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音响唤起广播报道的“有声画面”

2017-03-20黄樱

新媒体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音响

黄樱

摘 要 不同于纸媒的图片文字、电视的视频图像所带来的即视感,广播报道中,不论是抽象音响语言,还是具象音响语言,都只能依托声音为介质。看似单一的传播手段,却恰恰是广播的优势,文章旨在通过对《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的浅析,试论广播报道中,如何发挥音响的作用,打造属于声音的“有声画面”。

关键词 广播报道;音响;有声画面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03-0112-02

广播报道中,一篇好的录音稿件,除了需要好的线索,扎实的采访,音响的运用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音响素材恰到好处的选用,所传递的丰富信息,甚至胜于文字的堆砌。广播音响有多种形式,总体来说,可以分为现场音响和资料音响。现场音响,顾名思义,就是现场采集到的声音,传递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事情,这种声音的采制会最大限度的还原现场感和真实感。而资料音响则是指已经录制完成,拿来即可使用的录音素材,通过这种音响的运用,可以直接通过声音将受众带入当时的情境中。

2015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的系列报道《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获得中国新闻奖广播系列一等奖,就是充分地发挥出广播“声音”的特色,通过音响的合理运用,彰显出了广播独有的“有声画面”。

1 广播音响在报道中的作用

1.1 音响能增强广播报道的真实性

作为新闻传播者,真实性是不可动摇的原则,而在广播报道中,体现新闻事实性的音响素材运用尤为重要。很多时候,采访中的人物音响是较为常用的音响,通过现场的对话或者说是采访对象的自述,来增强新闻真实性。但是在《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中,除了人物的采访素材,还有丰富的现场音响在报道中穿插使用,不仅没有弱化报道的真实性,反而让真实感来的更加强烈。

报道中选择了“方言”“工匠”“地方戏曲”“古村落”等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为题材,而为了体现这些传统文化的魅力,报道中大量使用了背景音响、细节音响、典型音响等丰富的音响资料。比如说,《工匠季》系列报道中《老去的铁匠》这篇报道,主要采访了河北沧县捷地乡当地唯一的一位手工打铁匠戴景波,由于主人公的方言较重,稿件中通过普通话的同期压混,将原有的音响素材作为背景加以呈现,这样的处理方法在保留人物原声的同时,使得人物形象更加具象,真实感更强。另外,在节庆风俗系列《六月蒸面羊》这篇报道中,公鸡打鸣声、羊叫声、和面的声音等,这些一两秒的背景音响,不仅通过声音烘托出现场的气氛,再现现场采访的真实感,而且让受众从听觉的感受能够过渡到一种画面的想象。这样的一部声音记录片,不仅丰富了报道内容本身,而且弥补了声音不能带来视觉感受的缺憾,通过这些音响挖掘出广播的“声音”特性,对报道本身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让受众有如身临其境一般,最大程度地提升了广播报道的魅力。

1.2 音响的应用增强了报道的说服力

文化印记是承载着文化历史的,央广这次推出这个系列报道,也是为了去记录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那么,所选择的这些内容是否具有代表性,所采访的人物是否具有代表性,能不能引起受众的共鸣,这都需要有深度、有温度的音响来支撑。在《方言季》中,选择的沪、粤、陕、川、皖这五个区域本身就很有代表性,都是非常适合声音表现的方言,而且每一篇稿件都通过一种固定模式,把音响发挥到了极致。从开场方言味十足的童声民谣,接着在旁白下配上有着地方印记的声音片段,再通过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采访,每一段音响看似随意,却都是经过细心选择,让人在脑海构思图景的同时,恍如有着“就是这样”的感觉。这种说服力不是采访几位专家,以权威人士的口吻来提供观点和看法加以实现,而是借以普通人的讲述,引经据典的铺垫,等等这些音响的应用,吸引听众的注意力,潜移默化中给受众心理注入一种说服力,并形成自我的一种判断。

