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谈思品与社会课程教学策略

2017-03-20王连义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乐园品德行为习惯

王连义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208-01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的综合课程。

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

1 全面把握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理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恶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例如《让诚信伴着我》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诚信的内涵,知道诚信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重要意义,懂得人无信不立,做人要诚实守信,才能取信于人。(2)从正反体验中,感受诚信与否给人们生活和心里带来的不同影响。对不诚不信的行为表现出不满和愤怒。对自己的失信行为感到内疚和自责。(3)能对现实生活中各种不讲诚信的行为进行辨别和道德评判,能根据不同的情境,在现实利益与道德冲突间选择正确行为。(4)知道社会生活中处处需要诚信,当今社会倡导诚信的意义,愿意为建造诚信社会尽力。

2 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品德的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例如,教学《请你相信我》一课,可以这样安排教学过程。首先,让学生回忆在自己交往的人当中,谁是自己最信任的人?自己为什么信任他?参照教材案例和表格,把自己信得过的人的姓名,以及信任的原因写出来。涉及的人可以是学校的同学老师,也可以是父母、亲朋好友等。接着,课上,师生共同进行互动交流,感知诚信的内涵。可以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再全班交流。最后,在交流的基础上,大家共同总结,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值得别人信任的人。

3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儿童诗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作用来实现的。为此,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住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例如,“悄悄话”信箱活动。老师引导学生回忆在生活中,由于一些人对自己不讲诚信给自己带来的不快或伤害。如某次约定,对方失约,本以为对方说的是真话,事后发现是撒谎。明知道对方做的错事,但他就是不承认。学生把遇到的类似事情和当时的心情,以及由此产生对这个人的看法写出来,不要写姓名,放进“悄悄话”信箱。然后请学生任意抽出一张阅读,读后谈谈自己從中受到的启发。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谈自己的心情和感受。

4 充实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感和亲近感。

例如,走进“诚信乐园”活动:(1)教师用童话的方式讲“诚信乐园”的故事;生活在“诚信乐园”里的人们没有猜疑,没有欺骗,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真诚相待……也可以让学生凭借自己想象,描述生活在一个人人讲诚信的:诚信乐园“里,人们会怎样的生活和交往,使学生对“诚信乐园”产生向往之情。(2)小组交流讨论:具备什么条件才能走进“诚信乐园”,然后选出代表汇报,全班共同拟定“诚信乐园”入园条件。(3)制作诚信卡。请学生根据入园条件,想一想自己能否进入“诚信乐园”,并根基自己的情况,每人制作“诚信卡”,在上面写上自己的承诺,在班级展示、介绍自己制作的“诚信卡”。

5 拓展教学空间

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为此,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和了用地方和校本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中部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例如,回归诚信行动。活动主题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本地的实际情况自主选定。活动形式应让学生易操作、生动活泼。如,模拟表演、分角色进行质询问答、办专栏、小报等。事先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商量,进行适当的指导。以使活动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不流于形式。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的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鸿雁红.关于《思品与社会》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J].小学德育,2016年14期.

[2] 周立国,景丽丽.浅谈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策略[J].都市家教月刊,2014.

[3] 王利.浅谈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策略[J].新课程·上旬,2013.

猜你喜欢

乐园品德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论茶的君子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