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当代青年大学生“幸福感”
2017-03-20丁永恒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年时代的李大钊这样发出青春宣言,一代代青年为了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和人民幸福前赴后继。面对90后青年大学生的异军突起,作为一名80后大学老师的我想和90后一代的青年大学生们聊一聊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幸福感”。笔者认为,当代青年大学生“幸福感”应源于以下两点:清楚“我为什么读大学”、“热爱所学专业”。
【关鍵词】青年大学生;幸福感;“我为什么读大学”;“热爱所学专业”
作为一名80后大学老师,我从事大学工作已有四年时间。期间,通过担任辅导员工作及教学工作,让我对90后一代的青年大学生有了重新的认识和思考。我们常常听到各种各样评价大学生的声音,“大学生动手能力差”,“大学生素质越来越低”,“大学生难就业”,“大学生蚁居”等等,这种种现象表明了我们大学生的处境或即将面临的处境将是多么困难。本该属于青年大学生的“幸福感”又何处寻得?
二零一七年新年第二天,我再次拜读了何虎生教授《近代中国青年政治参与启示》一文。何教授这篇文章从四个方面论述了近代青年学生的政治参与,分别是:鸦片战争后,最先觉醒和参与政治的是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青年知识分子;康梁变法失败后,以孙中山、黄兴、廖仲恺、宋教仁等为代表的青年知识分子走向武装反清的革命道路;五四运动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登上历史舞台,五四就成了中国青年的象征,也成为青年人的节日;以北平数千青年学生为主体的“一二·九”运动则是青年学生与工农大众相结合的典范。读完之后,感慨颇多。近代青年学生始终为挽救民族危亡而不懈努力,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年轻的生命。康、梁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而奔走效命;谭嗣同“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而后,慷慨赴义,成为知识分子的典范;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其成员几乎都是青年学生,当时黄兴31岁,廖仲恺28岁,宋教仁23岁,陈天华30岁;五四时期,孙中山最早确认了青年学生的先锋地位,就连外国人士和外国舆论也都敏锐地看到这一点。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在回忆五四运动时的情形时说:“学生运动创造了历史”;当时在华讲学的杜威颇为激动地说,在中国,正在由青年学生负起“政治改革运动的领导责任”。近代青年学生救国救民的举动,究其原动力,在笔者看来,是近代青年学生懂得自己为什么而读书。笔者认为,当代青年大学生应自我认识到以下两点:“我为什么读大学”、“热爱所学专业”,才能不虚度属于自己幸福的大学青年时光,才能拥有青年大学生的“幸福感”。
1 “我为什么读大学”:当代青年大学生心中的“一杆秤”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用坚定的原则和鲜明的立场,来衡量是非和自我定位。曾几何时,我们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靠着自己的努力考取了梦寐以求的大学。然而,在如今的大学校园里,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的青年大学生们似乎忘了因何而出发,更忘了来时的路,我们的梦想该何处寻?于是,一个话题产生:“我为什么读大学”。 “我为什么读大学”,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已不再新鲜。但是,如果读书人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读书,那么读大学的价值又所谓几何?大学的功能绝对不仅仅是传授一门科学或知识,我认为大学最主要的功能是对学生的教育和对人的培养。而我们的学生在学的过程中,除了提升自身学识素养以外,最重要的是逐渐认识到个体对于社会或国家存在的意义。正如章开沅教授所说:“大学时代与中学时代最大的不同,就是你必须努力减少对于家庭与老师的依赖,学会独立自主地学习与生活。如果说,中学时代是成长期,大学时代则是成型期,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品德修养、行为举止,主要是在大学时代逐步成型。可以说,大学时代多半能决定你此后的人生道路。生命只有一次,大学时代不会重来,能不重视吗?” 那么,青年大学生们如何意识到“我为什么读大学”?笔者以为,应做到以下两点(或者说这两点是重要方面)。
首先,青年大学生应将自身未来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简言之,即我们常说的爱国。大学最大的功能是对学生的教育和对人的培养,而一名大学生只有将自己的命运和民族未来相结合、将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结合、将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才是一名真真正正的合格大学生,才能实现个人人生价值。邓稼先,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在拿到博士学位的第九天,依然选择回到国内。是年,邓稼先26岁。在北京外事部门的招待会上,有人问他带了什么回来。他说:“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邓稼先将自己的智慧、个人幸福以及生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中国的国防事业,是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1986年他患癌症住院,国防科工委的同志探视他时问:“我们国防科工委的同志们都很敬重你,想听听你的人生箴言。”他稍加思索说道:“选择了核武器,就意味着选择了牺牲和付出。可是,我对自己的选择,终生无悔。”他还说:“假如生命终结之后能够再生,那么,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青年大学生们,应审视自己的人生,找到心中的那杆秤,明白“我为什么读大学”,为我们的幸福的青春梦想而努力。
