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微博传播中“沉默的螺旋”分析
2017-03-20熊梦媛
熊梦媛
摘 要 当今的时代已然是新媒体时代,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下,新媒体改变了以往传统媒体所创建的媒体状况并迅速发展。而微博作为新媒体时代的代表媒介,其能够快速的传播信息,并具有较强的互动性,传播效果更具震撼力,这就对包括“沉默的螺旋”理论在内的传统传播理论造成了极大的挑战。文章通过对新媒体时代微博传播中“沉默的螺旋”理论进行分析,以期探讨“沉默的螺旋”在新媒体时代新的表达形式。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沉默的螺旋”;表达形式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03-0021-02
不可否认,当今的时代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截至2016年12月,依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的网民规模为7.31亿,比上年度新增4 299万。互联网的普及率为53.2%,可见网络传播已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但是,在新媒體时代下,新媒体改变了以往传统媒体所创建的媒体状况,一枝独秀,迅速发展。新媒体的开放,传统的“沉默的螺旋”理论能否与之相适应,理论界的很多学者产生了些许怀疑,有的学者甚至持反对的观点,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1 “沉默的螺旋”理论概述
1974年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No-elle-Neumann)通过在《传播学刊》发表的《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一文,提出了“沉默的螺旋”理论(The Spiral Of Silence),其是以研究分析舆论的形成为目的。这个理论的建立基础是在“个人害怕团体孤立”的社会心理之上的,是以人们从众的心理,防止由于孤立而接受大众的惩罚。而进入到新媒体时代,微博、微信等所具有隐匿性、虚拟性特点,可以让民众能够随心所欲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让民众穿上了“隐身衣”,哪怕自身的观点没有得到大众的认可受到攻击,也能够通过注销账号的方式来不让自己受到伤害。这显然和“沉默的螺旋”理论不相适,民众的恐惧和孤立的心理,到底有没有发生改变,是我们在新媒体环境下急于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沉默的螺旋”理论具体包括三个主要观点:一是该理论强调在社会生活中,个体通常有恐惧心理即担心被别人孤立,这些个体不敢不和大众持相同的观点,自己的观点不敢公开表达,选择了附和或是沉默;二是表达个人观点时,是一个心理过程,以其所存的社会主流观点为依据,当其观点和社会主流观点相同时,就会把自己的观点大胆表达出来,反之则反,不相同时,就不会把自己的观点进行表达,而是选择默然;三是大众观点的形成相当于一个螺旋式的过程,一方的观点如果呈现压倒性的发展趋势,就会使原本和这个观点是不一样意见的民众被迫不敢把其自身的观点进行公开的表达,或者直接支持这个和自身意见不一样的观点,这个过程好像是一个上升的螺旋,造成社会的主流就只存在这一种观点。
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快速发展,对于“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应用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面对网络传播,“沉默的螺旋”还是具备以往所诠释的效果和作用,只不过其作用的形式相应的有了一些变化;第二种观点则认为“沉默的螺旋”理论在新媒体时代的网络传播中是相适用的,并且作用的形式也没有变化;第三种观点则是认为该理论在新媒体时代的网络传播中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果和作用,已不适用于网络传播。本文则比较认可第一种观点。
2 在微博中重生的“沉默的螺旋”的形成机制
微博作为新媒体时代最具代表的一种表现形式,以新浪微博为例,根据新浪微博官方分布的相关数据显示,新浪微博注册用户早在2012年就超过了5亿,而截至2016年3月,新浪微博的活跃用户达到了2.61亿,同期上涨了32%,日活跃用户更是超过了1亿,就用户人群而言,具有学历等的达到了76%,而年龄在17岁至39岁之间的用户则达到了80%,同时发达地区的用户比较多,另外传统媒体也基本上都注册了新浪微博,可见使用新浪微博的用户数量大,而且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构造了一张庞大的信息网。
