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作文:从动机走向目的

2017-03-20谈永康

小学教学研究 2016年11期
关键词:动机习作作文

谈永康

从动机走向目的,是小学“真作文”教改坚持的又一教学理念。

为什么作文教学要从动机走向目的?动机和目的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动机是“为了什么”,是回答原因的问题:而目的则是“达到什么”,是回答结果的问题。

显然,只要目的,不要动机,是中小学作文教学最大的问题之一。表象之一:学生的作文大多只有一个读者——教师,而且,教师是作为手握大权的“判官”形象出现的:达到作文目的就能合格,否则就须重写。表象之二:学生辛辛苦苦完成一篇习作,教师辛辛苦苦完成批改,末了学生看一眼分数,本次作文即宣告结束。写了一学期,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作文簿最终也是随手扔掉,跟其他作业并无二异。

从动机走向目的,就要既重视学生“写什么”“怎么写”,又要重视“为什么写”。诚如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的那样:“在说每一句话、进行每一次谈话之前,都是先产生语言的动机——我为什么要说话,这一活动的激情的诱因和需要的源泉是什么。口头语言的情境每一分钟都在创造着语言、谈话、对白的每一个新的转折的动机。”

从动机走向目的,遵循了作文的规律

为何作文,主要是跟人交流信息、情感与想法。小学生作文,虽然属于学习活动,但跟一般作业有别,许多时候,学生的习作是他思维的结晶,是他创造的产品,因此它的读者对象可以从教师扩展开去。给教师看,是第一境界;给大家看,是第二境界;给不认识的见不着面的人看,是第三境界,也是最高境界。当学生听到鼓励的掌声,接到反馈的信息,他们就会感到:原来作文不仅仅是作业,作文其实是另一种说话的形式。

从动机走向目的,有利于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

写作文不易,进入维果茨基所言“动机”状态的学生会反复思考:这次作文,我为谁而写,他(们)最想了解的有哪些,这些事情如何写才好,写完了还要怎样修改。如果说,以前“为了目的”的习作只有一个读者,学生也能获得一份动力,那么,现在,学生获得的动力与正能量势必成倍增加。所以说,从动机走向目的,有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也有利于学生养成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

从动机走向目的,引领学生进入高品质的语文生活

动机高于目的,动机又引领目的,学生在達成习作目的的过程中,学习跟人交流,让作文成为分享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无疑是幸福的,有可能做到潘新和教授说的,“语言教育要唤醒学生固有的言语生命意识和言语潜能,使之得以良好的养护和培植,使他们的言语能得到积极主动的发挥和张扬,从中感受成功与失败、满足与自尊,并最终成为言语上自我实现的人”。

那么,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如何落实“从动机走向目的”呢?

一、讲究命题艺术

作文动机包含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读者意识,习作时意识到习作活动的对象。

苏联心理学家列昂节夫认为“没有动机的活动是不存在的”“活动的对象是活动的真正的动机”。可见,形成动机意识最为要紧的,是顾虑到作文活动的对象,也就是读者。我国的夏丐尊、朱自清两位先生很早就意识到“读者”对学习写作的重要性。夏先生说:“古今能文的人,他们对文章法诀各有各的说法,一个说这样,一个说那样,但是千言万语,都不外乎以读者为对象。”他认为,“写作的根本法则就是为读者而作。”朱先生说:“写作练习是为了应用,其实就是为了应用于这种种假想的读者。写作练习可以没有教师,可不能没有假想的读者,”他主张以报刊上各类文章为写作学习的范文,因为这类报刊文章“对象或宽或窄”“语气和体裁也不一样”,经常比较地看,“也便渐渐会留心他们的假想的读者”。

读者意识的培养,方法、途径千千万,联系到作文教学,讲究命题是关键。民国以来的语文教学一般把写作分为训练写作与实际写作两类。前者主要指课堂作文,后者包括周记、随笔、日记等。实际写作是有了表达的动机和实际的需要才动笔,而训练写作是为提高能力而展开的训练,未必有实际需求,为了便教利学,作文课一般采取命题形式。了解学生,把题目命到学生的心里去,命到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去,让学生看到题目,不但觉得有内容写,而且大致明白为谁而写,这样的命题就能做到叶老说的“如学生所自发,彼本无所为,示之以题,彼即觉有所为,欲罢不能,非倾吐不可”。比如《我爱你,春天》与《我发现的春天》,都要写春天,但后一个题目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冲动,题目后隐藏巨大的读者群:既可以是身边的小伙伴,也可以是熟悉的大人,还可以是陌生人。西方的很多小学作文题目需要学生有自己的观察、情感,需要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因此,可以打开我们命题的思路,比如:《老鼠是否有决策能力》《你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你未来的职业是什么》《我怎么看漫画》《当“9·11”事件发生后,你的亲人被压在废墟下,你将如何面对》《中国的昨天和今天》……

