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语课堂中的分享思维
2017-03-20黄祺霖
本文从传统和新课程下分享思维的对比入手,详细分析了分享思维的使用,并在结合实际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注意事项。
【关键词】新课程;分享思维;教学方法
随着《国家十年中长期教育规划改革纲要(2010-2020)》的不断实践,教育的改革已深入到学校的各个方面,尤其是英语的改革则更加深刻彻底。因此,作为从教在一线的教师,我们有必要思考,我们的教学方法是否有不足之处,我们是否也应该对我们的教育提出更多的思考?
1 传统课程下的分享思维
在进行新课改之前,教育充满着诸多问题,过度强调应试思维,大量的重复而又机械的练习,教师“满堂灌”,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要克服这些弊端,解决这些问题,教育改革迫在眉睫,于是国家开始了對课程的新一轮改革,简称新课改。
可能有人会说,那么在课改之前呢,我们有过分享思维的运用吗?所以,如果想要探讨分享思维的运用,我们有必要再回溯一下,传统课程下的分享思维又是如何。
在传统课程下,分享思维更多的是见于解决问题,讨论活动以及课下的资料搜集,比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如何解决一个问题,或者让学生课下自己搜集有关课文的资料,包括作者信息等。而落实到英语课堂,更多的则是小组活动,由于之前教材改革相对滞后,分享思维既缺少相关的理论支撑,也缺乏一定的开展基础。我们看到的状况是一边是国家提倡素质教育,一边是英语老师让学生狂背单词和语法。所谓的分享思维也不过是看看视频,听听音乐,学生再进行一些简单的自我表达,更深一步则是一些小的比赛。我们很少看见热烈的课堂讨论与思维火花的碰撞。
所以,传统课程下的分享思维,更多的局限在课堂,而且更多的是以老师为主体,而非学生。老师将一个问题抛给学生,并预留讨论的时间,而对于学生所给出的答案并不多加评论,甚至有的时候只是对正确答案予以积极的评价,这样的课堂基本上没有分享思维。
2 新课程下的分享思维
自2001年,中国教育部开始了对英语课程和英语教材的新一轮改革,这场改革已经历经十六个春秋,改革的成果显而易见,英语教学学龄的提前、英语教育的普及、大众对英语教育的重视以及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英语课程。而这次新课程改革中重点是改变以往过度死记硬背和方法过于单调机械的状况,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强调学以致用。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新课程所注重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每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随着互联网的越来越普及,以及国家“三通一平台”的建设,如今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和线上线下资源来进行英语教学,是新课程下所有教师要面对的,也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非一日之功,需要时间和精力去逐步实行,但我们也可以通过某些实践去探明一个方向,而分享思维便是一条很好的路径,它也和我们的合作学习不谋而合。
有别于课改之前的分享思维,新课程下的分享思维更多地强调网络媒体、社交平台、移动终端设备以及软件系统的应用,它的外延应该远远大于简单的课堂小组讨论与合作,当然也不仅仅是单纯的课堂上的思维分享。新课程下的分享思维应当这样定义:它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注重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意识,倡导信息资源的流动性、开放性、分享性,并且可以通过课堂上的讨论交流以及网络媒体上的拓展延伸来增强学习的互动性、及时性、延展性的一种思维。
分享思维更多地强调课堂的互动与生成,它没有绝对的预设,所有的答案都有可能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热烈讨论而呈现出多样性,因为每个学生的个性是不同的,学习水平与学习动机也是不同的。并且由于网络媒体和社交平台以及移动终端的使用,可以设想当我们将我们的问题放诸广延,我们会得到不止一种解决方案,估且不论这些方案的对与错,但至少我们有更多的可能。想起参加黄山书会上的一个例子,美国著名演讲家,也是众包领域的研究专家—利奥*扎佐夫,在TED的一次演讲令我印象颇深。在一次演讲中,他带了一头成年公牛到了现场,随即便在“脸书”上发了一条猜公牛重量的微博,顷刻之间,他的手机上收到了很多条答案,而这其中最接近的答案与事实仅相差不到80斤。这让我不禁想到,我们现代科技如此发达,我们的教学也可以采用这样的分享思维来进行教学,寻求更多的可能性。
3 如何在英语课堂中使用分享思维
3.1 重视学生讨论,活跃课堂气氛。
