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呼啸山庄》中的两性关系及人与自然之关系

2017-03-20武斌

关键词:人与自然呼啸山庄

武斌

摘 要:艾米莉·勃朗特是英国著名的颇有诗人气质的女作家,《呼啸山庄》是凝聚了她心血的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部诗化小说,呈现给读者全新的人物形象。本文从后女性主义和生态视角分析作品中的两性关系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对该作品做出全新解读。

关键词:《呼啸山庄》;两性关系;人与自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2-0169-02

《呼啸山庄》曾被称为19世纪一出灵魂的戏剧。小说主要讲述了在英国北部蛮荒的自然环境中,一个吉普赛出身的养子与两大家族之间两代人的离奇故事。《呼啸山庄》精于故事情节与不同人物和他们之间关系的细致描写,形象展现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男女之间的关系以及早期女性意识的觉醒。小说不同于传统的叙述,在两性关系与女性意识的描写上也与其他传统女性小说不同。该小说中展现了两性关系从最初的和谐到对立再到回归自然重构和谐的过程。在解构和重构这种关系的过程中,作者试图构建一种新型理想的两性关系[1]。本文分别从后女性主义和生态角度剖析《呼啸山庄》, 详细论述了《呼啸山庄》中两性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呈现出小说相对于其他传统女性主义作品的特别之处。

一、《呼啸山庄》中的两性关系

在维多利亚时代,男性在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男性代表着父权,掌控着权力;而女性则处于弱势地位,是被伤害的弱者,或者是被救赎的对象。

《呼啸山庄》是一部女诗人写的小说,不同于传统女性小说。在小说中,作者呈现给读者的女性角色颇具典型的反传统女性主义色彩,即后女性主义色彩。女性已经不再纯粹是遭受伤害的弱者,而是成了主导的角色,她们已经变成男性的精神支柱,甚至是拯救男性的角色。不仅如此,小说作者将作品中的男性女性化,使本该彰显男性权力的特质弱化。在作品中,男性可以伤害自己,从而变成行凶者与伤害者的矛盾同一体。男性可以处于传统女性主义的无辜柔弱女性的地位,从而具有女性的特质。换言之,如果从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19世纪传统女性主义小说进行全新解读,可以发现这些经典女性主义小说中更多现实意义色彩,《呼啸山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体现了后女性主义的特征。作品中默认了男女之间平等的性别关系,这是对传统女性主义作品中男女角色的新的认知。另外,从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传统女性主义作品,可以更多关注到作品中男性与女性相互依存的两性关系。

(一)《呼啸山庄》中的女性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女性在经济和地位上处于从属地位,是男性的附属品,作品中的传统女性形象往往是软弱和顺从的“天使”。但是,艾米丽笔下的凯瑟琳是一个不受约束的“魔鬼”,与“天使”正好相反,这使得凯瑟琳恩肖成为维多利亚文学上一个另类的形象。小说女主角凯瑟琳是一位典型的反传统“家庭天使”,她桀骜不驯,不愿任人摆布,渴望独立。传统型女孩选择礼物时往往会要布娃娃或衣裙,凯瑟琳则不同,她选择马鞭。她的行为表现了她内心希望摆脱父权统治的欲望,她从来不愿变成父权制所推崇的“天使”,她更喜欢自由自在的不受任何人限制的生活。她不计较希茨克里夫卑微的出身,从小就喜欢和他一起去荒原游玩。最终她与希茨克里夫之间产生了狂热、超世脱俗的爱情。因此,与维多利亚其他传统女性不同,凯瑟琳的所有行为都表现了她对男权社会的强烈反抗,不愿被当做男性的装饰品,而是要做一个与男性享有平等地位和权力的独立女性。通过凯瑟琳这一超越时代的勇敢女性形象,艾米莉·勃朗特表达了自己反男性中心主义的思想,并寄望更多的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

(二)《呼啸山庄》中的男性

传统女性主义作品中的一个永恒主题就是对父权社会的批判,充分揭露父权社会的压迫性本质。但是这种揭露在《呼嘯山庄》中被弱化了,男性也会成为父权社会的受害者。男主人公希茨克里夫并非生来就是穷凶极恶的复仇狂魔,他只是一个被老恩肖家收养的吉卜赛弃儿。在凯瑟琳父亲死后,他受到凯瑟琳哥哥亨德莱的粗暴对待,对他关心理解的只有凯瑟琳,所以希茨克里夫对凯瑟琳的爱具有强烈的依赖性。不幸的是,在画眉山庄所代表的文明世界及社会观念的影响下,凯瑟琳迷失了自我,嫁给了象征文明和财富的林顿,背叛了希茨克里夫。失去了凯瑟琳的希茨克里夫变成一个地地道道的复仇者,他的转变是父权社会压迫的结果,成了父权社会的受害者。他的复仇不仅间接导致了他深爱的凯瑟琳的死亡,也导致了自己人性的扭曲变态和精神心灵的空虚,最后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在悲伤绝望中死去。

