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与行业标准相衔接的模具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研究
2017-03-20刘瑞娟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与行业标准相衔接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建立,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实现就业对口“零距离”的对接。
【关键词】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行业标准;课程体系
1 模具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环境日益优化,目前总体上已初步确定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行业、企业参与高职院校课程活动的深度和广度,逐步建立课程配套基础能力建设机制,形成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改革目标。当前模具专业课程依然存在以下问题:一,课程体系定位不清晰,模具制造行业的参与程度不够。课程开发没有普及基于工作岗位,没有做到从分析工作岗位的知识、技能要求、岗位变化等角度入手,课程内容缺少工作情境,课程设置不能灵活适应职业结构与岗位的调整需求,课程结构体系仍然具有明显的学科化痕迹,教学活动安排总体上仍是“重理論、轻实践”。二,课程考核内容与社会及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不一致。目前高职模具专业课程评价总体仍以终结性评价为主,个别课程尝试过程性评价,虽有了一定的改进,但对于工作责任感、工作态度等能力层面的岗位素质评价的内容体现缺失,这种“一元化”的课程评价方式直接或间接导致课程评价对课程反馈不足,从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2 模具企业行业需求现状
模具CAD技术逐步普及,企业对模具设计人才产生了从数量需求向质量需求的深刻转变,模具专业的毕业生从大多数从事模具设计到只有少数人才能从事模具设计工作,而更多的毕业生必须走向模具制造等操作岗位。操作各类数控加工设备进行模具零件的制造成了模具专业毕业生重要的从业岗位。因此,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从过去的以模具设计维护转变为只有少数人在模具设计岗位上,而更多的是在模具装配岗位、模具加工岗位、模具管理岗位和模具维修岗位等。
3 职业分析和教学分析
3.1 职业分析
经过市场调研,本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模具设计与制造行业的模具加工、装配、维修试模工作,也能参加与一般模具制造行业的设计和试验工作,按专门化培养方向分别可以担任一下岗位群的工作:
(1)模具制造的数控工人员;
(2)模具制造的普通机床机加工人员;
(3)新产品开发中模具、工装夹具的开发设计人员;
(4)车间技术人员,车间工艺员;
(5)模具钳工
(6)模具维修工;
(7)冲压和塑压设备操作能力
3.2 教学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本专业毕业生应掌握模具制造工艺与设计技术专业基础理论,具有较强的模具制造和维修能力,具有数控设备的变成、操作与维护技能,具有专业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工作创新精神,适应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级能应用型人才。根据调研的情况从教学角度出发,拟定符合本专业发展需要的、适应这些岗位的教学课程。
4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施
为充分利用校企双方的优势,发挥学校教育系统性的优势,为社会及企业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经与鹤壁天淇汽车模具有限公司多次协商,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与2014年4月份达成合作协议,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与天津汽车模具股份有限公司委托授权子公司鹤壁天淇汽车模具有限公司,双方合作共建 “TQM汽车模具班”。
4.1 “工学交替、学做合一、知技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以行业企业对模具类专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为宗旨,创建能够突出工学结合和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如图1所示。以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围绕用人单位对模具生产职业岗位能力为中心,完成模具专业人才培养各理论教学环节、操作技能环节和职业素质环节教学的岗位能力核心课程的构建,突出职业岗位技能的培养,把课程内容“模块化”,由企业技术人员和教师共同参与完成知技一体化教材的编写。在具体操作中,按照校内“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学做合一、知技一体”、校外“校企合作培养、顶岗实习培训、教师巡回辅导”的方式,围绕车间、生产项目,采用“模块化教学内容”,采用“项目导向教学法”实施教学和人才培养;最后通过共建企业顶岗实习,实现知识与技能一体、学习与工作对接。
4.2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
在构建课程体系与确定教学内容的过程中,由校企双方多次研讨,根据企业工作过程分析,对职业岗位工作能力进行分解,进而确定核心课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构建过程如图2所示。
4.3 “四层两段一贯穿”的课程结构
在学习先进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们自身办学的经验和条件,采用分段教学、模块训练型课程模式,逐渐由基础向专业发展,它分为基础教学、专业教学、专长教学、毕业设计与专业实习四个层面;基础学习和主体学习两个阶段。在整个三年教学时间内,专业技能实践培训模块贯穿始终,“四层两段一贯穿”的课程结构如图3所示。
