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过渡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2017-03-20卢燕兴
卢燕兴
【摘 要】所谓课堂过渡语是指老师在讲授新的内容之前,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简练概括的教学语言。在教学过程中,过渡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过渡语既是课堂教学环节的“桥”,也是各个环节的“粘合剂”。课堂上,教师在各部分之间设置巧妙、恰当的过渡语,就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成为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渡语;教学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上学生的脑力劳动效率。”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也说:“教师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涛,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可见教师的课堂语言的重要性。
课堂上,教师在各部分之间设置巧妙、恰当的过渡语,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此便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过渡语的运用也是多种多样的。本文结合笔者的实际工作经验,总结出一些个人看法。
一、情景引入,自然过渡
课堂教学中,如果使用巧妙的教学过渡语,加上教师生动的表述,很容易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中,加深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印象,课堂教学效益将会得到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特色也将得到充分展现。
例如在《七月的天山》的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的过渡语,把学生带进天山的美景当中:“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清代诗人洪亮吉也有诗云:‘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这些名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著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十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通过这样一个过渡语,很自然地把学生带进诗句所描寫的情境中,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指导朗读的时候。老师还可以这样过渡:“绿油油的香炉峰,飘飘悠悠紫色的云雾,让诗人好像走进了仙境;忽然,巨大的水声震耳欲聋,远远望去,瀑布就像一条白练悬挂在天地之间,水花四溅。这样的美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会呀,而李白就用一首《望庐山瀑布》写尽了庐山瀑布的美。让我们配着音乐,把自己想象成诗人,欣赏着瀑布,一起来朗诵,好吗?”
教师的过渡语设计,使学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在教师所营造的氛围中,自然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
二、吸引注意,激趣过渡
通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有想学的念头的时候,学生的注意力才最集中,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过渡语的语言一般都是简练活泼而富有趣味的,小学生容易被这样的语言所吸引,从而引起他们的注意,引发他们进行相应的思考。比如,教学《盘古开天地》这篇神话故事时,欣赏完一些神话故事图片后,老师这样进行过渡:“盘古用他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被称为人类的老祖宗,让我们一起走近盘古,走进这个神奇的幻想世界吧。”从而,使得学生一下子被盘古的神奇而吸引,迫不及待地想要读课文,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特别是在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教师可以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置激趣式过渡语。比如:某老师在讲解“ang”可以与哪些声母组合时,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朋友们猜一猜,‘ang最喜欢与哪些声母交朋友呢?”接着用气球带出一个个声母,学生说对一个,那个相应的气球就会变大,出现在小朋友的面前。学生看到一个个五彩缤纷的气球,马上激起了学习的兴趣,纷纷高高地举起了自己的小手,嘴里还轻轻地念叨着:“叫我!叫我!叫我!”而且他们很快地掌握了“ang”的拼写技巧。可以说,教师的过渡语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在课堂上,一句好的过渡语与一句平庸的过渡语区别就是,一个事半功倍,而另一个事倍功半。
在复习课上,老师饶有趣味的过渡语,更能提高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复习课时,老师这样过渡:“一个学期快过去了,小朋友已经认了不少字了。今天大家就来显显身手怎么样?请你翻到生字表,先向你的小伙伴露一手。”通过认读学过的生字,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很多时候,教师的语言比投影仪、电脑等更重要。教师要以事先精心思考过的、饱含深情的、生动形象的语言去激发学生的情绪,使学生置身于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无穷的兴趣。
三、引人入胜,悬念过渡
孔子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疑是思的金钥匙。教师在教学中从疑入手,巧设悬念过渡语,可以使学生感到困惑,从而产生认知上的冲突,进而拨动思维之弦,真正回归到“读课文,找答案”。悬念的设置,就是老师围绕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设计一个个富有诱惑力的问题。如此能牢牢抓住学生期待的心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吸引学生进行深入学习。
例如教《蛇与庄稼》一课,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就可以向学生提出这些问题:(1)为什么洪水过后接连几年庄稼总得不到好收成呢?(2)老农根据什么想出了一个“奇怪”的办法?这是一个什么样“奇怪”的办法?(3)为什么把蛇放到田里庄稼就获得了好收成呢?这样,学生由于好奇纷纷寻找答案。通过阅读,他们很快就知道事物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理解课文,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也帮助他们认清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只有当学生有疑问时,他才会迫不及待地去学习,积极主动地去探究课文内容。在教学《妈妈的账单》这篇课文时,学生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小彼得向妈妈索取报酬60芬尼,妈妈给了他,他如愿以偿地想把钱放进自己的口袋,可当他读了妈妈给自己的账单时,又感到羞愧万分,最后把钱还给了妈妈。学到这儿,教师过渡:“是啊!让小彼得如愿以偿的是一份账单,让小彼得羞愧万分的也是一份账单,这究竟是两份怎样的账单呢,让我们先来读读小彼得给妈妈的这份账单。”这样的过渡,不仅给孩子设置了一个悬念,让孩子积极主动地去探究这两份账单的内容,而且非常自然地过渡到了学习两份账单的教学环节上来。
四、总结评价,结语过渡
在讲读课文中,教师在讲完一部分内容后,往往会先总结这一部分的内容,再设置一句提问式的过渡语,这样既总结了前文,又为下部分内容的学习提出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去阅读下文。这类过渡语一般用于教学环节之间或课堂教学环节之末,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承上启下,带出课堂教学的下一个环节。例如,某位老师在教授《“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的时候,上完第一课时后,他总结道:“通过这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了父母亲对巴迪写的第一首诗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评价,一个是‘精彩极了,一个是‘糟糕透了。那么你们对这两个评价有什么看法呢?我们下节课再来交流。”这样的过渡语不仅概括了这节课学习的内容,而且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预习提示,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课堂过渡语的运用,时常不是单一的,一般都是几种方式的并用,由此才显示出教师课堂语言的灵活变化。同时课堂过渡语有其自身的特点,即它的导引性和衔接性。因此,在使用上一定要注意得体自如,瞻前顾后,由此及彼,在“导”和“接”上显真功。
参考文献
[1]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3]宋其蕤,冯显灿.教学言语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