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阳光体育实施的问题、归因与对策

2017-03-20张昕李臣之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阳光体育目标内容

张昕 李臣之

摘要:本研究以S市三所有梯度差异的公办高中为样本,通过文献分析、观察、访谈和案例研究方法,发现S市高中阳光体育实施存在目标“口号化”、内容“形式化”、评价“随意化”、资源“边缘化”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对阳光体育缺乏系统认知、统筹设计、科学的资源管理。为此,从顶层设计角度,提出着重核心、确立理念,理顺关系、统筹设计,搭建地基、制度护航等建议,以期对高中阳光体育的实施有所帮助。

关键词:阳光体育 内容 目标

体育,关乎强国富民,国家于2006年号召各级学校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然而,据《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显示,我国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居高不下,视力不良检出率继续上升,并出现低龄化倾向[1],健康情况不容乐观。此外,目前一些地区高中阶段阳光体育实施出现了“开始轰轰烈烈,开展断断续续,坚持越来越少”的尴尬局面,陷入了“国家重视、学校冷视、家庭忽视、学生漠视”[2]的怪圈。本文采用文献分析、观察、访谈、案例分析等方法,选取S市有代表性的三所公办高中的15名教师和18名学生进行深度访谈,旨在了解S市高中阶段阳光体育实施中的具体问题,并归因分析,从顶层设计角度提出针对性建议,为高中阶段阳光体育的实践改进提供参考。

一、問题

通过深度访谈,了解到S市高中阶段阳光体育实施中仍存在如下问题。

1.目标“口号化”

阳光体育作为教学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目标理应具体、有针对性,但访谈发现学校鲜有这种意识,高中阳光体育目标留于口号化阶段。

首先,目标内容不具体。国家要求“达标争优,增强体魄,使85%的学生掌握两项基本体育锻炼技能”。但访谈中三所高中均以“学校特色”建设为重点,抓几项特色,学生参与面少,大部分学生均以阳光体育作为释放学习压力的手段,实际上以跑步、自由活动居多。少部分体育特长生认为阳光体育是门重要的课程。阳光体育在高中成为“点缀、表演和特色”。其次,目标层次不分明。阳光体育应有一套完整的教学目标体系,但实际上阳光体育地位尴尬,目标均是依照体育教师自身理解进行,随意性强。个别教学是蜻蜓点水式的辐射,“分项教学”名不副实,高中阶段“疯狂”追求升学率,这导致阳光体育课时被压缩,课量被裁减,各方“默契”地认为“只有成绩好了,你才可以额外活动,没有成绩的前提,其他都是白谈”。体育教学目标早已淹没在高考和分数中。

2.内容“形式化”

三所学校教学内容异曲同工。阳光体育由课间操、体育课、大课间(下午自由活动时间,不同学校叫法各异,有些学校叫校本课、综合实践课、研究性学习)组成。课间操以集体跑步为主。体育课大多实施分项教学,但实际自由活动居多。大课间组织形式多样,以个别化教学为主,实际上参与学生并不多。此外,各学校有以特长生为主的特色训练团队(校队),主要代表学校参与比赛,争取荣誉。

首先,各校阳光体育依托种类繁多的社团、俱乐部进行活动,但学生参与面窄,越到高年级情况越严重。课时安排亦是如此,随年级增高逐级递减。参与受众少,项目开展次数少,活动时间短,加之学生自主管理,往往难以持久。其次,“百校大课间,全都一个样”,均以跑步做操为主。学生普遍反映达不到锻炼效果,具有强迫性,学习压力并未有效缓解。此外,“以生为本”是各校宗旨,但学生喜欢的、对抗性的体育项目不敢开展,以“三大球、三小球”为主,这也不能保证开齐开足。各项教学都在降低难度,削减了体育自身的竞技功能,成了放羊式课堂,上课请假做作业、借口身体不舒服不活动的现象屡见不鲜,“体育不是高考项目,学生不愿意,老师也不能强迫”。

3.评价“随意化”

