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墨子思想之翻译启示
2017-03-20李孝婷刘吉欣
李孝婷 刘吉欣
摘 要:中国古代翻译思想深受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我们往往能从朴素的哲学思想中洞察翻译理论的哲学精华,解读或阐释翻译思想的精髓。我国先秦战国时期思想家墨子的思想涵盖多个方面,虽未专门谈论到翻译,但其对文论方面的哲学阐释,却能在翻译史上找到印证和发展。
关键词:墨子 哲学启示 文论 逻辑思想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022-01
1 引言
奈达(1993)阐释了语言,文化和翻译三者的关系,强调了语言和文化的依赖关系。“所谓文化传统对于翻译传统特别是翻译理论传统的影响和制约,也主要是指从这三方面(科学、宗教和思想哲学),尤其是思想哲学层面对它的影响和制约”(谭载喜,2000)。中国自古以来发展形成了传统但相对笼统的思想哲学,中国翻译理论和翻译思想根植于本族的古代文化中,虽然未形成系统详实的翻译理论,但我们常常能从洗练含蓄、言简意赅的观点中追溯根源,汲取营养。墨子作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其哲学思想涵盖文论和逻辑学,对探讨翻译指导思想和具体实践方法,都有着非凡的启示和意义。
2 墨家翻译思想的启示
2.1 实用与兼用
刘宓庆(2005:132)称墨家学说被普遍认为是致用之学﹑求实效之学。墨子说:“用而不可,虽我亦将非之。且焉有善而不可用者?(见《兼爱下》)”这一言论突出了“善用”这一观点,翻译理论要与翻译实践,即翻译的操作和方法紧密联系起来,不得偏颇,这已是目前翻译研究的两大支流。同时,墨家思想更突出了学说应为我所用,兼而用之的特点,这在某种意义上强调了学术折中,译者应尽量做到游刃有余。翻译研究中不乏学术争鸣,如文质之争,可译者在实践中不能执意某一方,而必须兼容并蓄,深入思考如何灵活恰当地运用直译和意译两大翻译策略,如何在译文恰当取舍,合理处理源语与目的语的关系。墨子主张“兼爱”与“非攻”,给予翻译研究的启示是理论研究的互惠互利,不能因一叶而障目,更应发掘各自理论流派的优点,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思想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2.2 以名举实
墨子在先秦诸子中提出了朴素的辩证思想。在名实关系上,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命题。墨子主张辩证地把握“名”“实”“利”三者关系,而当今的翻译实践活动仍能从中受益良多,即译文在目的语读者中所引起的共鸣是否能最大程度达到原著在源語读者中的文本效应来作为检验翻译的重大标准。翻译工作者需以实正名,名副其实,不能拘泥于理论。同时,译文所产生的相应的文本效应则会不断优化翻译理论,有助于译者合理应对文质之辩。如严复所提出的翻译实践标准之一“雅”在漫长的翻译实践活动中被赋予了新的文体意义和时代烙印。试想《红楼梦》中王熙凤调笑戏谑的话语如何能译得如同大观园里其他饱读诗书的主人公那样文绉绉的文体风格?
墨子明确了“名”与“实”的辨证关系,不仅能指导文论和修辞学研究,同时也提倡了翻译过程中的原则。“焉(乃)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见《小取》)。实,然也,指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或客观规律。墨子明确表明了“实”的首要地位,“名”的次要地位,“名取决于实,而实由名来标举”(刘宓庆,2005:137)。支谦指出,“名物不同,传实不易”。陈福康(2000:68)表示名实之辩涉及到了译名问题。那么,在翻译中,应该把握原语文字的深层含义,而不拘泥于文字本身,也不能随意改写,借目的语以把握原文的神韵,以言辞来准确描摹和传达原作者的本意。从这个意义上讲,该观点更强调“质”。当然,在名与实,辞与意的斟酌中,我们要善用逻辑推理,应能由已知推导未知,因此,译者不能机械地完成语言之间的转换工作,更有一定的主观自觉性和创造性,戴着镣铐跳舞。
2.3 先质后文
陈福康(2000:68-69)说明尽管先秦时代的译论极为罕见,却发现后来的译经理论敢于借鉴本土文论,常引用孔子和老子等的语录及其著述中的典故来借以论证发挥,证实了诸子百家学说对我国古代译论的影响是深远流长的。中国古代翻译思想紧密依附于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可以说其辐射影响仍值得我们细细梳理。墨家学说论及甚广,经典语录中的翻译启示还亟待发掘和完善。墨子务实尚用,突破了孔子主张的“文质彬彬”的中庸和合之说,似乎更强调“用”。《经上》中说,“效也者为之法也”。从某种意义上讲,因效而成事,既是根据致用的原因或目的来成事,这多少又带点目的论的意味。文质之辩与直译、意译之争相呼应,而墨子追求实效,主张摈弃繁文缛节,因此很自然地可推论偏向于“实”或“质”。而另一方面,墨子的思想应是“先质后文”,但这未免稍显片面,因为不加文饰并非是达到质真的有效途径,却常常会造成质直的结果。归根到底,“文”与“质”的问题也是达到特定的翻译目的即效果的两个方面,墨子推崇名符其实,但同时也深谙名的载体作用,所以他的思想可补充为以效成事,先质后文,取文以饰。
2.4 言合于信
墨家思想里阐述了“信”的命题,即“信、言合于意”。“言”就是言辞、语句和话语,而判断它们的标准就是“信”,即忠实于原文,可见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的确继承了墨子的观点,此外,墨子简练地道出了“信”的具体标准,即语言符合表达的目的,才会是忠实的,而“以辞抒意”中,墨子强调了作者本身的情感和交际目的,由此可推知,墨家思想指示言合于信,必先合于意。
3 结语
墨家思想的精髓不仅是哲学上的瑰宝,作为我国古代文化传统的一部分,更是古代翻译思想考证的重要依据。本文主要就墨子著作中的经典语录,探讨了其翻译启示。尽管其关于文辞方面的论点较为笼统朴素,但我们依然能从中窥见一斑,发掘其在中国翻译史上应该占有的地位,而翻译实践者亟待从传统的哲学思想中践行翻译理论,汲取中西方翻译理论的精华。
参考文献:
[1] Nida,E.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2] 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 刘宓庆.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4] 谭载喜.中西翻译传统的社会文化烙印[J].中国翻译,2000, (2).
作者简介:李孝婷(1981-),汉族,四川达州人,女,西华师范大学公共外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
刘吉欣(1980-),汉族,四川广元人,男,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