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众化时代广播亟需专家型主持人
2017-03-20李程衷芸
李程+衷芸
摘要:在新媒体生存发展的当下,传统媒体正在经受新媒体的巨大冲击。在这种环境中,受众的注意力资源成为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竞相追逐的对象。因此,仅仅一般化地传播信息,已经很难在众多同质重复、等质等效的信息竞争中脱颖而出。受众又因年龄、教育、收入、消费等观念的不同,呈现出“碎片化”状态,拥有相似生活形态的受众重新聚集,最终形成了分众群体。因此,在分众化时代,传统媒体无论是电视还是广播,都亟需专家型主持人。
关键词:分众化时代 广播 专家型主持人
分众化时代,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从当初的综合办台模式转向了当下的类型化广播,例如新闻广播、音乐广播、交通广播、农村广播、民生广播等有着清晰服务人群和独具特色化的分众播出内容。于此同时,各个类型化广播面对服务人群分众化的特点普遍面临一个尴尬的问题,即新闻广播的主持人不懂新闻,音乐广播主持人不懂音乐,农村广播主持人不懂农业,财经广播主持人不懂财经。就以江西农村广播为例,在其现有的12名主持人当中没有一人毕业于农林类高校,有10人来自城市。所以这些主持人当中不要说懂农业,就算是知晓农村人生活状况的也只占17%。当然,存在以上问题的不仅是江西农村广播一家,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16家省级农村广播当中,真正学农出生的主持人占比不到10%。其他专业广播频率例如财经、音乐、交通的情况也基本类似,这种状况会导致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一、广播类型化成为挂羊头卖狗肉。类型化广播的概念来源于美国,原意是格式化的广播,即频率不再分拆时段去打造不同栏目,而是全频率去打造一种概念,传播一种文化,经营一类人群。换句话说,任何时候,听众打开这个频率,听到的内容是基本相同的,不再需要固定时间锁定自己喜欢的内容,这就极大地拓宽了受众对整个频率的接受程度。
但如果在一个类型化的频率,主持人对所承担的节目类型无法驾驭,对这个领域的知识一点都不了解,可以肯定他们所主持的节目自然无法满足听众的需求,播出的节目内容自然是挂羊头賣狗肉。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叫类型化的广播,栏目名称也有类型化的标志,但播出的内容还是综合广播的内容。
二、大大降低听众对广播的依赖。听众对广播的依赖是建立在广播可以为其提供及时的新闻资讯、投其所好的音乐编排、准确细致的民生服务这三大方面。但如果新闻主播时常播错人物名字、机构名称,音乐主播说不出音乐的内在表达情感,民生类主播不能准确解答听众的提问,听众对广播的依赖就无从谈起。
曾经听到一档民生类的节目,一位听众打来电话想了解把户口迁入市区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主持人的回答是:“这个问题我了解的不多,你可以到派出所去问一下。”听起来这是一个比较稳妥的答复,但仔细一想这位主持人肯定是对民生类的政策知晓甚少,只能把听众提出的问题挡回去,看上去是没错,但通过他的答复已经把这位听众婉拒在千里之外。果不其然,在随后听众咨询问题过程中,他口中出现最多的词是:好像、大概、有可能之类模棱两可的词语,听众从他这得不到一点有用的服务。试问这样的节目长此以往,还会有听众吗?
