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察哈尔文化中的女性禁忌

2017-03-20郭志清

知音励志·社科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女性主义

察哈尔文化,是蒙古文化的重要分支,是蒙古民族重要的文化遗产,同样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当中的一颗明珠。女性主义以性别为镜头,通过批评和建构来承载和刷新各个领域。在女性主义的概念中,性别(Sex)与社会性别(Gender)的含义是不同的,前者指每个人在生物学意义上生而俱有的男性或女性的事实,而后者则是指社会对男女两性所赋予的价值和意义。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切入,解读察哈尔礼俗文化中对女性束缚的背后所体现出的男权制思想。

【关键词】察哈尔文化;女性主义;男权制

1 前言

现在到处都在讲文化,如传统文化、江河文化、游牧文a化、农耕文化、地域文化、、饮食文化,乃至马文化、酒文化等等。文化的名色层出不穷,概念各有各的界定,内涵各有各的阐释。仔细琢磨,就目前所见到的、听到的各种文化概念来看,综合起来的感觉,是一种广义的,甚至是泛义的文化概念。其内涵涉及到人类历史与现实生活的各个层面,几乎包含了有史以来,迄今为止所有的人类文明的精神财富,和富于精神内涵的物质遗存。这种对文化概念的新理解和对文化内涵的多角度、多层面阐发,有意识地发掘自身所处的领域中,古往今来具有积极意义的文化内容,为今天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各种文化都是既有历史的传承,又有现实的创新,二者是不可分的。讲文化就离不开历史,讲历史又有助于对文化的理解与阐释。从泛文化的角度来看,察哈尔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是长期生活在草原地区的察哈尔部落创造的一种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有着明显地域特征的文化。其中包含察哈尔蒙古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察哈尔文化在形成、发展、传承的过程中,吸收和融合了满、藏、汉等民族的文化因子及文化元素,逐渐形成为独具特色的察哈尔文化。

2 察哈尔文化概述

据历史考证,察哈尔部落最早起源于成吉思汗建立的大蒙古国的护卫军,并在北元时期形成了历史上颇为著名的察哈尔万户,直到清朝时期才终止。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察哈尔部落的文化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体系,传承至今。从某种层面上说,察哈尔文化是蒙古文化的一个集中体现,察哈尔文化中自强不息、百折不挠、英勇顽强的精神追求,随着历史的发展不但没有褪色,反而愈加为人所称颂、引人所瞩目。在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快速推进的情况下,在中国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对察哈尔文化进行科学解读与深入挖掘,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非常有利的,也将会使蒙古民族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宝库当中更加灿烂夺目。

察哈尔蒙古族人热情大方、豪迈爽朗,看似对礼节不是那么注重,但其实察哈尔蒙古族人在内心中对于遵守礼仪的意识非常强烈。察哈尔人认为遵守礼仪是一个最基本的素质,客人来到后,对客人进行敬茶上酒、嘘寒问暖、殷勤对待,这都是基本的礼仪。而涉及到其他领域的礼仪,如军事领域、宫廷领域、经济领域等的礼仪同样很多,充分彰显了蒙古人民对于礼仪的重视。在察哈尔人眼中,遵守草原礼仪的人,只要有一匹马就可以走遍天下。历史上关于蒙古的文献中,对于察哈尔人蒙古族遵守礼仪的记载也非常多,对于礼仪的重视也成为了察哈尔蒙古族的一大标志,遵守礼仪这一精神理念同样成为了流传至今的察哈尔文化中的浓墨重彩的一笔。察哈尔蒙古族在社会交往以及衣食住行,言谈举止诸方面十分讲究文明礼貌,崇尚礼仪,甚至把礼节看作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尺度。例如,两个人相互见面时,年少的对年长者要称呼您,用蒙语唤作“塔”,要首先问好,进屋时要让长者先进屋,(骑马的话,要让长者先上马)进屋后要让长者先上炕,并且坐正面。入座时,官员、富豪、喇嘛以外的人,不可双腿盘坐。位在右面的客人蜷左腿,右腿跪坐;位在左面的客人蜷右腿,左腿跪坐。一般妇女没有坐到右面或正面的机会,比较尊贵的女客人可坐在左面的上首位置。小字辈的人乘车或骑马外出,路遇长字辈的人,必须下车或下马,取出鼻烟壶或哈达施见面礼(不相识也应当如此)。当媳妇的人吃东西时不能声响太大,家里来了客人,媳妇应当首先出门迎接,屈身请安问好,屈身的动作同满族人屈身礼相近,向右侧前方略屈,右手半握拳下垂。媳妇应该是一家最勤快的人,每天起早生火,拴狗、挤牛奶等。晚间要打点好家务诸事,最后才能睡觉。媳妇是一个家庭的亮丽风景,穿戴要整洁,言谈举止要文雅得体。察哈尔文化中的礼俗与禁忌也是察哈尔文化研究中的一部分,而其中对妇女的禁忌比较明显,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研究这种禁忌背后的深层文化动因与深层次的社会原因。

