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阅读模式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2017-03-20周燕沂
周燕沂
【摘 要】交互阅读模式是文本驱动(自下而上)和图式驱动(自上而下)两种信息的综合加工模式,它克服了前两种模式各自的局限,使得读者的解码技能与图式互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所读材料。在笔者阅读教学实践过程中,交互阅读模式的运用让孩子们收获匪浅。阅读前,老师设置一个FMFM(Five Minutes For Me)环节让学生通过小组学习解决故事中严重影响阅读理解的词汇和绘本中出现的sight words。这是“自下而上”的阅读策略。阅读过程中使用悬念设置让学生对故事阅读产生持续兴趣。这是“图式驱动模式”阅读过程中的策略指导。阅读过程中和阅读后,老师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给予学生文化意识、文化素养、情感体验、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的一种关怀,这是“图式驱动模式”的体验。
【关键词】小学英语;交互阅读模式;文本驱动模式;图式驱动模式
一、什么是交互阅读模式
读者在阅读文本时,一般涉及三种信息加工活动。首先是句子层面的词句解码活动,然后是段落或宏观命题层面的组织活动,最后是整体文本结构的分析综合活动。基于对阅读的不同理解,人们提出文本驱动模式、图式驱动模式、交互阅读模式以及结构建构理论等四种模式。而交互阅读模式是随着认知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发展,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一种阅读模式。交互阅读模式认为阅读是一个交互过程,一是读者与文本的交互,二是文本驱动与图式驱动的交互。文本驱动比较注重对文本知识的解码,而图式驱动认为阅读是一种心理猜测过程。
二、交互阅读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下面通过课例分析总结交互阅读模式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上课的内容是选自《大猫英语分级阅读》四级2中的The Lonely Penguin。这是描述一只孤单的企鹅寻找朋友的故事。故事绘本语言结构有一定的固定性和重复性,情节发展节奏适中而紧凑,同时趣味性十足,学生能享受绘本阅读的同时也能使用绘本中的句型结构猜测故事的发展,充分体现了语言的工具性质。
第一,在阅读之前,老师设置了一个FMFM的环节让学生通过小组学习解决故事中严重影响阅读理解的词汇和绘本中出现的sight words。“阅读的第一步是语音解码,如果学生无法自动地将文本符号转变成语音符号,其理解就会受阻。”程晓堂教授一语道出学生认读能力对阅读理解产生的重大影响。经过分析,故事中的sight words有以下几个:for,where,up,down,into,his,find,been,think等。而影响故事理解的词汇有:air,crunch,frosty,laugh,lonely,penguin,slide,through,top,这部分的词汇主要是鼓励学生使用phonics的方法尝试拼读单词。小组内的互相学习促进了学生间的拉平效应,但是这环节的效果跟老师平时对sight words和phonics的教学落实程度有很大的关联。这部分使用了“自下而上”的阅读策略。
第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使用了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机制使学生对故事阅读产生持续兴趣。在本节课中,悬念设置尤为凸显,给予学生大量的想象空间。悬念一:根据故事封面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封面企鹅给人的感觉,然后发挥想象,给故事起个名字,接着揭晓故事的名字。悬念二:企鹅在努力寻找它的朋友,但有一刻,“He cant think where they can be.”,老师让学生猜测“What happens next?”,并提供“The penguin is running through the snow.”的句型格式让学生尝试表达企鹅接下来的举动。悬念三:紧接上一步的剧情,揭晓企鹅后来的行径,再次提供句型结构“He climbs up the…”、“He looks down into…”、“He …”让学生猜测他寻找的方向。悬念四:在企鹅做出这么多的努力之后,让学生猜猜企鹅是否能找到它的朋友。同时,通过听完整的故事给学生揭晓答案。悬念的不断设置牵引着学生对故事的兴趣,学生的注意力与兴趣不断发酵而变得浓烈。最后通过听的方式让最终的悬念得到了解决,学生的好奇也得到了释放。除悬念设置之外,老师还善于在教学过程设计中循序渐进,让学生体验成功,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回顾这节课,老师首先让孩子用一个词来说说封面上企鹅给人的感觉,然后大胆猜测故事的名字,这个环节学生很有兴趣,甚至有孩子猜到是The Lonely Penguin。接着,老师让学生读读故事的前4页,结合故事的发展,猜测企鹅接下来的举动。顺接下来,老师还设计给故事排序、选词填空、复述故事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努力的效果。而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注意到了每个阶段的活动对认知的要求,做到了由易到难,要求由低到高,由识别到理解,再到运用。在教学机制上,老师善于表扬、鼓励与调节课堂的学习气氛。而构建良好的阅读氛围,有助于阅读态度和阅读动机的培养。这部分的教学使用了“图式驱动模式”,它是一种心理猜测的过程。学生在进行文本解码的同时也在应用其已有的知识帮助理解,如话题知识、语篇知识。借助这些知识,学生对已阅读的材料和接下来要阅读的材料进行猜测,而整个阅读过程就是猜测、预测、验证猜测、修正猜测、调整预测的过程,因此这个过程就是学生与文本的交互对话。学生在这个过程体验了兴奋、期待、惊喜,是个丰富的心理体验。