基础学习阶段为第一、二两个学期,学生除进行公共课学习之外,主要学习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机械基础、机械制图、计算机应用等),该阶段学生并不获得职业方面的专业能力。同时伴有相应的基础实验教学和为数3个、为期6周的专业基本技能实训模块教学。
作为基础学习阶段的结果,将按照学院有关考试规定组织严格的院级统考,统考门数一般为3-4门,检查学生在此阶段的学习情况。
主体学习阶段分4个学期,完成专业学习、专长学习、毕业设计与专业实习。其中,在主体学习阶段中规定有两个实习期,第一个实习期在第三学期的相关专业课和实训课中安排学生到企业和校内车间实习,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对职业有进一步的了解,获得一定的职业经验,并使其学到的专业基础理论得到应用和拓展。
第二个实习期为最后一学期,学生在完成毕业考试后,主要进行毕业设计和企业实习工作,企业实习的培训计划由校企共同组建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中的企业委员会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共同商议确定,结合学生特点和企业实际情况共同确定具体实习内容、实习目标和考核方式,然后由该专业的企业代表具体负责学生的企业实习安排,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每周一个半天深入企业,同企业中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学生的实习。毕业设计一般采用实习企业或校内实践中的真实课题,为实习企业和学院解决技术上的实际问题。
专业学习中,学生获得大量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其打下较为宽泛的职业基础。而专长学习是专业能力培养的深化,学生将学习到该专业中最新、最具特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学习和专长学习中,学生将利用学院内的实验、实践场所和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为数8个、为期14周的专门化技能实训模块的培训,这些模块包含了模具设计与制造领域内的最新应用技术,大量采用“实例”和“真实环境”方式培训。在实训中,学生动手、动脑相结合,专业能力培养和素质培养相结合,独立思考、独立探索能力培养同集体协作、共同交流能力培养相结合。
4.4 “专业+车间”的实践教学模式
模具专业围绕鹤壁市企业拥有的现代化制造设备和本市各大中模具企业及校企合作单位的优势,本着“融‘教、学、做为一体”的原则,积极开拓“专业+车间”的实践教学模式,坚持营造课程创新与理论联系实践的工程环境,现场授课,“学、做”结合,“知、技”一体,动手操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专业+车间”的实践教学模式,如图4所示。
通过实地考察企业的模具加工车间,分析模具岗位的现场环境,建设与企业设备技术含量同步、管理水平同步的校内模具实训车间,使校内实训车间实现功能系列化、管理企业化、设备先进化、环境真实化、人员职业化。校内实训车间和校外企业车间一起构建开放式模具实训车间,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并为师生开展教学、科研、培训、产品加工、开发、技术创新提供平台,形成了“教室与车间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三位一体的真实工程环境,以实训车间为载体,开展专业建设,如通过作业流程(项目)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以技术同步为目标,更新实训设备,通过校企互访,建设双师团队,通过校企互动,开展教科研活动。
4.5 为企业进行产品加工合作
2014上半年,我院和鹤壁全力汽车模具有限公司合作,利用学校实训设备、场地和实习学生,进行产品加工。企业可以减少生产成本,获得更大利润,学校借助企业生产资金投入和技术指导,减少教育成本,学生可以提前接触生产过程,更早、更好地由学生向职工的角色转变,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4.6 利用“双赢”的校企合作关系,提高教师水平。
在“双赢”模式下的校企合作中,广大教师在模具设计和模具制造等方面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同时,教师定期深入企业,指导学生的企业实习;完成以企业生产实际为题源的毕业设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也了解到现代化企业的最新技术。更为重要的,广大教师通过这一窗口,及时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和潜力,为教师水平的提高創造了条件,也使学院的人才培养始终紧跟企业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周小丽,洪梅.电脑艺术设计专业与行业标准相衔接的课程体系探究与实践[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16(05):70-72.
[2]白景永.构建与行业标准相衔接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J].山东外语教学,2011(03).
[3]徐国庆.理论与实践整合的职教课程模式探析[J].职教通讯,2003(09).
[4]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06).
[5]余祖光.职业教育改革与探索论文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唐振华.基于职业标准的高职课程改革策略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
作者简介
刘瑞娟(1983-)女 ,河南省安阳市人。高校讲师,曾毕业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现为鹤壁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教师,从事机电类专业课教学工作。
作者单位
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河南省鹤壁市 458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