工制度发生了变化,运行机制也发生了变化。虽然基础设施、大型设备仍由政府和学校投入,但小型设备及新雇佣农民工的待遇主要由后勤集团或后勤经济实体承担。从这个意义上讲减轻了学校和政府的负担。这种依赖学校型的模式,被大多数高校所采用。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背景下,高校后勤是在市场经济发展不完善不成熟的条件下进行的,受到的制约和限制还太多,高校要求政治稳定,高校本身是高校稳定和安全的责任人,任何社会职能在现阶段都难以主动为高校的稳定承担责任,高校的稳定和安全需依靠高校现有的后勤体系,因此高校要保持对分离后的后勤集团的指挥权和控制权。而分离后的高校集团因经济翅膀还不够硬,也需要信赖高校母体作经济靠山。在高校后勤社会化初级阶段选择这种相互依靠的形式还是明智的, 稳妥的。但也有弊端,后勤集团缺乏竞争意识, 有依赖性;积极性调动不充分, 社会化后勤进程慢。

(2)合作型模式。学校后勤与社会第三产业联系, 让社会参与高校后勤,让高校选择社会服务行业。这种模式是比较彻底的改革方式,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追求的理想模式,目前正处于尝试阶段,学校和社会行业双方都在深入沟通和调整,如电信行业已取得预见成果,社会通讯行业中的电信服务几乎占据了全国所有高校的市场。除此之外,保洁行业、饮食行业、房地产行业也在尝试占领高校的市场,社会化后勤的乐观前景已初见端倪。但也有局限, 社会行业参与往往有投资行为,需获取利润回报,与减轻学生负担相矛盾;有的后勤工作不宜交給社会,如水电维修,教室管理、学生宿舍管理等。

(3)联办型模式。由若干所高校联合起来,组成后勤控股公司,以连锁、联营方式形成后勤服务网络, 为各高校提供后勤服务。 这种模式中还有一种操作方式就是彻底打破原有各高校办后勤的局面,重组高校后勤力量,建立独立于高校之外的专业公司、连锁公司面向高校开展服务。联办型模式可以避免学校直接办后勤;可以代表政府和高校行使后勤保障的职能,保持教育特色;可以有利于大宗采购,实现规模效益;可以缓冲改革压力,避免直接进社会带来的动荡。但也有不足,联合后勤集团不承担高校的安全和稳定职责,高校的安全和稳定责任仍是高校自己;高校联合后勤集团公司在高校的特殊市场缺乏竞争机制,易形成新的计划经济行业垄断;联合后勤集团公司机构重叠,办公场所和人员配置成本增加;由于各校之间的地理位置差异,教学资源不易共享;各校还得有一整套维持日常后勤工作的人员,如校园保洁、水电和教学科研设备维修、教室和宿舍管理、饮食服务等。

三、深化社会化改革的对策

(1)重视资产管理。后勤资产是后勤服务的重要物质基础,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后勤的保障水平和质量,而资产的管理更是关系到国有资产能否发挥最大效益和保值增值。因此,必须重视资产管理的优化。一是学校应当保持对后勤的必要投入,保证各类设施能够满足后勤服务的实际需要。二是必须明晰资产的产权关系,尽量避免因产权不清引起利益纷争。三是要合理配置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降低运作成本。四是应当以合同或协议的形式,明确各自的责、权、利,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2)加强后勤队伍建设。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体是后勤队伍。但是,众所周知,目前高校后勤员工大多年龄结构偏大,知识层次偏低,现代企业管理的经验缺乏,经营管理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所以,应加大力度从多方面对后勤员工队伍进行优化。首先,需适度引进吸纳急需的管理骨干和技术人员,以满足后勤保障的人才需求。其次,应加大员工的培训力度,挑选管理和技术基础较好的员工进行专业的进修和训练。再次,应积极营造良好的用人留人环境,做到人尽其才,优才优用,并尽量做到以福利留人和感情留人。

总之,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还存在一些与市场经济体制不适应的问题,我们应当依据国家关于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与法规,参照企业改革经验,以持续发展为主题,以产权制度为核心,运用市场化的有效手段,注册成为市场独立法人,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建立有效的高校后勤管理企业制度,共同构筑服务高校、面向社会、参与竞争、富有活力的新型高校后勤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1]李盖虎.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模式选择与分析 [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猜你喜欢

高校后勤社会化体制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最俗的创业故事是“离开体制”
高校后勤财会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会召开
经典来信
网络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影响研究
对南方城市分流制排水体制的思考
后勤财务管理成本控制实施的必要性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转变的一种模式
美国行刑社会化的历史解读与现实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