3 女性主义理论

女性主义理论源自西方,女性主义一词从国别上来说,最早出现在法国。后来传到英国时开始逐渐流行起来。传到中国,是在上世纪的五四时期。女性主义的理论繁杂而流派众多,但是他们的终极目标都是一致的: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

综观中外历史长河,在跨历史、跨文化的普遍存在的社会结构当中,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认知、观念、伦理等各个领域都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可以清晰地发现男性由于在社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所以历史中的主角几乎全部都是男性,一直以来男性都是社会的主导者和决定者。女性作为第二性的地位是普遍、持久的。男权制思想认为,这种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不仅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不会改变的,因为它是自然形成的。女性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总是扮演着逆来顺受的角色;而女性主义却认为,这一性别秩序它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社会和文化人为地建构起来的。我们从察哈尔文化礼俗与禁忌中关于那些对妇女所特设的一系列要求中,明显看出了这种禁忌背后的男权制实质。妇女作为家庭的一份子,无论是从着装、待客、劳作上都明显体现出了男权思想加在她们身上的束缚。从男性的角度来制约女性,使女性的自主独立意识丧失,甚至最终只是成为男性附屬的一部分。作为家庭中的女主人迎接客人时并不是以女主人的身份来展示自己的女性地位,而只是男性眼中的一个迎宾的工具而已。他们没有在家庭中享受到本来该有的地位与待遇,连坐在正面和右面的机会都没有。从文化礼俗一系列的禁忌中我们可以看出,她们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尊严和家庭地位。这一切禁忌的背后都非常明显的体现出在以男性为主的社会结构当中,女性的第二性地位。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人类历史上不同年代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男性受压迫的现象是必然存在的,而这种压迫不是来自于性别的压迫只是源于某个阶级或阶层的成员所受到的一种政治属性的单纯的阶级属性的压迫压迫。相比于此,女性却受到了除阶级和政治属性之外的性别属性的压迫,是一中包含了政治属性和阶级属性的双重压迫。所以女性主义是向男权本身发出的挑战,从而由向男性铸造的男权社会提出挑战,改变自身的地位。其实从本质上来看女性主义只是要在男权社会中为妇女挣得与男性平等的话语权,而并不是开辟一条所谓的女人路线。只有当整个社会不用男权的视角来审视和定义女性,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女性作为独立的个体获得了超乎性别之上的尊严与地位。女性主义它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它的历史性也表现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它的历史使命也是相异的。女性主义同时也是多元的。这种多元性所蕴含的意义在于,单一的女性主义对于不同种族、民族、不同社会阶层和不同时空中的妇女的差异性不可能给予全面而详尽的解读,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不管是女性主义的世界性也好还是女性主义的民族性也好,终极目的是要并促进妇女之间的团结,同时在世界潮流的背景之下结合各个国家、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发展、改变、壮大自己。

4 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女性主义,是一种男女平等的信念和意识形态,旨在反对包括性别歧视在内的一切不平等。