作为一名大学历史老师,每每拿起历史课本,那份历史沉重感便油然而生。 1840年鸦片战争,是中国屈辱近代史开端,列强入侵,国破家亡!“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哪有我”;1931年,东三省沦陷;一九三七年,日本全面侵华,军国主义的铁蹄踏破国门,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终因全民奋起抗战,赢得八年抗战的胜利,洗刷百年以来民族史上耻辱,第一次完整而彻底的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战争的胜利,历史再次证明,“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哪有我”;1953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胜利归来,“这是一场关乎‘尊严的战争,也是中国大国国际地位确立的关键一步”;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极大提高了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改革开放之路,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一曲《我的中国心》唱出了炎黄儿女的尊严和荣耀;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一曲“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又唱出了多少国人对民族自强的期盼;2003年“神舟五号”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的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2006年青藏铁路全面通车,标志着中国每一个省都有了铁路,被誉为“天路”,2013年9月入选“全球百年工程”,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中国取得了金牌51枚、奖牌总数100枚的历史最好成绩;2012年9月25日,辽宁号航空母舰服役,实现了我国航母从无到有质的飞跃,显示了中国海军有能力走向深蓝更深处。国家的繁荣富强,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感到骄傲、自豪。中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大师巴金曾深情的说:“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她,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温家宝总理曾这样描述他对祖国的情感, “我深深爱着我的国家。没有一片土地让我这样深情和激动,没有一条河流让我这样沉思和起伏。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哪有我”,这看似普通的一句话,道出了最深刻爱国的道理,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时年91岁的抗战老兵林上元寄希望年轻人:“中国的前途要靠着你们,不要躺在和平上面追求安乐享受,而应发愤图强,以天下为己任,把民族复兴的责任担当起来,捍卫世界和平、维护世界公平正义,这样才是对牺牲的先烈们最好的纪念。” 如今,青年大学生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无忧无虑的读书,要时刻铭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我们的先辈用汗水和鲜血所换来,青年大学生们更要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其次,关于这一点,我想告诉那些家庭并不富裕的青年大学生们,要坚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更可以创造财富”。近年,网上关于“读书无用论”的文章甚嚣尘上,诸如《寒门再难出贵子》、《武汉大学毕业生的“万言书”》、《为什么贫穷》(英文名:Why Poverty?)、《向中国大学生说不》等此类,让我们看过之后产生疑问:读大学真的能改变命運吗?大学生,似乎已经越来越贬值了,甚至受到舆论社会的嘲弄。在网络上,随便动动鼠标,就能很容易的搜到大学生们的无奈:“花了数万元,上了四年学,到头来找工作还要拼爹。”、“当年我的高中同学中有上清华、北大的,如今混的灰头土脸,还不如当年初中辍学的混得好!”等等。大学改变命运,曾经是我们坚守的信条,如今,这一信条正受到质疑。甚至有人感慨,中国改革开放近四十年,还真没有什么事物跟“大学生”这个头衔一样,贬值的是如此之快。举出“小学生当老板,却雇佣大学生和研究生为其打工”的例子来羞辱大学生,而把老板的成功归结于“其是小学生”,是何其的荒谬和可笑。对于我们这些“非富二代”、“非官二代”,如果说上大学没用,那么不读大学就更没用。2013年成都全球财富论坛主题活动“对话中国新未来:创业如何改变命运”在四川大学举行,校长谢和平教授鼓励在座的学生时说“在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里,知识不仅可以改变命运,更可以创造财富”,并教导所有的学生应意识到“真正的财富,并不等于金钱、名利,而是我们每个人的知识、能力、智慧、修养和责任,这些才是我们每个人的立身之本,才是真正的财富之源。”俞敏洪说“所有的人都是凡人,但所有的人都不甘于平庸。我知道很多人是在绝望中来到了新东方,但你们一定要相信自己,只要艰苦努力,奋发进取,在绝望中也能寻找到希望,平凡的人生终将会发出耀眼的光芒”。宝剑锋从磨砺出,无论富裕还是贫困,大学生都需要磨炼和吃苦才能成才。在吃苦的劲头下,也要把自己的目标坚持下去,把自己的愿望坚持下去,相信在走出校门的那一天,一定可以骄傲的说一句:不忘初心,已得始终。
