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爱玲创作《秧歌》、《赤地之恋》的主客观状况

2017-03-20赵瑜荣

知音励志·社科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秧歌

1952年,张爱玲离开大陆,去了香港。在香港写了两部小说《秧歌》与《赤地之恋》。与张爱玲其他从不关注政治的态度刚好相反,这两部小说处处都在写政治,《秧歌》写“土改”,《赤地之恋》写朝鲜战争。张爱玲创作这样两部小说的原因,既要从张爱玲本人的思想观点和价值取向来分析,也要从外部的写作时期、社会背景等客观状况说起。

【关键词】张爱玲创作;《秧歌》、《赤地之恋》;主客观状况

先从张爱玲本人的思想观点和价值取向来看。首先,从张爱玲的家庭和成长环境来看。她的家庭门第曾颇煊赫,祖父张佩纶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祖母是清朝重臣李鸿章的女儿。父亲张廷众是典型的清朝遗少,受过良好的教育,精通中国古典文学和现代西方文学,旧习气很深,赋闲在家,嫖妓、养姨太太、赌钱、吸大烟。母亲黄逸梵是湖南黄军门的女儿。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回忆说:“我母亲虽然出身传统世家,思想观念却不保守。尤其那时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她对男女不平等及旧社会的腐败习气更为深恶痛绝,传统的旧式妇女,对丈夫纳妾、吸大烟等等行径,往往只有容忍,不置一辞;因为家里并无她们发言的地位。我母亲对父亲的堕落则不但不容忍,还要发言干预。我父亲虽也以新派人物自居,观念上却还是传统的成份多。这就和我母亲有了矛盾和对立。” 夫妻俩的分歧越来越大。张爱玲的父母不合、分居、复合而终至离婚。家庭的不幸使张爱玲性格交得孤独、冷漠、不合群、不苟言笑,内心极为敏感,早熟而尖刻地研究世事人情,也使她渐渐远离社会,疏远了人群。

1938年,张爱玲取得了伦敦大学远东区考试第一名的好成绩。可惜欧战爆发,她未能到伦敦上学,1939年春,转到香港大学读书。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被日本围困,战时香港的所见所闻给了她切身的、剧烈的影响,她深切体会到个人在环境、存在面前的无能为力和生命的朝不保夕。

战争最终把还没有毕业的张爱玲赶回了上海,她开始以写作谋生。这时的上海正是沦陷区中的“孤岛”,处于一个非常严峻的时期。作家柯灵看到张爱玲红遍上海,写信恳切陈词,劝她静待时机不要急于求成,以她的才华,不愁不见之于世,“因为环境特殊,清浊难分,很犯不着在万牲园里跳交际舞——那时卖力地为她鼓掌拉场子的,就很有些背景不干不净的报纸杂志,兴趣不在文学而在于替自己撑场面。” 张爱玲回信坦率,说她的主张是“趁热打铁”。她在《传奇再版序》中也说:“呵,出名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张爱玲确实如愿以偿地早早出名了,同时她的文章作了日本统治升平的点缀。

1944年,正当国土沦陷的乱世,23岁的张爱玲与汉奸文人胡兰成结婚。胡兰成曾历任汪伪政府的中央委员、宣传部次长、行政院法治局局长。虽然婚恋感情是个人私事,可是在国家与民族正当危难之际,到底说明她对国家、对民族感情的淡漠。而且张爱玲的婚姻也为日本的侵略和统治作了粉饰。1956年8月,12年后,张爱玲在第二次婚姻中选择了美国剧作家赖雅(Ferdinand Reyher)。与第一次婚姻恰恰相反,赖雅信仰共产主义,还是德国共产党人剧作家贝托·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的好朋友。在这两次婚姻中,张爱玲对对方的政治立场持视而不见的态度,这和她特殊的出身和成长经历是分不开的。