第三,在这节课上,老师还注重策略指导。它指的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有意识向学生渗透一些“学习者有目的、有意识的一些想法和学习技巧”(Stern)。而“阅读策略应该作为阅读教学的内容之一,阅读也应该把策略培养作为阅读教学的任务之一”(程晓堂)。有关优秀学习者的研究表明,策略是提高学习者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这节课上,老师时刻关注对学生阅读的策略指导。在进入故事阅读前,老师让孩子根据故事的名字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这个环节上,老师使用“带着问题进入故事”的策略让学生进行阅读。当故事情节发展到“He cant think where they can be.”时,示意学生停顿一下并“带着想象预测绘本”,与此同时老師把故事的句型结构挑出来,让学生使用这句型结构表达自己的想象。到了下一步,老师示意学生“带着期待聆听故事”。这一做法,既不打破学生的想象,也能让他们对故事的结局怀有持续的期待,并在最后由他们自己亲自发现结局。最后一步,让学生“带着思考回顾绘本”。这套书的故事的最后都能附上“A story map”,为学生回顾故事提供很好的支撑。阅读策略的培养不是阶段性任务,它是一个长期的培养目标。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关注阅读效果,还必须关注阅读过程,关注学生的阅读策略的提高。这也是图式驱动模式运用的体现。
第四,《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这节课上,老师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老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文化意识、文化素养、情感体验、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的一种关怀。这个故事的主角是动物,老师先由学生已有的认知图式入手,让学生谈谈自己喜欢的动物。在谈论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对动物的回忆以及情感。在故事阅读过程中,学生通过语言的张力感受到企鹅历尽千辛万苦寻找朋友和找到朋友之后的欣喜。顺势之下,老师问了两个问题“What will the penguin say to his friends?”“Do you like your friends?Why?”。这两个问题激发他们内心对“朋友”的感受、体验以及思考。在阅读课的最后,老师还补充本书作者Petr Horacek的介绍,让学生简单了解这作者所接受的教育背景、生活爱好,所写过的一些动物绘本故事。既拉近学生与作者的心理距离,也关注学生的文化意识与文化素养。而在此过程中,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老师鼓励学生对故事提出自己的见解,对故事表达不同的看法,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逐渐养成爱思考、敢质疑的批判性思维习惯。
但是目前国内的英语阅读教学的成效还不尽如人意。以上的启示是基于理论和实验研究提出来的,但是,如何在不同水平的学生身上运用这些启示,这就对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外语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但是,教师如何以及在什么程度上干预学生的学习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笃勤.英语阅读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2]Mary Spratt,Alan Pulverness,Melanie Williams.The TKT( Teaching Knowledge Test) Course Module 1,2 and 3[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1.
[3]Ruth Gairns,Stuart Redman. Working with Words: A guide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vocabulary[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9.
[4]皮連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