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发展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2017-03-20傅青青
英语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所使用的主要语言。本文从各个角度分析归纳了影响英语发展的多种因素。并基于这些影响因素,提出英语发展对英语教学的启示,以提高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水平,提升英语教学水平。
【关键词】英语发展;影响因素;英语教学
1 前言
英语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所使用的主要语言(Schneider,2011)。Kachru(1992)指出,根据不同国家的人们使用英语的规律,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圈:内圈,外圈和扩张圈。内圈是指“英语的传统基地”(Kachru,1992),即指人们生活在英语作为母语的国家,比如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外圈指英语用作“制度化的语言”(Kachru,1992)(如官方语言,第二语言)的地区,比如肯尼亚、印度、新加坡等。扩张圈是指将英语作为一门外语以满足其沟通需要的国家,如中国、印度尼西亚、日本等。在英语发展成为一种国际语言的过程中,人们倾向于使用“母语者”和“非母语者”来形容使用英语的人群。根据Bloomfield(1933)的观点,母语者相当于一出生就在使用这种语言。在Kachru(1992)的分类中,内圈由母语是英语的人构成。相反,非英语母语人士指那些使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人士。基于此分类,有些人认为母语为英语的人使用的英语(如英式英语)是标准英语,具备清晰的沟通质量和标准的清晰度(Widdowson,1994),是英语使用的一种标准并占据主导地位。然而,根据Widdowson(1994)的观点,英语属于每个使用它的人,没有一个国家有权将它据为己有。他还指出,英语的发展与母语者来自的地区无关。
2 影响英语发展的多种因素
2.1 世界各地已出现各式英语,如印度英语,中国英语,新加坡英语等。
这些英语种类的发展受到来自本地以及国际上多种文化因素相互融合的影响。在全球传播的过程中,英语已从一种模式发展具有多元文化特性的多种英语模式(Kirkpatrick,2007)。几个世纪前,英国建立了许多殖民地,分别为“贸易殖民地,租界殖民地,和剥削殖民地”(Kirkpatrick,2007)。在印度等剥削殖民地,当地语言和文化对英语多样性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Kirkpatrick(2007)指出,英语在中国占据很重要的角色。虽然中式英语不是一个稳定的品种(Schneider,2011),但在中国人使用过程中具备了中国特色,这是阐释文化对英语发展的影响的很好的例子。
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中国与世界在多领域的沟通与交流迅速增长,从而使英语的重要性显得更为突出,英语学习已成为大势所趋(Schneider,2011)。如今,英语课程已经成为中國公立学校系统的必修科目。英语在与中国民族文化、语言和政治融合过程中,具备其独特的特征,中式英语应运而生。例如,从音韵学的角度来看,来自中国不同地区的人有不同的方言,从而导致一系列的英语口音。此外,由于在使用普通话过程中存在最后一个音节以元音结尾这一规律,导致一些中国人在说英语时习惯性的省略英语单词的最后一个辅音 (Schneider,2011)。此外,大量的英语表达被中国人直接或间接提出(McArthur,2003),如“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计划生育”、“改革开放”、“四个现代化”等。这些具备特定的政治含义的表达方式在全球不同领域广泛传播。此外,具备中国文化特征的一些词汇也被直接音译成英语,比如风水,功夫等。中国文化不仅影响着英语的语言表达,同时也对英语的口语表达以及书面表达产生深远影响(Kirkpatrick,2007)。
2.2 作为一种通用语,英语属于每个使用它的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与国直接的交流与沟通日益增加。随之而来的是,英语作为一种通用语言被广泛应用。通用语是指一种能够被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正常沟通时交流所应用的语言,它既可用于国内交流,也可用于国际沟通(Kirkpatrick,2007)。对于通用语的定义表明,即使是英语母语者也可将其作为与其他国家的人沟通交流的通用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习惯性将英语作为一项沟通交流的通用语应用于全球的各行各业,如旅游、商务、教育等。为了达到其交流沟通的目的,英语使用者没有必要遵循母语者的使用规范,他们有自己的表达方式,并不是由母语者所决定的。
2.3 从英语的发展史看,英语受到了多种语言的影响,而且这一发展过程总是与语言间接触以及其定居者有关。
Leith(1996)指出,英语与欧洲语言间存在一些共性,比如丹麦语,荷兰语,德语等。英语的形成是基于公元5世纪来自德国北部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语言,这意味着英语可以看作是一种日耳曼语言。Schneider(2011)也指出,英语是多种语言的结合,与法语,拉丁语联系紧密。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言相互影响时产生了语言接触,从而导致了词汇借用、语法的变化和其他语言的变化。例如,在现代英语中仍有不少词汇来自于法语。古英语时期,入侵者/定居者将本民族的语言介绍到了英国,从而从不同角度促进了英语的发展。
3 母语者对英语发展的影响
