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架构“生生链接”促进差异发展

2017-03-20夏敏

小学教学研究 2016年11期
关键词:成员差异目标

夏敏

每个学生都是有差异的,表现在学生个体之间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目标、学习方式以及学习准备等方面。在教学中,如何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呢?

在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主要学习方式之一,也是促进学生差异发展的有效途径,这种方式架构起到了生生(学生个体与个体、个体与整体)之间的链接需求,让学生在不同的经历、观点、智慧中链接,并在这个过程中分享新的学习成果和产生新的学习力。笔者在实践中有以下一些感悟:

一、推动目标达成。促进差异探究

真正有效教学的学习目标应基于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引导并促进学生有差异地去达成。在对学生测查的基础上,教师要为学生制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对每个学生都有挑战性,保证教学目标的设置能够处于多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实现最大限度的富有个性的发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何来实施呢?

1.分层目标,差异达成

在每一次探究活动中,我们一般都会为不同的小组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比如,教授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声音的变化——声音的高低》一课,教师在了解学生知识基础的情况下,设立了如下教学目标。(1)基础目标: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声音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的,按要求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对物体在发出不同音高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2)差异目标:大多数小组(学生)能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音高声音联系起来,能力强的小组(学生)能在教师提供器材的基础上,对生活中的常见乐器进行研究,建立“声音的高低是由振动的频率决定的”这一科学概念。

如何在探究过程中落实分层目标,充分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呢?我们尝试了材料的差异分配策略,即根据学生之间、组别之间的差异,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解读,并挖掘教材中拓展深入的空间,并以此来准备丰富、有层次感、具结构性的材料,既要让那些后进的学生(小组)达成基本目标——完成基本实验,也要让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小组)获得更大的发展——完成拓展实验。仍以《声音的变化——声音的高低》一课为例。为了探究声音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师给每个小组都安排了三个基本实验:首先,借助铝片琴来初步感受什么叫声音高低,体会到声音的高低跟铝片的长短有关:其次,借助两个自制乐器(橡皮筋作弦)进一步感受声音的高低与橡皮筋的松紧、粗细都有关系。对于已经完成探究任务的小组,教师提前准备了生活中的乐器,如吉他、口琴、二胡等等,进一步探究声音的高低的秘密。

2.同一目标,分层达成

如果说差异目标是教学中的“自选动作”的话,那么,基础目标则是每个小组(学生)必须完成的“规定动作”。然而,即便是基础目标,由于小组间的差异,完成的进度、情况也会很不一样。这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认为具体的操作策略:一是多给学生一点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小组通过成员之间的合作、研讨努力完成探究任务:二是采取组际互助的方式,搭建学习脚手架,分层完成探究任务。比如,教学《点亮小灯泡》一课,学会用不同的方法点亮小灯泡是每个小组都需要完成的探究任务。但由于小组间的差异,有些小组很快就能把小灯泡点亮,有的小组用了很长时间也无法点亮小灯泡。在教学中,我们会通过小组互助的方式促使全班分层达成目标。首先,让已经完成的小组把他们的方法用贴实物图的方式展现在黑板上,给其他小组以启示,并鼓励这些小组继续探究新的方法:其次,让想不出方法的小组,观察黑板上其他小组的实物图或是到其他小组观察他们的连接方法,寻找存在的问题,从而顺利地完成探究任务。此外,走教指导也是小组互助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二、开展小组对话。促进差异共享

交流研讨是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在实践体验的基础上,与同伴分享、交流彼此的观点,实现共同构建科学概念的重要环节。交流研讨如何促进学生之间的差异分享?

1.展示差异——实现差异共享的前提

首先,要给学生提供展示差异的机会,即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独特性,这是差异分享的前提。具体的操作策略是在交流对话之前,每个人都必须对讨论的话题进行个性化的思考。在教学中,我们改变了原来四人一组一张记录单的方式,而是让每个学生都准备一本记录本,在小组交流之前,人人都能记下自己的真实想法及独特思考,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小组交流不会变成“好学生”“绑架”小组成员思想的形式化活动,而是真正起到发挥“展示学生差异”的作用,从而为深度参与合作学习,完成合作学习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2.平等对话——实现差异共享的基本活动方式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活动要成为一种“平等对话”,让交流活动真正变成观点的交锋、思想的碰撞,并在这种交锋、碰撞之中走向相互启发、相互认同、相互理解,实现差异共享。具体的操作策略我认为可以在小组交流活动中,每个学生都必须参与讨论,发表建设性的意见,并能够根据其他成员的发言保留或修正自己的想法:在汇报交流时,代表小组的发言必须能够体现小组内所有成员的想法或包含、囊括每一种不同的方案。