2 热爱所学专业:找到专业归宿感。
根据澎湃新闻“2016高考状元调查问卷”(全国22个省份36位状元填写了有效问卷)。在学校专业选择问题中,问卷从倾向报考专业方面做了调查,数据分析结果是:61.11%的状元倾向于报考经济类专业;33.33%倾向于报考管理类专业;选择哲学的为8.33%;历史学和教育学同为2.78%;农学、医学、军事学类专业均无人选择。这说明,我们的青年大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很大程度上属于“功利型”选择专业。这种“功利型”的专业选择主要原因,我认为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父母、老师指导下的被动选择。在《中国大学生专业选择调查之基本分析》一文的结果分析中指出“‘自己的学(术) 科能力、‘考虑分数落点、‘父母和家人的影响”对专业选择的影响程度较强, 超过60%的被调查者认为这些因素在专业选择时居于‘重要或‘非常重要的地位;‘师长的影响的重要性程度一般, 认为这一因素‘重要或‘非常重要的人数只占一半。”我相信,这也是绝大部分考生面临的情况。父母、老师根据自身社会经验,替我们的考生做出选择,这种选择往往会影响我们的学生内心真实想法,而不会考虑到我们的学生是否喜欢和适合该专业;第二,专业选择与专业就业前景密不可分。受社会大环境影响,我们必须承认,大学生在进行专业选择时,首先考虑的是学了这个专业以后的就业问题,工作地点、工资待遇等都被考虑在内。由麦可思研究员独家撰写的《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显示,机械电子工程、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学的就业率最高,高达99%以上。
原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院士认为,从什么出发点去选择专业,对大学生来讲至关重要,“你可以受社会的影响去选择专业,也可以从国家的需求出发来选择专业,也可以根据你的兴趣爱好来选择专业,但是哪个占主要地位?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在选择专业时仅仅考虑某一个学科出来会赚多少钱,或者某一个学科出来工作会比别人舒服,那么这种选择方式将是会有问题的,如果你是本着这个意图去选择你的专业,我怀疑你未来是否会取得成功。”并告诫大学生,对待专业问题,“更多的是要回到内心,问问自己到底更适合学习哪个专业,而不是跟着社会潮流。”这种“功利型”选择专业所带来的后果是,我们的学生没有认真想过自己会报考什么专业或者未来从事什么专业,努力没有方向,受教育者是在被蒙着眼走路。退一步言之,即在专业选定之后,我们还需要去热爱自己的专业,通俗来讲,“干一行,爱一行”,这是有道理的。因为爱,所以愿意付出心血,更因为付出,才会更爱自己所学专业,如此才能体会到学习探索过程中的那种快乐,进而找到专业归宿感和幸福感。
原国家主席胡锦涛说:“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习近平主席同样寄希望广大青年大学生,“天下为公、担当道义,是广大知识分子应有的情怀。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广大知识分子要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始终胸怀大局、心有大我。” 本文完成之时,恰是一月八日,一九七六年的一月八日,周恩来总理逝世。在总理十三岁那年,老师问他:为什么要读书?总理回答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观察者》在2017年1月8日纪念总理逝世41周年文章里说到“这盛世,如你所愿,山河犹在,国泰民安。” 总理一生都在为中国的独立、富强努力,这句话也激励了无数人前赴后继。
有的时候,走在校园里,看着年轻的学子们,我发自内心的羡慕和嫉妒,真想再次以一个学生的身份走进大学的校园。如果再有一次四年重读大学的机会,我想我会珍惜每一天学习的日子,让自己青春不留有遗憾。正如季羡林老先生说的那样:“我只不过觉得,我走过的这一条道路,对己,对人,都还有点好处而已。” 今天,我所谈的青年大学生幸福感,其实就是一次自我学习和感想的分享,即清楚“我为什么读大学”、“热爱所学专业”。青年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最活跃、最灵动、最富张力的元素,唯有以参与者的姿态,把个人命运融入到国家命运中,方能支撑起美丽的中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Z].新华社,2016(04):26.
[2]周恩来总理逝世41周年:今日中国,如您所愿,观察者[Z].中华网,2017(01).
[3]季羡林.假如让我再读一次大学.季羡林谈人生(散文集)[M].武汉:武汉出版社,2011(08).
[4]樊明成,陈小伟.中国大学生专业选择调查之基本分析[J].大学教育科学,2009(03).
[5]麦可思研究院.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06).
作者简介
丁永恒,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经济系助教。
作者单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经济系 江苏省南京市 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