语文测试中的作文对教与学的导向作用也很明显,关注写作对象,激发写作动机,也是作文命题改革的趋势。如2014年北京卷高考微作文提供了三个题目,学生可以任选一题写不超过150字的小作文。这些题目都切合学生生活,唤醒了写作的动机:

1.毕业前,语文老师请同学们把自己学习语文的体会写下来,与下一届同学分享。要求所写的体会具体、切实,易记忆。2.今天早晨是家长送你来考场的吗?请对“家长送考”现象予以评论。要求观点鲜明,有理有据。3.写一段抒情文字(可写诗歌)纪念自己的18岁。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

美国NAEP(全国教育进步评估)的作文测试项目将试题分为三类:为了劝说的写作试题:为了解释说明的写作试题:为了传递经验的写作试题。美国的这项测试也针对小学四年级学生,2002年的测试题是《说服图书管理员》:

试想下面的这种情况发生了:学校图书馆中你最喜欢的一本书丢失了。这本书你可能想要反复阅读,或者这本书是你的老师或父母曾读给你听过,而学校图书馆的管理员并未决定是否要再次购入这本书,写一封信给学校图书馆管理员,说服他再购入一本。在你的信中请给出足够多的理由来说明校图书馆应保存此书。

《说服图书管理员》虽然同样是针对一本书进行的写作,但通过说服管理员这一交际方式,来阐述图书对作者的重要性,引導学生通过对图书的特殊情感进行说服,学生不但有内容写,而且有对象写,动力在焉。

二、激发交际需要

课堂教学受到时空的限制,每次作文也都有自己特定的目的,如何在达成目的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习作动机,就需要教师把学生的学习置于交际活动中,学生才能形成充分的动机。社会交际需求包括概括和传递信息、自我表现、自我教育和对他人施加影响等。

1.激发概括、传递信息的需要

指导三年级第二学期写景习作《我们的校园》时,由于我所在学校有分部、总部两个校区,而低年级在分部。这次习作,我就对学生说:“再过几个月,二年级的小弟弟小妹妹们就要来总部读书了,我们今天就为他们来写一写总部校园。”在接下来的讨论环节,学生兴趣盎然,认为除了要对总部校园的全貌做一个概述外,三年级的教室分布要详细说明,特别要介绍操场边的滑滑梯,雷锋楼上的音乐室、美术室,因为这些都是新来的学生亟须了解的。

2.激发自我表现的需要

《我真了不起》是四年级第一学期的一篇习作,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两种能力:一是用一件事写出“我”了不起,二是能够表达自豪的感受与心情。指导学生作文时,我得知近期有家长会,就这样激发学生的习作交际需求:“下周四开家长会,老师请大家给爸爸妈妈准备一份特别的礼物:写一篇作文,用事件讲述自己的一个本领,家长会那天就放在你课桌上。”真实的交际情境,激活了学生的写作动机,“为什么写”的问题迎刃而解。在这样的动机推动下,学生学习相关习作知识,就成了内心的迫切需求,成了学习的自然诉求。

3.激发对别人施加影响的需要

五年级要学生学习写信,我每带一个班,学生临近毕业时都会写这样一篇作文:给师弟师妹的一封信。每每这时,学生都特别投入,或介绍语文老师的教学方法,或讲述难忘的交往故事,或友情提醒老师的个性要求(如阅读《读者》等)……此时,每个人都有明确的表达对象,每个人的习作都会成为下一届学生学习的金钥匙,师弟师妹可以借此更快地了解老师,加速融入老师的课堂……学生写作很有成就感。

4.激发影响别人决定的需要

上海世博会前夕,我正带一个四年级班级。有一次状物作文指导,我正好购买了世博会吉祥物——海宝,于是就带到课堂上,跟学生一起有序观察,在学生对吉祥物局部进行了细致观察与交流后,如何“化整为零”,激发学生写的动机,我创设了如下交际情境:

师:你们觉得海宝很可爱,很喜欢吗?(生齐:喜欢)

师:有个三年级的小朋友,叫小明,放学回家,急于要让爷爷给自己买一个海宝,你猜一猜,他回去会跟爷爷说些什么。

生:说海宝很好,说得爷爷要给孙子买,

师:对!谁来替小明说动爷爷?