新课标明确提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而我们都知道思维只有通过传播才能分享,所以课堂上的讨论完全是必要且重要的。学生只有通过讨论与交流才能分享他人思维,才能做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仅如此,学生还可以通过实时且有效的交流,将别人的思维与自己的思维进行对比,取长补短,并形成自己独有的思维,还锻炼了自己的头脑。
可想而知,这样思维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下的课堂会是沉闷无趣的吗?当然不可能。这样的课堂会是这样的场景:学生就某一个问题或者活动在做着积极的准备与思考,教师在一旁细心观察,热心帮助。当准备结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轮流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在一旁耐心倾听,并对每个汇报结果给予中肯而又适当的评价,最后再对此次活动进行有效而系统的总结。这样的课堂不仅仅是活跃的,更是高效的,还是双赢的。学生通过思维的分享与合作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教师也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了解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水平,这样的课堂才应该是新课改下的课堂表现。
3.2 重视媒体工具,丰富教学资源。
说到媒体技术,我们有必要看看百度百科词条对于媒体的定义:媒体是指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与信息的接收者之间的中介物,即存载并传递信息的载体和物质工具。从定义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见,媒体所包括物质范畴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小到一方黑板,大到交互式一体机;无论是纸质的,还是电子的;无论是文字的,还是非文字的,只要实现了信息传递的功能就是媒体工具。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的教室不再只是单调的黑板,更多地场景是现代技术媒体的融合,以实现更多样化的教学,是无所谓之,还是充分利用,是摆在每一个教师面前必须要深思的问题。
在我看来,英语本就不属于我们母语,虽说两者都是语言,有些相似之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采取完全一样的模式去教授英语。在电子化教学的大背景下,再加上小学生的年龄和心智特征,我们更多的选择应该是直观教学,用大量的图片、声音、甚至是视频去进行教学,充分实践多媒体教学。我们大可以利用视频让学生去模仿,去讨论,去描述,去比赛,去交流,去分享他们的思维应用。
我们也可以播放音频,让学生尝试去学习,去领悟,去模仿,去歌唱,并进行一些小型的比赛,让学生在分享的情境中去取长补短,也增强了他们的合作和竞争意识;还可以进行一些小型对话进行改编,让学生们有自己的特色,体现学生的自主意识。总之,技术的更新换代和应用的深入实践,理应让分享思维的运用应当在课堂上得到充分体现。
3.3 重视课外教育,拓展教育层面。
在新课改之前,我们能看到有一些教师将课本放之办公室,或者上课后便步出办公室,不再去进行更深层次的教学实践,也不再进行更深一步的教学思考。
可是反观我们新课改的宗旨和概念,这样的师者态度显然是不合适的也是不可取的,尤其是对英语这样一个强调生成互动的学科来说,我们更不应该是这样的态度。语言是灵活的,而非死寂如沉水;语言的课堂也是广博而延伸的,它体现在课前、课中、课后这一整段连续的过程,当然更体现在校内和校外这两个不同的层面上。
或许,有教育同仁们会问,那为何不去讨论校内资源,而是去探讨校外资源呢?我想道理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从1999年提出素质教育以来,我们对于课内资源的关注度和利用率已经到了一个比较成熟和完备的阶段,反观对校外资源(包括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的利用与挖掘还有待进一步拓展与深化,我们看见的情况,尤其是乡村学校,很多教师更注重的是上课45分钟,而对于下课后、放学后可能关注甚少。
英语的资源是相当广博與丰富的,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家中进行模拟操作;让学生描述家中人物;让学生进行家庭调查;让学生进行自然资源的搜集与展示;让学生进行对校园的描述与画画;还可以让学生采取每天一句话的方式,说说他们在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有的上述活动我们都能看见分享思维理念的存在,也可以轻松的看见分享思维在这些活动中所起到的作用。想起一个例子,四年级英语有一课是沙拉制作,当时我便让学生带了3样水果,每样1个,并利用课间的时间让他们一边制作,一边介绍,并互相品尝借鉴,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一门厨艺,何乐而不为。