1950年七、八月间,张爱玲随上海文艺代表团到苏北农村参加土改工作。这是她一生仅有的距离农村、距离农民最近的日子。其实,这时的张爱玲与农民的生活、情感都谈不到接近,在思想上更格格不入。了解她的柯灵在《遥寄张爱玲》一文中就曾说“全国解放,在张爱玲看来,无疑是灾难”。 1952年夏天,张爱玲离开上海,去了香港,夏衍委托龚之方劝她留下来,同时婉转地撮合她与著名导演桑弧的亲事,张爱玲默然良久,最后说了一句:“恐怕这两件事都不大可能了。” 她去意已决。

从日本战败到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环境没能带给张爱玲个人以安全感。日本宣布战败后,张爱玲与汉奸胡兰成的婚姻和她在国土沦陷期间的出“风头”,遭到公众的指责。1950年3月至1952年1月,张爱玲在《亦报》上连载《十八春》和《小艾》时只能使用“梁京”的笔名,从中可见当时张爱玲心中的不安。虽然以夏衍等人为代表的新中国文艺界向她表示了关心与欢迎,可冷漠、孤独又极为敏感的张爱玲没有融入到新中国中来,相反这种不安进一步变成了“恐共”感,促使她离开了新中国。

再考察一下《秧歌》、《赤地之恋》创作时的外部客观环境条件。一个作家在创作一部作品时.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时代和环境的影响。

50年代,香港正是英国的殖民地和资本主义世界面对新中国的前哨基地。美国一方面对新中国进行武力威胁,出兵朝鲜;另一方面对新中国实行经济封锁,企图以香港为桥梁,向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为了配合其美式文化宣传,制造颠覆新中国政治的舆论,巩固其在亚洲的阵地,美国国会拨款在香港成立了“亚洲基金会”,掀起了一股“美元文化”(美元纸币呈绿色,有人戏称之“绿背文化”)浪潮。该基金会一方面资助出版机构,出台一系列带有政治色彩的出版物;一方面笼络来自内地的文化人,这批政治落魄、心境悲凉的文化人在美国“经济援助”的诱惑下,充当了政治的宣传工具,他们组成了一个“友联”体系,他们的活动与创作一度几乎主宰了香港文坛。“绿背文化”背景下的出版物,是冷战的产物,大多是政治的传声筒,是为某种政治目的服务的。

张爱玲在香港举目无亲,试图定居日本,失败之后,开始接连遭遇极为不利的境遇,最困扰她的就是经济问题。当时是冷战初期,美国政府赋予驻香港美国新闻处的主要任务是中国文学的翻译,尤其要求翻译和介绍反共倾向鲜明的現代文学作品。张爱玲用英语翻译了台湾作家陈纪滢的中篇小说《获村传》。该作品描述了从义和团起义到日本侵华期间,一个纯朴的中国农民如何先后被北洋军阀、日本军队和共产党利用。这对张爱玲后来《秧歌》和《赤地之恋》的创作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在困境中,才华横溢而又政治观念淡漠的张爱玲也一反以往的习惯了的题材和创作倾向,在美国新闻处的资助下,以《秧歌》和《赤地之恋》加入了“绿背文化”大合唱,她的“恐共”情愫在小说中演变成鲜明的“反共”意识。

参考文献

[1]关鸿编选.金锁沉香张爱玲[M].北京:人民文艺出版社(漫忆女作家丛书),2002.

[2]柯灵.著.遥寄张爱玲,关鸿编选金锁沉香张爱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59.

[3]张爱玲.著.流言,[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08):186.

[4]柯灵.著.遥寄张爱玲,关鸿编选金锁沉香张爱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63。

[5]魏召昌.著.在上海的最后几年,关鸿编选金锁沉香张爱玲,142.

作者简介

赵瑜荣(1974),女,内蒙古自治区人。博士学位。内蒙古恒远职业技术学校教师(中级教师职称)。研究方向为文学和哲学研究。

作者单位

内蒙古恒远职业技术学校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010070

猜你喜欢

秧歌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同气连枝 和而不同——音乐维度下胶州秧歌与北方秧歌的对比关系研究
富平村里唱秧歌
庄稼人把秧歌扭起来
昌黎地秧歌
寸跷秧歌风格特点的探究
富平村里唱秧歌
“手绢”在东北秧歌中的渊源及其演变
把咱的秧歌扭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