(创设情境,老师扮演爷爷,学生做小明)

生:爷爷,我想买一个海宝,它可是2010年世博会形象大使。

爷爷:不就是一个布娃娃吗,你的布娃娃好多啊,别买了吧。

生:不。爷爷,海宝跟一般的布娃娃不同。海宝特别可爱,它的头发微微翘起,像海上的浪花。它的眼睛大大的、圆圆的。(师:“大大的、圆圆的”,很可爱啊!)眼睛蓝蓝的,就像一望无际的大海。(师:这个比喻也扣住了海)。海宝的嘴都笑歪了,嘴角往上翘。(师:中间加个“你看”,后一句加个“呢”)海宝的嘴都笑歪了,你看,嘴角往上翘呢!海宝最逗的是老朝你竖起大拇指,既像跟你打招呼,又像在夸奖我们上海呢!(师:看来,这个海宝跟别的布娃娃不一样,真有意思!)

师:好孙子,咱也不落后,走,我们现在就去买一个,爷孙俩一起欢迎世博。

创设爷孙交际的情境,为的是使学生产生真实的表达需求,生活中不就是这样吗?

5.激发自我实现的需要

教师可以联合家长,利用因特网,引导学生开设博客,及时上传习作,为自己的作文寻找读者。一般来说,学生的博客,会吸引不少同伴、家长前来阅读,往往还能得到及时的点赞与帮助,这对学生来说,也会成为作文的不竭源泉。

三、激励学生发表

2008年,《人民教育》报道管建刚老师的“作文教学革命”。管老师和学生一起创办《班级作文周报》。每周,学生写稿、投稿、修改、发表。由此作文不再是一项无聊的作业,而成为一项渴望获得的话语权,作文不再奄奄一息,而成为学生向往的一个心灵交流的精神家园。8年来,他和学生一起出版《班级作文周报》300多期,发表学生作文4000多篇,合计300多万字,还创下了带班两年,学生在全国数十家报刊发表作文200篇、全班每一个学生都有习作发表的纪录。

一个普通农村学校的普通班级,何以有这样的作文奇迹?管老师的体会是:激励学生发表。他在多个场合认为“发表,对于写作初期的人,是写作最重要的内在动力”“我创办《班级作文周报》,让学生在‘自己的报纸上不断发表作文。对学生而言,班级是他们生命中最为重要的、相对稳定的生活世界,同学、伙伴的评价和看法,将直接影响他的学习状态和生活质量。”

习作得以发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状态势必受到积极影响,同是激发学生习作动机,“发表”提供的是不同的心理刺激,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我以为是“作者”二字。对学生习作来说,“作者”意识可以提供比“读者”意识更强烈的习作动机,当然层次也更高——当学生成为一名“作者”,显然,对其个性,对其创造性的要求也就更多。

10多年前,我们区域就全力打造《小作家》,每月一期,给学生习作提供发表机会,每月可以刊登30多位学生的习作,每位作者有样刊,也有稿费。每一期杂志都辟有“小作家”专栏,推出一位学生的数篇作文,封三还刊登其照片与自我简介。如此隆重,如此热烈,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可想而知。

作为兼职编辑,我深感,作为一名作者,写什么永远比怎么写更重要。一名有作者意识的学生,他最最需要的是自己的见闻与发现、感受与情感、认识与思想。如果我们语文老师能对此有较大的重视,那么,学生的写作将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境界。

2013年秋,我给学生上作文课,跟学生一起观察松江祥和花苑的橘子树(照片),由于是身边的事物,学生兴趣高涨,交流、写作都很有积极性。课堂临近结束,我出示了《小作家》编辑部的一则征文启事:

征文启事

亲爱的小读者:

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美好的事物,比如小区的一棵树,校门口的一个交通协管员……为了让更多的人分享你的发现,感受真善美的力量,《小作家》从明年第一期起,将开设一个新栏目“图文并茂”,照片配文字。文字不少于100字,图片需配合文字。来稿请寄……

《小作家》编辑部

2013年11月

后来,我们陆续收到学生读过的美好的书、游过的美丽的景、见到的美妙的人……是的,一个作者,了不起的,不但是他能创造,而且他还是真善美的传播者。显然,作者意识引导下的作文学习,在提升学生语言品质的同时还锤炼着学生的情意与人格。也就是说,当学生自觉地成为一名作者时,学作文与学做人可以达到完美的融合。

因此,只完成作文的目的,学生可能写出一篇好作文:但是,从动机走向目的,学生写出的就不仅仅是一篇好作文,而是值得保存的好作品,铭刻的是一段难忘的生活,记录的是一段精彩的人生。

猜你喜欢

动机习作作文
动机比能力重要
锻炼动机对高校大学生体育课程参与积极性的影响
消费者购买动机分析
凶手的动机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