4 使用分享思维的注意事项
4.1 切忌喧宾夺主
我们强调分享思维,但并不表示我们将分享思维奉为圭臬,那只会是形而上学的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毕竟,每一个学生的个人情况和个人心性不尽相同,我们在使用分享思维的方式进行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差异和发展特点,要有适当合理的修改与调整。
同时我们要清楚的意识到分享思维,从本质上来看它只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教学手段,是为教学所服务的。我们评判分享思维该不该使用,有没有好处,归根结底还是看它能否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能否丰硕我们的教学成果。如果在使用了分享思维后,班级的学习状况的确有所改进,整体的学习水平有所提高,那么我们大可以使用这种教学思维。但如果在使用之后,发现未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出现相悖的结果,那我们就要考虑是否采用此教学方法,或者是否需要对其采取扬弃。
4.2 切忌只做摆设
教学方法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进一步巩固和丰硕教学成果,但绝不是蜻蜓点水式,也不是雷声大雨点小。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去进行教学方法的实践,但这种实践绝不是浅尝辄止。身为教师,我们都很清楚在备课中要对所使用的教学方法进行相当的说明与阐释,可是这种阐释又有多少能应用在教学过程之中呢?这个问题应当是我们所有人都要考虑的。
教学方法不应当仅仅是摆设,也不是用来显示自己教学水平高低的工具,它是为了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所采取的手段。一堂课45分钟,教学方法的使用和体现应当是贯穿整个课程的,而不是说我也不清楚到底用没用,反正我教了;或者说我也用了,只是其中的某一个活动或者是某一个环节用到了,也不是很多;又或者用了一段时间,又不想再用了。不能说上面的情况绝对不存在,肯定有,但这些态度都是我们在使用分享思维进行教学时不可取的。
4.3 切忌焦躁心态
任何一项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实践,都不是一朝之功,都必须要经过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过程,并且这道过程是不断循环往复,呈螺旋式上升的。教学要讲究循序渐进,学过心理学也知道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所以我们在使用和探讨分享思维时可以采取“小步进行、学思结合、注重实践”的理念方式。切忌采用“突进式”,不能有焦躁心态。
“治大国若烹小鲜”,教学方法和思维的创新也是这样的过程。太过急功近利,不仅会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和抵触,而且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相反的效果。应当先对班级情况进行一定的了解和研究,再考虑分享思维的实施步骤与过程,在每一次的实施结束后应当有一定的讨论与反思,这种讨论与反思既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集体的,但必须要深刻且有效,不应流于形式。
5 结语
分享思维是强调互动与生成的语言思维,同时又是强调合作与交流的教学方式。英语课堂的多样性以及学生的差异性是分享思维的现实基础,也是分享思维的考虑要素。我们使用分享思维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要结合实地实情,要做到不唯心、不唯书,要灵活运用,循序渐进。从而实现更好的课堂效果与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0-110.
[2]鲁子问,康淑敏.英语教学方法与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ISBN 978-7-303-13324-6.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梁祝.初中英语教学活动设计案例精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25-128.
作者简介
黄祺霖(1988-),男,汉族,安徽省合肥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安徽省庐江县泥河镇瓦洋小学教师(小学初级职称)。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
作者单位
安徽省庐江县泥河镇瓦洋小学 安徽省庐江县 23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