特级教师曾宝俊老师在教授《研究物体的运动和力的关系》这课时,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整个教学过程,曾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三个任务。任务一:用木块表示一个物体,对木块施加一个力,观察木块的运动,体会物体运动和力的关系。要求:(1)用“图示+简单文字”的方式,记录自己研究的现象。(2)用简单的文字概括思考的结果,如“对物体施加一个力,物体就会运动了”等。任务一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让小组里每位成员都能展示自己的发现和思考,这是学生获得提升和发展的前提。任务二:组内成员交流彼此的观点,协商讨论,形成本小组共同认可的结论。要求:(1)把小组观点浓缩成一两句话写在纸上。(2)小组观点应该囊括本小组所有成员的观点。(3)请一位小组成员介绍小组观点形成的过程,任务二是典型的“平等对话”,是小组内各成员思想和观点的碰撞。在这个过程中,成员们要学会放弃、学会接纳、学会完善,从而形成对某一观点的较为一致的看法,同时,还要学会概括总结,概括总结的过程就是获得差异发展的过程,也许每个人的概括会不一样,有的凝练,有的拖沓……但都要能囊括本组的所有成员的观点,这就会使学生的认识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一步。任务三:把八个小组的观点进行进一步总结,用一句话来概括。任务三是任务二的延续和提升,是在组内对话基础上的全班交流,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共同构建起关于运动与力的科学概念,是认识上的质的飞跃。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获得了不同的发展。

三、丰富评价方式。促进差异发展

要关注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这已然成为共识。在科学探究小组合作活动中,我们更希望通过评价方式的改变来激发每个小组(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兴趣,挖掘学生潜能,提升合作质量,促进差异发展。

1.亮点评价,促进个性张扬

亮点评价的目的是看到每个学生的优点以及他在小组中的作用,并将之放大,以达到激励的目的。例如,我们会根据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设置不同类型的表扬卡,例如,最佳倾听奖、最佳操作奖、最佳思考奖、最佳创新奖、最佳合作奖……同时,我们还会让学生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并学会设计奖项奖励成员在小组活动中的优异表现,

2.多向评价,正确认识自我

改变教师单项评价的定势,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总评等多元评价方式。学生的自评,一是根据评价标准(通常是量表的形式)进行针对性评价,二是尝试让学生给自己画“自画像”,让学生对自己科学课上参与探究活动的情况进行阶段小结和反思:互评的目的,主要是向他人学习,调整自己,让评价成为再学习的过程;教师的总评,既对各个小组、学生及时进行纠偏,也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及过程进行再评价,从而促使每个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合作學习,实现评价与学习改进的统一。

3.捆绑评价,提升合作质量

捆绑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合作技能,提升他们合作学习的质量,在科学课上,为了促使小组里每位成员都能参与小组活动,我们对每个小组的课堂表现进行星级评价,3星、2星、1星。评价的重点主要看小组里每位成员在活动中的参与度,以及整个小组对探究任务的完成情况,每个小组的每一堂课的表现是期末评定小组成员科学成绩的重要依据。此外,到了一个阶段,我们还会通过现场操作的形式对每个小组进行评价考核,考核的内容是近阶段或本学期开展的探究活动。考核的方法是给小组一个研究问题,看小组四位成员合作完成的情况。比如,声音的高低跟什么因素有关。小组里成员要一起讨论制定研究方案,一个人负责汇报方案,一个人负责记录,一个人负责实验操作,一个人汇报小组的研究成果。整个考核过程四个人是一体的,每个人的表现都会影响到整个小组最终的考核成绩,这样的捆绑评价有效解决了平时课堂上小组成员各自为政的问题,使学生在有效的合作学习中都获得了真正的进步和发展。

猜你喜欢

成员差异目标
相似与差异
两只挂钟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我家的新成员
在高中数学中渗透“解题差异论”的实践研究
课题组成员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