2 如何在广播中让音响发挥最好的效果

2.1 采录高质量的音响

对于广播记者来说,音响采集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一篇稿件的成败,所以,在采访时,首先要把自己的重要工具“采访机”做到熟练操作,保持它良好的采访性能。同时,在采访过程中,对于室内和室外不同的采音环境,要加以区分,确保收音效果的完整和清晰。在采集同期声时,尽可能地保留原始声音状态,面对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一些表达不清、声音嘈杂的音响要进行取舍。在广播报道中,音响的使用不再多而在精,一段段十几秒的声音素材,要力求达到最完美的呈现。

当然,为了保证高质量的音响,采制前的提前策划也十分重要。要清楚知道自己稿件中需要哪些音响?这些音响要起到什么作用?只有做到心中有数,在采制的过程中,才会有针对性地录制出好的音响素材。

2.2 主题音响要明确

音响报道中的主题音响就如同一根主轴,它对于整篇报道主题的烘托,中心思想的体现,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中,这种主题音响的使用可见一斑。在声音记忆系列报道中,《草原上的心灵之约》讲述的是蒙古族古老的民族歌唱形式“呼麦”传承中的困境,整篇报道的主题音响围绕着三位呼麦演唱者,通过跟随式的采访,将他们对“呼麦”在传承过程中的迷茫和希望,通过各自的采访录音串联起来,同时将“呼麦”以背景音响作为另一条线进行穿插,这种精心选择的典型音响,在稿件中不仅不显得繁杂突兀,反而更加深化了主题音响的作用。

但是对于主题音响的应用,也要避免出现主次不分的尴尬,要把握住通篇稿件中的音响“主角”和“配角”的地位。主题音响要能撑起整篇报道,要有分量,在与其他音响之间的衔接,要有层次、自然,要有逻辑联系。

2.3 音响的选择要贴切

广播稿件中,音响就如同一篇稿件的灵魂,赋予稿件生命力和活力。但是在写作过程中,面对众多的音响素材,如何去选择,也是考验作者对于稿件的拿捏程度。在《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中,不论哪个系列,都将广播音响使用中的精、巧、神发挥地淋漓尽致,也充分地展现了原来广播报道不是只可以用采访对象的声音,选择好不同的音响,同样可以为稿件添彩。在戏曲季中,有一篇说的是广西地区的戏曲剧种之一彩调,开场就选择了《刘三姐》电影中的原声片段,一下子就拉近了受众对影片的回忆,对这段唱腔的回忆,画面感极强的映射入每一位收听者的脑海中。而接下来“刘三姐”扮演者黄婉秋讲述她和彩调的这种联系,再到真正“彩调”的原音在线,这样的一个对比让人印象深刻。同时,街采中大家对于“彩调”的陌生,到彩调团团长追忆“彩调”曾经的辉煌,这种反差又引人深思。而且,在每一次情绪或者场景的变化中,还选择了不同的音乐进行转换,就如同镜头的切換一般。

音响内容的出彩,也取决于报道者的选择。鲜明而有个性的音响,因为独特性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这些音响也是其他元素所不能取代的。所以,在一篇报道中,要用心去观察和选择一些特定的音响,要把音响的表现力给体现出来,而不是仅仅作为文字的补充或点缀。同一种类型的音响要避免重复出现,不要过多地使用同一种音响,同一种音响在不同环境、不同的时间会有不同的呈现,所以在选择中,要善于表现这些变化,让音响在稿件中能够体现出恰到好处的妙用。

3 总结

随着传播手段的不断多元、传播途径的不断延展,广播报道如何抓住“声音”,在保留广播这份特性的同时,精益求精地去用这种看似简单的传统手法去打动受众,让他们的听觉为之一振,唤起心灵的认同和共鸣,这也是我在听到《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这组报道后,之所以会对广播音响有所思考的原因。就如他们自身的一段总结所说,“玩味”声音艺术,打造“广播纪录片”。广播的声音不是几段采访对象的声音素材,音乐、音效……只要是声音它都可以作为广播音响的素材来使用,而精挑细选的合理布局,甚至可以让这些声音的叠加,发挥出比画面更能直达心灵的效果。

猜你喜欢

音响
田野里的音响
会跳舞的蜡烛
论述增强广播音响报道的可听性
天线音响
改装如茶
透明音响
诚实音响
迷你音响
手机音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