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山东第三城
2017-03-20王欣芳
王欣芳
尽管在多数公众与媒体的视野中,城市名次按照GDP排序已约定俗成,但在山东“双核”发展格局下,关于谁是第三城却一直争议不断。
烟台GDP比淄博多了一个滨州市
谁是山东第三城?
这个问题,放在20年前,淄博无疑会嗤之以鼻。
历史上的淄博,地位总体很稳固。春秋时期,临淄作为齐国都城而存在。彼时,一片荒芜的美洲大陆还未被发现,欧洲人民处于古罗马统治下,而临淄已经堪称世界第一大城市。如果你能穿越到那里走一趟,就会发现临淄人很会玩,或吹竽鼓瑟,或弹琴击筑,或斗鸡走狗,或六博蹴鞠,过着富足、智慧、优雅的快乐生活。
淄博是新中国成立后山东第三座省辖市(地级市),这个以矿产开采、资源初级加工为主的老工业城市得益于计划经济政策发展迅速。但改革开放后,淄博重化工、重能源的资源依赖型经济受到挑战,民营经济活力受抑制而国有经济缺乏效率,淄博不出意外的不那么风光了。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中即有淄川。
山东“第三城”淄博开始面临“追兵”。而最先令淄博担忧的是烟台。公开数据显示,自1980年代,烟台的GDP总量和增速走在淄博前列。
烟台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港口之一,也是环渤海经济圈内以及东亚地区国际性港城、商城、旅游城。2016年,人口702万的烟台GDP总量达7003亿元,全国排名第20位,同比增长8.2%。而人口464万的淄博GDP总量为4400万元,全国第39位,同比增长7.6%。
不仅如此,近年来,潍坊的GDP总量排名也超越淄博。及至2016年,一向排名稳定在“第五”的淄博降为“第六”,排在第四和第五位的潍坊和济宁GDP总量分别为5746亿元和4620亿元。
很显然,当原有发动机油烧得差不多了,淄博正在打造一个新的发动机。过去30年,淄博主要靠硬件和实体经济,未来30年,则要靠软件、第三产业和软实力。淄博工业基础好,产业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完备,据2015年底各城市公布的“十三五规划”,其发展重在“转型”,欲向较高科技含量的新材料、化工、医药等具竞争优势的产业发展,文化旅游、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也初具规模。
与此同时,一位评论人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实际上,烟台已经不把淄博当作对手了,他们有更高的目标。”今年,烟台则明确提出,2020年GDP要达万亿级别。
而按照我省“三纵三横”快速铁路建设规划,将依托国家及区域铁路网规划的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充分考虑与周边区域、省市快速铁路通道的衔接,构建南北通达、东西贯通的快速客运铁路网。烟台依托青荣城铁将受益良多。一系列交通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也将在烟台建设、运营,其中包括已被纳入国家《环渤海区域合作发展纲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国家“一带一路”规划的环渤海高铁、烟台港等。此外,还有一些战略性重大工程项目,也已被纳入了国家规划,如中韩铁路轮渡等。
去年12月6日,山东省发布的《山东省金融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显示,在十三五时期,山东将优化调整区域金融发展布局。“突出双核”即加快建设济南、青岛金融中心。“构建一极”即着力构建烟台区域性基金管理中心。努力将烟台打造成为全省区域性基金管理中心,并产生全国影响。
山峰,还是高原?
根据国务院2014年新城市划分标准的设定,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500万以下即为大城市,其中I型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500万以下;Ⅱ型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萬以上300万以下。
按照此标准,山东省内I型大城市有济南、青岛两座,Ⅱ型大城市有淄博、烟台、潍坊、济宁、临沂等。
2015年12月,山东省住建厅发布了《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年)》(草案)公告。根据规划,2030年,山东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75%左右,其中,临沂市将成为仅次于济南、青岛的地区中心城市,2030年城区人口将达到300-500万,进入I型大城市行列。同时,山东省将构建四级中心城市体系,济南、青岛为区域中心城市,烟台、临沂、济宁同为地区中心城市。
虽然规模并非唯一重要标准,但与之相匹配的是相当的经济实力。比如《规划》就提出,“济南、青岛两个核心城市,通过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高高端服务功能和科技创新能力,深度融入全球城市网络,辐射带动全省城镇加快发展”。
这种辐射和带动同样适用于其他城市。因此,山东城市发展格局以及未来“山东第三极”的争夺战可在《规划》中略窥一斑。
临沂辖兰山、罗庄、河东3个区和郯城、兰陵、沂水、沂南、平邑、费县、蒙阴、莒南、临沭9个县,凭借发达的商贸物流,2016年,人口1124万的临沂GDP为4305亿元,同比增长9%,增长幅度在省内排第二。
近日,临沂市委书记林峰海表示:“商贸活则临沂活。”去年临沂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开行国际国内货运班列10条,建设“海外临沂商城”9处,临沂港、综合保税区建成运行。随着2019年鲁南高铁建成,临沂将与5条国家干线互联互通,或许有更多临沂“驼队”走上新的丝绸之路。
值得注意的是,多年以来,各方关于“山东第三城”的讨论焦点几乎全集中在经济水平与经济发展前景层面。但文化因素正在国家战略以及相关研究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国际知名城市研究机构——全球化与世界级城市研究小组与网络(以下简称GaWC)最新排名中,诸多GDP“不达标”的欧洲城市名列其中,其背后对于文化传承与影响的重视不言而喻。
在这方面,拥有超过3000年文化历史的济宁无疑得天独厚。2016年首进山东GDP序列前五的济宁(GDP总量4620亿元,同比增长8%)有文字可考的历史约6000年。这里是孔孟的出生地,是感召凝聚炎黄子孙的根基所在。除儒家文化外,运河、汉碑汉画像石、水浒等文化元素多元而兼容。这里有众多文物古迹,现已查明的各类文物点7000多处,古建筑3000多间,库藏文物15万件。元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促进了济宁商品经济的繁荣,使济宁成为京杭大运河沿岸重要的工商业城市。而济宁也正在致力于把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
在山东“双核”发展格局下,相比第三座“山峰”,或许我们更愿意看到一片区位优势的“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