然而,我们不能否认来自内圈的英语母语者对英语发展的影响。首先,在某种程度上,英语的广泛传播可归结为过去几个世纪英国的殖民统治以及美国的影响。英国人将英语作为一种全球语言进行传播(Schneider,2011)。前英国殖民地,如南非、印度、新加坡在今天仍旧将英语指定为官方用语。自1987年以来,英语教学甚至在新加坡各级教育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Kirkpatrick,2007)。同样,自苏联解体后美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Schneider,2011),这也对其他国家产生了一系列影响。美国在全球政治和经济领域的主导地位,以及美国电影和音乐在全球文化领域的导向作用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范围内英语的传播以及使用。其次,对于处于扩张圈中的学生而言,他们因学校课程设置而学习英语,但是处于内圈的英语本族语者无形中则在英语的语法、语音以及句法等方面为他们的语言学习设置了基本规则。不管英语如何发展,这些学生都应该遵守这些规则从而打下一个坚实的知识基础。第三,虽然每种英语都有自己的文化特性,但必须承认它们都受到了来自内圈的英语的影响。
4 结论
发展中国家的许多人为了获得更好的工作和薪水开始学习英语(Schneider,2011),这表明英语的传播在当今时代已经遍布全球。不同地区的英语在其发展过程中显示出其与处于内圈的英语不同的本土特性。英语作为一门通用语或国际化的语言,其功能是使来自不同语言背景的人成功的交流沟通。因此,从其要实现的功能角度分析,英语使用者没有必要严格遵守处于内圈的英语母语者的语言使用规则。英语没有国界的限制,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然而,我们也不应该否认英语母语者在英语发展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5 启示
自1982年以来,英语一直被视为一门重要的语言并作为一门主干课被介绍进中国学校教育中。(Kirkpatrick,2007)目前,中国民众学习英语的意愿强烈,而且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数量可能已经超过了美国和英国的人口总数。(Kirkpatrick,2007)随着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交流的日益增长,英语作为一种沟通手段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在我国高校,学生将英语作为一门外语进行学习,他们英语学习目标就是追求流利的英式英语或美式英语。大学的最初两年主要学习五门英语主干课程,分别是:听力、口语、阅读、语音以及英美文化。口语的任课教师是由来自英美的英语母语者担任,其他课程的老师则是中国人。口语课程的上课主题由外国教师自行设计,主要涵盖旅游、经济、文化以及日常生活。而听力、阅读以及语音课的材料则是基于美式英语规范,其教科书对应的录音材料也是美式发音。下面,作者将针对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给出不同的建议。
5.1 课堂设计
首先,学生应该学习不同的文化,不仅仅局限于来自英语内圈的文化,还应学习来自外圈和扩展圈的多种文化。作为一门通用语,英语被用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沟通交流的媒介。Matsuda and Friedrich(2011)指出,学习不同的文化有助于学生熟悉并了解全球不同种类英语。而只学习英美文化则限制了学生对英语重要性的认识。大学毕业后,为了就业,学生可能会借助英语交流接触不同国家的人。因此,老师在课堂上应该讲授多元文化英语课程。
其次,中国文化也应该引入英语课堂。学习英语的目的不仅是学习别人的文化,同时也是对外分享我们的文化和价值观。学生应该了解如何对中国文化、旅游以及其他领域进行英语阐释,从而更好的与外国人进行沟通交流,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例如,有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如“四个现代化”、“风水”等,学生首先应该知道如何用英语对其进行阐述,然后才可以向自其他国家的人解释其含义。
再次,小组讨论应广泛用于英语课堂。一个成功的沟通的界定是既能理解對方的想法,又能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Matsuda and Friedrich,2011)。根据我的个人经验,教师和几个具有较高英语水平的学生往往主导着课堂的进行,而其他学生仅充当着听众的角色,这可能会导致这部分学生在交际能力方面产生障碍。而小组讨论则可以给学生足够的机会来彼此分享他们的想法。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方法。
最后,教师应向学生教授沟通策略。Kirkpatrick(2007)指出,交际策略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成功的实现跨文化交际。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使用英语进行沟通交流时彼此在理解上可能会产生分歧从而影响沟通的有效进行。因此,学生需要学习和练习交际策略来克服沟通障碍。
5.2 学习资料的扩充