(三)《呼啸山庄》中的两性平等关系

男女主人公的悲剧表明,两性彼此之间的斗争没有任何意义,这种斗争并不能解决两性关系的对立。幸运的是,这种悲剧并没有在第二代重演。例如小凯瑟琳与哈里顿之间的相爱、尊重、理解构建了一个平等自由和谐的完美两性关系。可见《呼啸山庄》不仅对父权社会进行了批判,从后女性主义视角来看,作品也对两性和谐及互相依存关系也极为关注。《呼啸山庄》中男性因受到女性角色的影响其主导地位已经不那么明显,而女性对男性及家庭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甚至可以决定男性及家庭的命运。与传统女性主义不同,后女性主义体现的是对性别关系的超然认知,摈除了对女性一味的同情与过于强调对父权社会压迫与禁锢。女性与男性的关系不再是二元对立的,而是男女之间的和谐平等和相互依存[2],《呼啸山庄》中男女角色之间的关系充分显示了这一点。

二、《呼啸山庄》中的人与自然关系

作者艾米莉·勃朗特本人性格独立、纯洁、豁达、热情、坚毅和内向,她是一个精力充沛的人,在荒野中长大,喜欢独立生活,具有男子气概,乐于与大自然相处。她的作品是她本人宇宙观和世界观的体现。事实上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命题,而艾米丽则是通过生活与创造,认真探索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呼啸山庄》中的画眉山庄与呼啸山庄分别代表两个不同的世界——文明社会和大自然。呼啸山庄的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自然的节律相符合,这也是回归自然的体现。当一年的雨季来临或春回大地之时,在呼啸山庄到处都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在小溪谷享受自然的宁静,欣赏或倾听欢腾跳跃的潺潺流水,而夏天树叶的沙沙声听起来也很棒,这一切展现出来的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

《呼啸山庄》中的凯瑟琳和希茨克里夫同为“自然之子”,未被世俗的尘埃沾染,充满野性、激情和活力,喜欢在荒野中自由自在地游荡,享受大自然的粗犷,远离世俗的荒野是他们心灵得到慰藉的乐园,自然与他们的心灵是相通的。他们的爱情,与荒原上的植物一起悄然生根发芽,融入到自然界万物之中。在希茨克里夫无意中听到凯瑟琳要嫁给林顿而离开呼啸山庄的那个晚上,凯瑟琳“不顾轰隆的雷声和在她四周开始哗啦啦溅洒的大雨点,一直呆在那儿……她哭得那样伤心难过”,“成了落汤鸡,因为她死活不肯找个地方躲避一下,还死活要站在外面”[3]。大自然仿佛对他们的巨大痛苦也有感应,“疾风暴雨在山庄上头肆意发威,又是狂飙怒吼,又是电闪雷鸣”[4]。此时大自然仿佛是痛惜他们的亲人或密友,为他们的痛苦而痛哭流涕,人与自然的相互融合感应,达到天人合一般的共鸣,具有一种别样的震撼人心的悲剧美。男女主人公生前纯洁的自然之恋随着死后被同葬在荒野中而得以延续,两人的灵魂终得解脱,回到了自然的怀抱,一起漫游荒原,小说这一结尾暗示着他们的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在《呼嘯山庄》中,这种独特的生命流总是在人与自然之间流动的。自然是有灵性的,无所不能的,它给人以希望,能够抚慰悲伤、净化心灵。正如美国作家约翰·缪尔认为那样:“人漫步于大自然的荒原之中即可重获新生,拥有一个全新的开始。”[5]自然不仅能治愈人们的伤痛,还能使人以纯洁、宁静和仁慈。

总之,《呼啸山庄》可以被视为一部具有后女性主义色彩的作品,它对两性关系平等和谐的关注赋予了这部小说全新的意义。从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呼啸山庄》重新解读,为我们研究该作品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同时作者对荒原和人物情感生活的描写映射了小说所蕴含的生态主义思想,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刘春慧.颠覆与重构——论《呼啸山庄》的性别意识[J].学术交流,2009,(02):172-174.

〔2〕张广利.后现代女权主义的主要理论流派[J].社会科学,2001,(04):67-71.

〔3〕〔4〕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85-86.

〔5〕Paul,Sherman.For Love of the World: Essays on Nature Writer[M]. Iowa City: University of Iowa Press,1992.245.

猜你喜欢

人与自然呼啸山庄
中英双语阅读 呼啸山庄
从审美角度剖析《呼啸山庄》中悲剧的崇高性
“黑压压的恐怖感”:《呼啸山庄》中复仇者的形塑与爱情悲剧的书写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中人与自然的对话
浅析《呼啸山庄》凯瑟琳的人格特征
文化哲学中人类基本的文化关系的论丛
赏析《呼啸山庄》背后的爱与宗教
《呼啸山庄》闪回叙事文体功能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