广义女性主义简单来说就是为以消除性别歧视,结束对妇女的压迫为政治目标的社会运动,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和文化领域的革命。从狭义上说,女性主义就是指以性别视角来看待和分析问题的一种方法论原则。性别系统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一个社会历史、经济、政治和文化范疇,是社会现实被组织、被标明以及被体验的方式。首先,从性别的社会历史范畴来看,它呈现出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性别会有相异的理解与解读,而这样的解读是与社会时代背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其次,从经济范畴的角度来看,每一时代对性别的理解其实从实质上来说,都与这个时代社会经济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男女扮演何种性别角色归根结底是由他自身所处的社会经济结构地位决定的;再次,性别不仅是历史经济范畴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政治范畴,它不仅体现出了一定社会权力关系而且是这种关系的产物和缩影,除此它本身也包括着一定意义的权力关系,。此外,从文化范畴来关照性别,它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的文化背景下得到的塑造和表现是不同的。在一定程度上性别与社会性别区分它有助于人们发现各学科中的性别歧视其从本质上来看基本上是由它所处的社会和文化造成的,而且是在简单而直接地重复着是与应当、一种事实与价值的混淆。因此,当女性主义作为一种学术视角进入学术领地时,颠覆各学科当中所表现的“父权制”结构,就成为了首要的任务。“父权制”一词最初源于社会学,意味着一种父亲就是家长的社会结构。而这种父权制的社会结构在以男性权力为主体的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形成了一种全方位的渗透。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女性主义学者看到,由男女两性共同创造的人类历史,到目前为止流传下来的人类思想史是女性“缺席”和沉默的历史,作为半边天的女性在历史的长河中作为男性附属而被忽略了。他面对这样的沉默和缺席女性主义者开始了一个自觉地弥补。在这种自觉地弥补过程中,由于他们从学术上对女性这一性别角色的关照使得女性主义学术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女性主义心理学、女性主义神学、女性主义文学、女性主义艺术等学科呈现出了一派繁荣的景象。女性主义理论的繁荣与壮大既离不开女性主义者的努力,同时也依赖于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大众的女性意识的觉醒。最终在社会的发展中,通过努力女性逐步取得与男性相同的社会地位逐步摆脱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抑与束缚,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与尊严,从而与男性一同促进社会整体和谐发展。

5 结束语

本文在察哈尔文化的研究热潮中以此视角为切入点,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去关注女性的生存与发展,对察哈尔文化从女性主义角度的研究进行了解读,使得察哈尔文化研究进一步丰富。男权制是一个跨文化、跨领域的现象,其实到目前为止,全世界的大多数文化都形成了男权制,这不是察哈尔文化中的礼俗与禁忌所特有的现象,它甚至存在于大部分的男权机制下的对于女性的束缚与压抑。即使在当今高度发达的社会,即使在女性运动已经取得了可观胜利的现在,女性在很多领域中依然在不同程度上受着男权的压制。所以我们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去解读察哈尔文化中对女性的禁忌不仅仅是研究过去,我们更是要扩大现代女性的自主意识的提升,使得男性机制与女性机制和谐稳定发展。通过研究让更多的人可以站在一个更加理性的角度去解读女性的生存环境与社会地位。并希望可以为男性与女性和谐机制的发展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欧军,潘小平.察哈尔文化核心理念及其基本精神[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4(01):43-51.

[2]安宁.察哈尔及察哈尔文化对张家口的影响[J].法制与社会,2015(22):235-236.

[3]通讯员姓晓睿许彦艳.经开区:全力做大叫响察哈尔文化[N].张家口日报,2015-11-26001.

[4]灿烂的察哈尔文化[J].旅游,2014(08):138-139.

[5]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6]董丽敏.女性主义:本土化及其维度[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7]李银河.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潮[J].哲学研究,1996(01).

作者简介

郭志清(1978-),内蒙古自治区商都县人。 现为集宁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作者单位

集宁师范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 012000

猜你喜欢

女性主义
一部女性成长与救赎的见证录——《证言》的女性主义叙事学阐释
以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苏吉尼玛》
《森太太》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论日本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多维需求中的女性主义叙事策略:《一小时的故事》再解读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
《花月痕》的女性主义解读
生态女性主义的社会批判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女性主义视阈下小说《红字》多维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