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改革,推动信息技术与课堂适度融合

2017-03-20罗晓航刘家明朱义蓉

小学教学研究 2016年11期
关键词:融合信息技术活动

罗晓航+刘家明+朱义蓉

四川省成都市盐道街小学创办于1919年,1997年创办了校园网,开始与信息技术结缘。经过19年的探索,信息技术早已成为助推学校发展三大办学特色之一。在“十二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通过了我校《基于课堂演播交互系统下的品质课堂实践与研究》的规划课题立项申请,在此课题引领下,我们对课堂进行深度改革,展开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品质课堂实践与研究,把课题研究的落脚点放在了课堂改革,课题研究的过程也是我们课堂变革的过程。

一、追问中探寻方向

追问一:课堂去哪儿?

信息技术所带来的直观效果,让很多生涩的问题“一目了然”,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以画面代替学生思考的过程,以直观锁闭学生想象的空间,以及以现成牵制学生思考的深度。

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丝绸之路》时,播放了《张骞出使西域》的视频画面,画面震撼、场面宏大,学生从视频中领略了其中的豪迈与使命,却未能从语文学科的“品读”中去领略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课堂应该呈现什么样的状态?是我们的第一次追问。

追问二:学生在哪儿?

教师往往在课前做大量工作,让资源完美地呈现,让课堂的每个环节串成一条“完美”的链,可是这条链的背后有个极大的漏洞,那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缺失,整个课堂成为老师展示的舞台,学生成为“饭来张口”被动接受知识的载体。

学生在哪儿,如何让学生真的成为课堂的主人?是我们的第二次追问。

追问三:技术助哪儿?

在几年前,“信息技术不会用、用不好”是多数老师的苦恼,“信息技术用得越多越好”是多数老师的感受,而当问到“为什么要用信息技术?为了谁用?信息技术解决什么问题?”这些成为技术运用背后的盲区。“技术助哪儿”也成为我们的第三次追问。

基于以上问题,我们探索与办学理念一脉相承的“信息适融”理念下的品质课堂,追问技术运用目的、服务对象,探寻技术的适时、适度、适量运用,以信息技术的运用与课堂融合,着力发展学生内隐的学科思维过程和外显的学科行为,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

二、课改中稳步推进

我校以软硬件建设为平台建设,以推进课堂与技术融合为抓手,分三步逐步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适度融合,全程做好资源管理,同时在制度、经费上予以保障,最终实现“推进教学结构变革、建设品质课堂”的目标。

在推进技术与课堂适度融合上主要有以下五条措施:

(一)改革备课,促进课堂走向学生主体

1.改革教案设计

我校将传统的流程式教案设计转变为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资源包教案设计,从教学设计上引导技术与课堂的适度融合。

为了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品质课堂,除了开展常规的集体备课与网络备课,课题组还专门设计了“品质课堂”教学设计模板,将传统的流程式教案设计转变为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资源包教案设计,为技术与课堂的适度融合提供保障。在内容上做了大幅度调整,力求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上凸显学生主体。

【盐小行动】

在新的备课要求下,课堂重心发生了变化,强调学生主体,强调学习活动中学生主动完成的意义建构,强调技术运用对课堂核心问题解决的支持作用。

新的备课表栏目中除了保持以前的“教学目 标、重难点、教学准备”等內容外,在教学流程旁配置了一栏“学生活动”,强调教学过程中每一环节学生的学习活动。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增加的“技术运用与核心问题”一栏,提醒教师在信息技术使用时的“适融”原则,强调教学过程中技术用什么、怎么用,通过技术的使用能解决该课的什么核心问题。

2.改革备课流程

与教案改变相呼应的是形成了新的备课流程:

(1)基本确立:确立教学内容、目标、重难点、技术设备平台:

(2)过程建构:分析知识、能力、价值观建构结构,设计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活动流,设计信息技术对课堂活动的支持要素:

(3)资源检索:本地资源检索,更大范围资源检索,资源的分析整合:

(4)生成资源包:在原有课件上修改或结合学生资源、新资源进行制作。

(二)技术适融,从“会用”走向“巧用”

学校本着“以应用为导向,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为核心理念”的宗旨,让教师通过“会用”“常用”“巧用”三个阶段递进提升,最终实现技术与课堂的融合。

【盐小行动】

在我校第四届品质课堂教学节活动中,分别以“技术我会用”“技术我巧用”为主题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第一阶段以熟练运用课堂演播交互系统的各项功能为目标,第二阶段以活用、巧用为目标。通过两轮教学节献课、评课,老师们对于该套系统的基本运用水平上了一个台阶,从前期尝试进入了课堂演播交互系统支持日常授课的阶段。

(三)实践运用,推动技术与课堂的适融

在课题研究推动的过程中,教师对于技术与课堂融合的认识各有深浅,技术应用和设计教学也各有千秋,我校组织教师将自己的认识以展示课的形式集中进行交流,在过程中碰撞出火花,互学互助,从而促进思考,推动技术与课堂的融合。

