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图书编辑如何做好大众引导
2017-03-20石更新
石更新
摘 要 在分析图书编辑工作现状的基础上,对新媒体之于编辑工作的影响以及未来图书编辑应该如何做好大众阅读的引导工作进行探讨。
关键词 新媒体环境;图书编辑;大众引导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03-0136-02
1 图书编辑现状
1)过度的市场化造成图书编辑选择上的被动性。新媒体时代最大的特点是信息容量大、更新速度快。网络强大的技术能力为信息的获取与传播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图书从选题策划阶段就可以在网络上获取充足甚至是过量的信息,这种过于便利的条件实际上为编辑工作带来的是甄选的难度升级。在内容的把关上,图书编辑的工作内容也和初衷有所偏差,甚至产生了严重的背离,暴露出图书编辑对于图书的实际控制能力有所削弱的倾向。过度的市场化已经把大众的需求完全凌驾于图书编辑的选择标准之上,图书编辑的主体意识成为图书市场化的被动产物。
2)新媒体技术对图书编辑流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标准。多种介质的出版形态早已取代了传统的单一纸质读物,新媒体技术中多媒体、智能化技术的运用使交互链接技术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图书编辑的大部分精力都用来掌握信息技术,从基础的入门到熟练掌握,学习数字技术已然占去了图书编辑实际工作中的大部分时间,造成图书编辑很难有时间和精力专注于书稿的甄选和与作者的有效沟通。实际工作中,图书编辑与数字编辑的准入门槛和工作内容是有着明显的区别的,两者不可能相互取代,但为了适应市场化方向,图书编辑又不得不面对跨行的工作,给实际工作带来意识上的迷茫和现实上的困境。
3)读者浅阅读倾向与图书编辑价值观追求的矛盾日益加大。目前,图书市场趋向通俗化甚至是庸俗化的形态。大量的言情小说、穿越小说、玄幻小说在市场上获取了巨大的利益。这些图书的盛行,标志着全面娱乐时代的到来。而图书编辑的工作更多的应该是帮助大众走向深层次的阅读和思考性的阅读,将一些具有深刻价值的图书分享给读者。这就使得读者群和编辑群在作品的选择与推广上产生了差距。最终,出版社为了获取市场收益而放弃某些追求,进行一些大众读物的出版与推广,使得图书编辑工作越加被动,抑制了图书编辑主体意识的发挥。
2 新媒体的影响
1)分流受众。新媒体使传统的图书受众逐步从传统的媒体介质转移过来,无论是从阅读方式、阅读习惯还是阅读内容上,都带来了深刻的改变。工信部2015年年底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的互联网用户已经突破6亿,智能手机使用者超过10亿。在这个群体中,70%以上是中青年人,新媒体是他们更为熟悉也更符合他们阅读习惯的阅读介质,新媒体已经成为行走的百科全书。对于一个当代读者来说,随身携带一套智能设备,远比携带传统图书更加方便。而在微信全面普及后,受众只要多订阅几个公众号,就可以轻松完成阅读,那个细品慢读、墨香淡淡的时代早已经过去了。这些都对传统的图书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2)行业资金减少。在这样一个“唯利是从”的时代,传统媒介和新媒体争夺的恰恰是资本市场的关注。新媒体的受众多了,就能吸引到更多的关注,从而将资本市场的投入更快更充分地转化为市场价值,使链条中的每一个组织都能获得收益。而对传统的图书编辑出版工作者来说,知识结构更新速度慢,与时代发展的速度严重背离,受众日渐萎缩,难以引起资本市场的关注,无法转化成利益共享。这就使传统出版行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中,越难以转化利益,越不能得到资金。所以,有人高呼纸媒已死,这并非危言耸听。现在也有一些大型的出版企业想要进行转型变革,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版行业要想发展升级,基础的编辑工作不可忽视。
3 图书编辑的大众引导
图书编辑作为文化行业的基层工作者,在改良社会风气、塑造社会道德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他们通过向读者推荐优秀的图书、引导社会形成积极的阅读趋势来培育公民的核心基础素养,对于网络上充斥的通俗、低俗、庸俗乃至病态的文化倾向形成一种无声却有形的抵制。
我国当前的阅读形态呈现出了网络化、浅显化、低俗化的特点。图书编辑的引导功能逐渐屈服于市场利益,主体意识在或主动、或被动地丧失,图书市场中的优秀图书踪影难觅,阅读风气浮躁消极,国民阅读素养每况愈下。为此,图书编辑的大众引导工作重任在肩。
