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趣于理科知识 悦享科学之美
2017-03-20魏润妍
魏润妍
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教育领域曾流传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说法,这在某种程度上映射出当时人们对理科的极大重视。如今,尽管该说法发生了改变,转换为“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之类的话语,而且人们对于理科的重视程度远不及从前,但在一些省市,高考理科生人数往往多于文科生人数。例如,依据2016年河北省高考形势的最新数据分析,文科生占比明显低于理科生且以往的连续三年都在下降。其中,在日益庞大的理科生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并不是很喜欢数理化,更有甚者一提起数理化就觉得头疼。事实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蘊含着无穷的趣味。当同学们把这些理科知识与思想认识、社会生活、实践操作、艺术品鉴联系在一起探寻其中的志趣、生趣、实趣与艺趣时,就能悦享到科学之美。
【关键词】理科知识;科学之美
1 在思想认识中培养学好理科的志趣
对于学生而言,浓厚的兴趣是促进他们有效学习的内在动力。单凭一时兴起的好感,难以最终获得良好的学业成绩。通常来说,兴趣分为有趣、乐趣、志趣三个不同的级别。其中,乐趣是在持久且深入的有趣基础上形成的中级水平,而志趣则是乐趣与学业理想相结合的高级水平。当学生对学习有了一定的兴趣,并把这种兴趣发展成为它的最高层次即志趣,形成了持久而强烈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好知识。因此,一方面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享受其中的乐趣,同时还要在思想认识维度注重“培养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情趣和志趣,而不是有趣”,另一方面,学生也应该充分意识到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的重要性和趣味性,逐步树立终身学习和持续研究科学的乐趣、志趣。那些对学习产生乐趣、志趣的学生非但不会觉得理科是很枯燥的学科,反而会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想方设法去认识、解决在学习过程中特别想知道的理科问题,同时认为刻苦钻研是一种内心需要和精神享受,乃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
2 在社会生活中探寻理科知识的生趣
理科知识既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在理科课堂活动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都要与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教师应有意识地探寻理科知识中的生趣,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例如,对于数学课中基本不等式的学习,教师可结合互联网、房地产等热点话题来探讨如何运用所学知识使商业成本最小的途径。在物理课上,教师可以为学生讲一些有趣的物理史实、物理故事,充分挖掘所讲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说到卫星问题时就可以谈一谈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历程和航天英雄的事迹,说到电学部分时就可以谈一谈家用电器的知识等。在化学课上,教师有意识地探讨医药、卫生、健康、环境、能源、材料等与现代社会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并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解决相对简单的化学问题。对于生物课中的植物激素知识,教师可以预先安排学生准备一些应季、反季的水果并切成若干小块,然后在课上由同学们仔细品尝,尤其辨别同一种水果在不同季节食用时有何区别,如此联系生活的有问有答、有探有寻一定能够活跃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3 在实践操作中体验理科知识的实趣
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时间、空间、资源等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应尽力开拓学生科学思维,通过积极开展动手实践活动,把他们创新意识、探索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之亲自体验理科知识的实趣,从而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抽象的原理、发现隐藏在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与规律。例如,在物理课演示卡文迪许扭称实验时,教师指导学生利用T型架、小球、小反光片、细金属丝等身边便利的材料自制了一个简化的教具模型,尽管做工不够精细,但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在化学课讲氯气性质时,教师将以往用氯气使有色布条褪色的演示改为用氯气使红玫瑰变色的实验,接着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去观其颜色、闻其气味,共同总结其化学性质与物理性状,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灵活掌握化学概念、原理、公式并获得实验技能。生物实验能够使学生感受自然世界的鲜活生命与神奇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
4 在艺术品鉴中挖掘理科知识的艺趣
人们通常认为,只有在语文、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中才能领略到艺术的美好。事实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知识蕴含着原理之美、实用之美、探索未知的奇异之美,同样具有审美教育的价值。因此,将艺术品鉴活动引入高中理科教学中,将课堂形式艺术化,可以实现寓美于教,增强艺趣效果,进而提高理科生的综合素养。例如,在数学课上,教师通过展现尺规作图的简单美、几何图形的对称美、三角公式的统一美来引导学生欣赏数学美的简单性、和谐性和统一性。在化学课上,教师讲解的微观有序结构凸显了明矾晶体、食盐晶体、金刚石之美,讲解的核外电子跃迁说明了烟花之美,讲解的植物色素知识解析了花卉的姹紫嫣红。在生物课上,学生从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的知识介绍中不仅掌握了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与相互关系,而且品味出其中的和谐之美、严整之美和律动之美。
当今人们在反思“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同时,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由“苦学”变为“乐学”的作用。于是,有人将这则读书联进行了修改,即“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在课堂教学中走“趣径”、乘“乐舟”,这不仅是高中理科教学的呼唤,也是理科生的呼唤。
参考文献
[1]郭鹏.高考文科生占比连续三年下降[N].燕赵晚报,2016-4-19(02).
[2]陈丽晓.科学志趣培养五步曲[J].新课程学习(上).2011(07):179.
作者单位
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学 河北省保定市 07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