【盐小行动】

在我校第五届和第六届E课堂教学节中,突出信息E因子,将课堂、课题、课程的研究融合在一起。通过两届教学节,老师们对技术与课堂的适度融合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在技术与课堂的融合形式、原则、方法上都有了深入的探究并累积了一定的经验。

在谢丹老师执教的《Animal》一课上,通过自学、导读、提取重要信息等步骤,学生们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上生成了显示不同动物特征的思维导图。在交流环节,运用导图所给出的信息,课堂俨然又变成了趣味盎然的猜谜冲关活动。这节课所运用到的思维导图,正是此阶段研究的“学习内容结构化策略”的运用,思维导图强大的思维功能,为结构化内容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四)总结提炼。推进教学结构变革

教师能对信息技术熟练运用,并且能够创造性地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使课堂结构真正发生变化,形成以交互为活动特征、以大板块活动为构架、以发展思维培养学科素养为目的的新一轮课堂教学结构。

【盐小行动】

我校的第七、八、九届教学节分别以“在活动中成长,在合作中分享”“活动中学习,多元式呈现”和“多层次活动,高品质课堂”为主题开展,大力推行课堂以“活动、合作、分享”为关键词的品质课堂,其以大板块活动构筑课堂结构,以合作式学习为学习方式,以思维分享为内容升华,使品质课堂生动呈现。

(五)改革议课,落实信息适融理念下的生本课堂

在备课、课堂实践发生变化的同时,我们与之相应的观课、议课方式也发生着变化,引领着老师们对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化。

新的议课方式基于新的课堂教学结构,关注教师怎样通过活动推进课堂教学,怎样推进学生的深入学习:关注活动中学生怎样通过合作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关注分享方式及内容,将学习推向“精进”层面。议课基于信息技术运用,关注各个活动中信息技术的运用起到了什么关键作用。议课也从整节课的视角,审视这节课与品质课堂的交互性、趣味性、开放性、高效性、共享性等五个特征的契合度,选取最突出的三个特征进行评议。新的议课方式不仅引领着观课教师看什么、怎么看,也引领着教师们在自己备课、上课过程中注重信息技术与课堂的适度融合。

三、改革中彰显成效

开展课题研究以来,全校师生群策群力,进行了大量的有益探索和实践,学校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效,主要成效体现在两个“变化”和两次“进退”。

(一)两个“变化”

1.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索后学习能力明显提升

学生是认识和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是创建“品质课堂”的必要条件。我校教师充分借助信息技术这股动力,让课堂“活”起来,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体。北师大连续三年的质量监测报告中反映出学生在学习成绩上有了明显的进步,从课堂上也反映出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大大提升。

2.教师“以退为进”后教学发生重大转型

教师“以退为进”,更新了教学方式,转变了教学理念,提升了教学能力。在资源运用原则方面,研究前为直观性原则、生动性原则、启发式原则,现在为适切性原则、结构化原则、多感官原则、启发式原则;在媒体选用方面,研究前选用计算机、实物投影较多,現在按需选用计算机、实物投影、电视、反馈器、网络、平板电脑等;研究前的课堂以教师教授为主体行为,研究后以学生学习为主体行为;研究前的课堂目标为知识的落实、能力的生成,研究后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思维的建构:研究前追求课堂完美地呈现,研究后允许遗憾成为再次成长的起点。

(二)两次“进退”

1.第一次“进退”,从接受式学习模式转型为互动式学习模式

在对信息适融的目的、方式、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后,明确了技术运用应该为学生服务,因此有了课堂上的第一次“生进师退”,将过去以直观演示为基础的接受式学习模式,转型为“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引领互动式学习模式。在第一次进退中学生确立了学习的主体地位。

2.第二次“进退”,从互动式学习模式转型为生成式学习模式

在互动式学习模式下,学生具有与教师同等获取信息的资格与权利。此种学习模式以平等交流讨论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每个学生经历独立感知体验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

但是教师试图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让一群认知水平不同的儿童达成对某一观点的整齐认识,这本身与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理念相背。翻转课堂与慕课的热现,突破了课堂时空的限制,也给我们的研究带来了新的生长点,我们现在正在尝试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基于自主探索的生成式学习模式。

教师的再次退让,就再次把学生推进课堂的中心,教师做学习活动的设计者与指导者,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通过课堂改革的几轮研究,促进了信息技术与课堂适度融合,信息适融理念下的技术运用以“适”为原则,以“融”为手段,其目标指向学生,支持学生学习,服务于学生学习。技术运用外显为各种教育技术的使用,内蕴促使学生学科知识向学科能力转化,帮助学生学习向态度和价值观与思维方式等方面的核心素养转化,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促进品质课堂生成的重要支持。

猜你喜欢

融合信息技术活动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活动随手拍”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