鉴于目前存在的英语种类比较多,学生不仅应熟悉来自内圈的英语,同时也要了解来自外圈和扩展圈的英语。因此,教学材料应该能满足使学生接触到不同种类英语的需要。在听力课上,学生需要接触到来自不同地区的英语发音,如印度、香港以及澳大利亚等。听力补充资料可以从不同的新闻网站上进行选择,而不是仅局限于BBC或是VOA。教师应该利用视听教室以及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资料。例如,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经过挑选的合适的电影片段对学生进行听力训练。在阅读课上,授课内容不应局限于教科书。鉴于英语是一门通用语,学生应该讲世界看作一个整体并对全球性问题保持一定的敏感度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一些没有国界的全球性的话题如全球经济、气候变暖等材料可以让学生进行阅读和讨论。(Matsuda and Friedrich,2011)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学习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料。
5.3 课堂活动
前面已经提到,不同国家的人用英语时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因此,可以邀请海外留学生到英语课堂上与中国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由于留学生来自世界各地,他们的英语发音会有所不同,英语文化也各不相同。邀请外国留学生进入中国学生的英语课堂他们进行交流将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英语以及外国文化的机会。此外,针对一些全球性话题进行课堂辩论、配音比赛以及戏剧表演也可以用于让学生接触不同种类的英语。
5.4 教学评估
Schneider(2011)指出,在许多国家英语教学主要集中在词汇学习上,通过死记硬背记住语法规则。事实上,很多针对英语的教学评估将注意力过多的放于英语语法和词汇的使用等封闭性问题上,而对于学生的口语能力和表达自己的想法的能力关注的太少。在我看来,非语言评估可以引入开放式的问题来检测学生使用英语的整体能力。对于语言评估,学生的观点和英语表达能力应该是检测要点,而不是语法或发音。
5.5 招聘教师
在大学,外籍教师的流动性比较强,许多外教都是在本国刚刚毕业的学生。虽然,在他们任教过程中,学生从他们身上可以学到一些知识,例如思维方式以及文化差异等,但是,频繁的教师变更以及教师所具备的较少的教学经验在长远上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技能。Schneider(2011)指出,当学生在语法或文化差异上存在疑问时,外籍教师由于对当地文化和语言缺乏认识可能会给出不恰当的建议。因此,学校聘请外籍教师时应考虑其是否有教授过中国学生的经验,而不是仅考虑他是否来自英国或美国。另外,本土的英语教师也应在招聘的范围内,因为他们不仅与学生共享相同的文化和语言,还可以更好的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困难(Kirkpatrick,2007)。
参考文献
[1]Adamson,B.,2002.Bararian as foreign language:English in Chinas schools. World Englishes,21(02),pp.231-243.
[2]Bloomfield,L.,1933.Language.London: George,Allen and Unwin.
[3]Crystal,D.,1988.The story of old English.In:1996.Leith,D.,Graddol, D.,and Swann,J.,ed. English history, diversity,and change.London:The Open University.
[4]Kachru,B.B.,1992.The other tongue:English across cultures.2nd, Chicago: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5]Kirkpatrick,A.,2007.World Englishe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6]Leith, D.,Graddol,D.,and Swann, J.,1996.English history,diversity, and change.London:The Open University.
[7]Matsuda,A.,and Friedrich,P.,2011.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A curriculum blueprint. World Englishes,30(03),pp.332-344.
[8]McArthur,T.2003.Oxford guide to world English.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9]Mufwene,S.,2001.The ecology of language evolution.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0]Schneider,E.W.,2011.English around the world.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1]Widdowson,H.G.,1994.The ownership of English.TESOL Quarterly,28(02), pp.377-389.
作者簡介
傅青青(1989-),女,山东省东营市人。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供职于山东建筑大学教师。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李青(1988-),女,山东省德州市人。硕士研究生学历。现现供职于山东建筑大学。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政策研究。
作者单位
山东建筑大学 山东省济南市 25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