1)精细化图书分类。在数字技术日益深刻地影响着现实生活的当下,对图书编辑来说,或许使用数字图书编辑这一称呼更加准确。时代已经对图书编辑提出了掌握数字技术的理论与技术的要求。数字技术实际上是一个双向的概念,既针对图书编辑也针对读者。而图书编辑为了应对时代和行业的要求,绝不能落后于读者,必须要有走在时代前列的主体意识,积极学习技术的同时,图书编辑还要了解数字时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特点,将新媒体更多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图书编辑不仅要适应时代,还要引领时代,引领读者使用数字技术的趋向,帮助读者更深层次地体验新媒体介质带来的阅读变革。国内的图书编辑要积极借鉴国外图书编辑的经验,利用互联网资源搜集读者的阅读倾向、阅读需求,指导图书的选题策划工作。同时,在网络上和读者进行互动交流,既能满足市场当下的需求,还能准确地预测出市场未来的变化,使自己在行业内成为一个弄潮儿。
数字时代,电子阅读、网络阅读使人们有了更加多样化的选择,但无论市场的主流导向如何,总有一部分小众人群、精英阶层在泥沙俱下的时代中对阅读有着传统性的坚持。图书编辑不能放弃这部分人群,恰恰对他们需求的满足与服务更加集中地体现了图书编辑的社会功能性。还有一些可能不会引起强烈的市场反应、获得巨大市场收益的图书,这类图书也是有着特定的受众人群的,圖书编辑可以针对这部分图书的受众首先推出新书试读,观察市场反应,搜集阅读体验,确定首印量,从而最大程度地满足特定的读者群,使图书走上精细化出版的道路,在市场资本日益萎缩的情况下避免盲目投资,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2)自我意识与大众意识的融合。新媒体环境下的图书编辑依然是图书内容的把关人,这一角色意识要明确树立在图书编辑的主体意识中。新媒体环境只是丰富了出版业的形态,而并不能改变出版业的内容,编辑仍然是文化产业内涵与思想的引领者和传达者,体现着出版业的核心价值。因此,编辑的自我意识要从图书的选题与策划阶段就充分体现出来,坚守主流价值观念,选取主题健康积极、内容丰富精彩的出版物,用高雅、高尚的文化带领年轻人抵御低端、低俗的文化,为社会风气的好转强基固本。当然,图书编辑也应该尽力满足当今社会多元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把阅读打造成具有深度价值且循环流动的生态体系。另外,新媒体环境下的全媒体特性也促使编辑需要充分考虑如何对纸质媒介进行整合与创新,实现内容的立体多维再现。例如,打造手机客户端、制作电子书、提供图书的查询和下载服务、帮助作者与电子终端对接等。这种主体意识的把握可以帮助图书编辑从行业初端至终端都做好与时俱进的工作。
3)策划地面活动。策划能力是一个编辑的基础能力,无论在传统媒体时代还是新媒体时代,图书编辑从设定选题阶段,策划活动就已经开始了。早先,没有过多的媒介手段,图书编辑只需要根据审定的选题进行井然有序的编辑工作,即可在图书投放市场后获得稳定的收益。而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大部分图书的选题还未敲定就已经被打入“冷宫”,永不见天日了。因此,要做好大众引导工作,必须转变传统的策划手段。
首先,编辑要努力争取将自己策划的选题列入出版社的出版计划之中,为此,编辑要做大量的前期工作。编辑在策划选题时就要开始思考出版社需要什么样的选题、这样的选题哪些读者需要、印刷成本该怎样掌控、市场销售量如何、适用哪种营销模式等。
其次,和作者沟通,举办读者签名会、读书沙龙会等;有的时候还要变换不同的主题,比如书香进高校、好书万里行等活动。
最后,和大型的图书网站合作,推出类似于100本值得读的好书、50本改变世界的好书等活动,在网站进行大量的宣传后,组织地面书店进行相应的对接。让策划能力和经营意识有效地融合、适应市场需求才能生存,生存下来,才有可能发展壮大。
4 结束语
图书编辑是当今文化市场的基础人群与核心人群,在时代的发展变革中,其职业属性受到强烈的冲击,其工作职能也必须相应地做出最大的变革。新媒体环境下,一个优秀的图书编辑必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意识到纸媒对于大众阅读的重要性、对于整个国民素质提升的重要性,把准时代与市场结合的脉搏,为读者提供全面、多元的阅读服务,为社会价值观的主流导向做出正确的指引。
参考文献
[1]李新祥.数字时代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及对策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3.
[2]田小瑞.阅读危机与编辑的文化传播使命[D].开封:河南大学,2010.
[3]王晶.新形势下我国精品图书的内容策划与营销创新[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4]王冰.產业链演化下图书出版企业投资转型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