三、极度伤害广播在听众中的媒体形象。媒体形象是指媒体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能够吸引受众注意力的品相,是受众对媒体组织的印象集合,是媒体符号化的社会体征。长期以来广播一直替党和人民说话,为人民服务,在广大听友中形成了独特的媒体想象,那就是公正、客观、信任。
但主持人在其主持的节目中不能体现专业性,就有可能说外行话,说错话。如在收听一档音乐类节目时,主持人正在介绍中国的民乐是如何富有魅力,并列举了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民乐经典曲目,最后他发出这样的感叹:“真是佩服这些中国的民乐大师,通过宫、商、角、徵、羽,也就是do、re、mi、fa、sol这五个音符就能创造出这些伟大的作品。”其实,最早的“宫商角徵羽”的名称见于距今2600余年的春秋时期,在《管子·地员篇》中,有采用数学运算方法获得“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的科学办法,就是中国音乐史上著名的“三分损益法”,而宫商角徵羽这五音是中国古乐基本音阶,分别对应do、re、mi、sol、la,而我国民乐并非只用这五个音,例如著名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就包含do、re、mi、fa、sol、la、xi这7个音。这样一来,前面主持人的评论就贻笑大方。另外,在农业节目中,有主持人把仔猪的“仔”读成“崽”,说一款农药化学名的时候磕磕巴巴,分不清楚果树是哪个部门管理。这些专业节目中出现的非专业话语,让广播媒体的形象大打折扣。
四、容易滋生应付、得过且过的工作情绪。许多初进入主持行业的主持人都会满怀憧憬,但如果他所投身的广播频率并非自己喜爱的领域,甚至是完全陌生的行业,很容易对工作失去兴趣,从而滋生应付、得过且过的工作情绪。
江西农村广播刚成立的时候曾面向全国招聘主持人,有一位来自云南的主持人被招录了进来。她之前在一所高中当老师,因为自己总有做一个主持人的梦想,所以放弃了原来的工作投身到新的领域,想成为一名新闻或者音乐节目主持人。工作了一个多月之后她的困惑就来了,因为她出生在城市,学的专业是英语,所以每天上农业节目对她来说很痛苦,渐渐的她对这份工作失去了热情,到后来完全就是在应付工作,主持过程中出错率越来越高,不到半年,就选择辞职走人。在当下庞大的主持人队伍中,像这位从最初满怀憧憬到最后选择离去的大有人在,这种结果与其说伤害的是个人的梦想,不如说伤害的是广播的现在和未来。
以上广播类型化主持人队伍出现的问题根源在哪,如何才能让类型化广播真正实现播出节目内容类型化,在当下分众时代,紧紧留住目标收听人群?
首先,改变观念,挑选主持人由“杂”向“专”转变。要达到挑选主持人由“杂”向“专”转变首先得从主持人培养做起。一些有主持人专业的高校在注重对语言练习的基础上,要有针对性地开设与当下媒体类型化所需的专业相关的内容。例如可以开设财经类、法律类、农林类、旅游类、音乐类等选修课程,让这些准主持人在四年的高校学习中结合自己的兴趣有针对性的选择一门课程进行系统的学习。这样一旦正式步入工作岗位,就能很快驾驭节目。
其次,改革制度,招聘和使用上由“窄”向“宽”转变。一些单位在历年招聘主持人时都有大学本科、普通话等级和年龄要求等几个方面,对于主持人的专业却很少有硬性的要求。这种规定对于有主持梦想的非主持人专科院校毕业的人来说无疑设置了一个高高的门槛,造成的结果就是招来的主持人不堪使用,就算是能用也要培养2-3年。其实,各个类型化广播电视频道(率)完全可以根据自己所需的专业情况设定要求,有时可以在普通话一栏中适当放宽,记者型主持人的作用在类型化的广播电视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例如白岩松、崔永元、水均益,严格意义上说他们都并非科班出身,他们都是在记者、编辑岗位上成长起来的知名主持人。农村广播在招聘主持人时可以把有无农林专业的学习作为一项要求,财经广播可以把有无财经类专业的学习作为一项要求。这样的主持人只要加入到了主持人队伍中,哪怕是语言上稍微弱一些,也可以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得到提升。所学的专业和频道(率)类型不符的,其专业知识是短时间内学不到的。
第三,改善用工,日常用工由“里”向“外”转变。根据国家新闻广电总局的规定,省市级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必须持证上岗,为的是规范主持人的管理,确实在实际工作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并非要求不能使用外聘评论员。“中国之声”就以大量使用新闻评论员的方式增加了节目的专业性。大量新闻评论员的加入,无论是对新闻的解读,还是在树立平台的权威性上都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这种做法值得地方广播电视频道(率)借鉴,特别是在一些专业化主持人缺乏的类型化广播电视频道(率),可以起到有效补充作用。
第四,改造队伍、培训学习由“面”到“点”转变。主持人的培训工作关系到整个主持人队伍业务素质的提高。如何才能有针对性的提高主持人的专业素养,必须从面到点,要有针对性。例如财经广播的培训目前更多注重的是节目如何做,其实核心的内容是如何提高主持人财经知识的掌握。所谓点对点的学习就是要有计划、有阶段、有系统地学习类型化平台所需的专业知识,例如银行和通讯业的培训就值得学习。
(作者单位:江西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