虽然微博交流是网络虚拟的,但是大部分微博用户依旧不会脱离自己生活的群体,还会对自己生活周围的朋友、亲人有所关注。另外,微博会使一些拥有共同兴趣爱好的用户聚集起来成为一个虚拟的群体,而他们会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和社区关系,拥有群体的归属感,从众心理依旧存在,并在一些时候还非常显著。微博用户借助新浪微博这个平台,通过动态关注、及时沟通,微粉最终会成为“铁粉”,并会很有可能成为线下的朋友。加之移动终端的结合,微博用户更能够随时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所看到听到的事件。然而,这看上去平等的自由,事实上话语权却逐渐集中在少数人当中。尽管每个微博用户都拥有发言的权利,可并不代表所有用户发表的观点都能够让人看到,都能够引起共鸣。微博用户的粉丝数量非常明确的代表了其在微博发言的话语权,有的用户只有几个粉丝,甚至没有,而有的用户的粉丝却有千万之多。由于微博粉丝数量的不同从而造成普通微博用户不会有太高的关注度,他们所发表的意见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反馈,不会被重视,更不会产生太强的社会效果。而反之,那些拥有较多粉线的微博用户,诸如名人微博、 大V用户,其所发表的观点,由于他们拥有较高的关注度,对民众特别对他们的粉丝就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常常会引起强大的社会效果,并得到他们粉丝以及其他民众的积极响应,和传统媒体相比更容易形成主流的观点,更有甚者会对社会整个舆论的走向产生影响。因此,微博传播所产生的社会效应是不容忽视的。以2016年12月份所热映的电影《摆渡人》为例,该电影演员的阵容可谓是群星云集,聚集了诸如陈奕迅、梁朝伟、金城武、李宇春、贾玲等众多明星大咖,而且由王家卫监制,票房收入则超过了3亿,但是该部影片一直备受争议,其口碑方面惨不忍睹,在豆瓣的评分不到4分,甚至许多影评人在微博上发表了该片是“年度最差”影片的观点。而王家卫在12月25日在其微博上首次对《摆渡人》发表了“摆渡人,渡人渡己——我喜欢。”的评论,引来一众影视明星的微博连动,不止是影片当中梁朝伟、杨颖等众多明星转发“我喜欢”,予以力挺,像范冰冰、陈坤、舒淇甚至是周星驰等众多明星也都公开支持,而这些明星大腕有共庞大的粉线群体,很快形成了一个优势意见,尽管还是有不一样的看法,但是也吸引了更多民众去观看,从而形成了影片口碑和票房不对称的怪异现象。
由此可见,在新媒体时代微博传播,能够很快引起网民对某一事件的关注度,并容易形成跟风的心理,引起微博热议的狂潮。具有话语权的微博会形成一个主流意见,但是也会有人表达不同的看法,可是这些看法也会慢慢的随着主流意见的强势而沉默。这也是《摆渡人》在口碑已然很差,却由于拥有话语权的微博出现之后,持反对意见的担心被孤立而沉默,盡管还是有不一样的声音,但是却更加激发了民众观看影片的兴趣,从而变相的宣传了影片,并最终收获了不错的票房成绩。
3 新媒体时代下 “沉默的螺旋”理论新的表达形式
3.1 网络隐匿性的假象
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尽管网民的昵称和信息并不真实,可是每个用户的ID却是真实和固定的。所以,民众害怕、担心孤立的心理以及其所承受的压力,则从现实移转到了互联网这个虚拟空间中的群体压力。尽管我们可以不断的变换ID,可是这种孤立恐惧心理是不能改变的。由于网络的隐匿性,有的民众担心别人在自己的微博下面发表不恰当的言论,而不敢发表自己真正的看法;还有的则担心被网民进行人肉搜索,最终对自身的现实生活造成影响也选择了沉默。而且,新媒体时代下,人肉搜索以及网民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这都表明“沉默的螺旋”的效果和作用在新媒体时代仍然非常巨大。
3.2 网络和现实的联动效应
隐匿性是网络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可是网络中的用户实质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的人,网络不可能与现实相脱离的,彼此是紧密联系的,是联动的,这就造成民众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发表观点时需要仔细的考量,特别是其观点和大众的观点不相符时,更会慎之又慎。因此其要承受的不单是网络中的压力,还要承受现实中的压力。传统的“沉默的螺旋”理论只有来自现实的压力,而在新媒体时代,则变换成了现实和网络这两方面的压力,显然压力是增加了,而非减少了。
4 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本文认为,在新媒体时代下“沉默的螺旋”理论仍然存在的,而且正呈现出加强的趋势,并在新媒体时代下其表达形式也有了一定的改变,该理论对于解释并引导新媒体时代微博传播形成的舆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顾金喜.“沉默的螺旋”效应与网络群体性事件应对[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4(1):106-111.
[2]沈阳.微博依然是公共传播之王[J].时代人物,2014(3):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