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活动中学习 在实践中积淀
2017-03-20叶繁华
叶繁华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5-0005-02
尊崇天性、尊重儿童、解放儿童,这是小学教育的灵魂。儿童天性好动,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设计出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是有效张扬儿童天性、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可见,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离不开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大体可分为参观游览活动、语文主题活动及社区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不但可以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载体,而且能为发展学生的不同爱好、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提供广阔天地。
一、通过参观游览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体验和写作能力
包罗万象的大自然永远是孩子最喜欢的的语文大课堂。春夏秋冬风光迥异,早晨夜晚景色不同。即便是在自己熟悉的家乡,时时处处都有变化多端的景象值得去观察,有充满乐趣的活动值得去体验。春天踏青、野炊、放风筝,夏天小河戏水摸鱼虾,秋日登高望远采野菊……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广阔的大自然让孩子的身心放松,天性得到充分解放,能量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
设计活动有多种方法,可以根据单元目标来穿插户外活动,如每册教材都有介绍家乡景物的课文,或有记叙活动的课文,甚至教师完全可以利用本地人文资源,组织一次次目标明确的参观游览活动。只要教师有心,不愁教材不新。
参观游览应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为基点,在引导观察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学生个性化的体验,最后指导他们将所见所感记录下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例如在组织春游活动之前,教师必须明确本次活动的任务:留心沿途的景色及风情,对感兴趣的事物要仔细观察;春游过程中要注意自己身体和心情两方面的感受,“累”是怎样的感受,累的时候想到什么,怎样前行;其他同学有哪些表现;登上山顶时心情怎样,由近到远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活动过程重在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只有明确了目标,活动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今春,学生春游,在评改这次习作时,许多精彩的文字让我欣喜:“远处的山连绵不绝,若隐若现,真不知道那里面究竟隐藏着多少秘密”“我的腿像灌了铅似的,足有千斤重。”……试想,如果将学生关在教室里,任凭他有多么丰富的想象力,也描绘不出这般生动的画面,捏造不出这么真实的体验。看来,不要吝惜时间和精力,给学生一片天地,他们会還你很多惊喜。开发好大自然这本鲜活灵动的教材,对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大有裨益。
二、凭借语文主题活动发掘学生听、说能力和创新潜能
小学语文主题活动也有多种形式,锻炼学生听、说能力的形式有故事会、辩论会、演讲赛、朗诵等;培养学生创编、阅读能力的形式有办黑板报、手抄报、阅读和写读书笔记等。在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任务时,有计划地穿插一些语文主题活动,既可以培养和强化学生某一方面的语文素养,又能通过活动来调控教学节奏,活跃气氛,使得语文教学不至于紧张、单调。
阅读是一切语文主题活动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广泛阅读永远是一项相当重要的主题活动。学生只有通过阅读,拓宽了视野,才有兴趣和能力去进行其它一系列的语文主题活动。现在,我们图书馆配备的图书无论从内容还是数量方面,都可以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关键是教师要认识到课外阅读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不遗余力地为学生提供阅读机会,想法设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当学生养成了课外阅读的习惯,获取了一定数量的信息,有了一定的语文积累,便可以顺势组织故事会、演讲比赛、朗诵比赛、办手抄报等相关活动。这样既能因势利导地使学生将从阅读中掌握的知识进行交流、检测,还能通过竞赛的形式激发他们对于阅读更深的兴趣和更高的期待。
近年来,我坚持与学生一起阅读,不断以不同手段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如今,我本班学生人人都有课外阅读的好习惯。当他们涉猎书籍的范围越来越广泛,表现和倾诉的愿望也就越来越强烈,希望通过一个平台来展示自己,于是,其它一些主题活动就应运而生了。本学期期中,我班学生自发策划了一次演讲活动,演讲内容都有课外阅读的痕迹。讲者表达清楚,文采、口才都有一定感染力,听者全神贯注,听后积极评价,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这些主题活动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倾听、述说、写字的能力,同时,无论是讲故事还是办板报,都是在阅读基础上进行的“二次创作”,围绕主题,发散思维,有益于培养对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其特点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是整合的素质。教师要更新观念,摸索方法,灵活把握时机,巧于创设种种情境,引导学生在课外有效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促使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促进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任编辑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