评价作为教学反馈的手段,应制度化、体系化、条理化,但S市高中均不同程度反映出评价主体、形式单一。三所学校教师均表示阳光体育评价由教师测评、学生自评、体质测试组成,但实际操作中只有教师测评,主要是教师根据自身经验能力、教学水平规定考核内容方式;国家规定体质测试也是任务式完成;自评部分学生表示“未听说过”。评价内容一般以出勤率为平时成绩,期中不考核,期末均以基本技能考核为主,重在“感情分”。教师表示所谓“水平级”各级各地标准不一致,且多年未修订,已不再适应当下学生体质和实际教学。体质健康档案只是为国家提交一份测试结果,评价结果无对比、无追踪,平时期末考核也是简单记分,并未对学生锻炼进行长期追踪,过程监管评价记录为零,系统化评价缺乏。

4.资源“边缘化”

S市从场馆建设、资金、师资力量等方面逐年加大体育投入,仅4年间市级经费投入由2480万元增加到4512万元,增长81%,但访谈中了解到以下问题。

首先,场馆设施不能物尽其用。场地设施开放时间学生不清楚。“有健身房,好像在校本课时间,具体我也不知道”,这种情况很常见,学生不知道有这项活动,场馆形同虚设。非上课期间,学校场馆一般不开放,想锻炼的学生没机会去。也有学校有场馆但长期处于“整顿”状态,学生可望不可及。F同学笑着说:“游泳馆是想去,自打我高一,一直说在整修之类的,没去过”。

其次,三所高中不同程度存在场地器械不足的情况。因场地限制,课间操时段只能集中部分年级进行跑步、做操活动,运动量难以保证。此外室内活动场地不足,S市处于南方,夏季较长较热,暴雨等灾害天气频发,学生常常得不到应有锻炼。

最后,资金充足但具体划拨管理不规范。访谈中教师均表示对器材购买、外出集训、教师培训的经费很茫然,“具体我就不清楚了”,学生对自己的体育经费也无从知晓。

家校社区阳光体育联动工作几乎没有开展。三所学校均表示家校社区的联系主要是学科学习。时间不允许,地点环境、设备场所等客观因素制约,都不利于开展体育活动,此外大家彼此心照不宣,认为这方面活动可有可无。

二、归因

以上问题涉及到制度管理、课程教学、理念认识、家庭学校、教师学生等诸多层面的因素,核心原因集中在以下方面。

1.系统认知缺乏

系统深刻认识事物的本质是行动关键,阳光体育尤为如此,S市受访高中阳光体育的问题显示出系统认知的缺失是发展的瓶颈。

首先,阳光体育的功能、层次定位不明确。学校对于国家总目标缺乏从体育理念到体育素养再到体育具体学习目标的层级化系统认识。访谈发现,教师和学生大都从调节学习压力、增强体质等功能定义阳光体育,很少从终身体育、健康幸福等角度思考,一是高中应试现实决定终身长期目标不符合短期效益的功利追求;二是上级部门未有明确可操作指示,学校难以具体落实,体育教学实施成为无源之水。

其次,学校自身定位高、认知有盲区。S市地处两岸三地核心地区,各种新理念层出不穷,不少学校自认为体育是走在全国前列的,“相比内陆,S市在理念、硬件上都是比较好的”,“我们学校引进老师定位都很高,八一青年队,师资没问题”,“器材只要缺,都可以买回来”。这种“不差钱”、“资源充足”的优越感成为解决问题的阻碍,资源“边缘化”问题接踵而至,评价“随意化”也随之产生。

2.统筹设计缺乏

统筹设计是对阳光体育理念、课程规划设计、学生评价发展、学校历史回溯和现实把握等的系统规划,体现反思性、前瞻性、可操作性。而反观S市高中阳光体育统筹设计缺乏,导致内容形式化、评价随意化。

首先,课程链条设计断裂导致内容形式化。課程是学校最为重要的产品,也是学校的核心竞争点。阳光体育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部分,理应纳入课程设计。课程专家Brophy(1982)提出七个课程层级——政府层面官方正式课程、学校对正式课程的解释、学校采用的正式课程、教师对学校课程的解释、教师预定采用的课程、教师实际教学所实施的课程、学生经验的课程。除政府层级课程之外,其余六个层级都包含在学校层面。由此可见,学校是课程的重中之重。“百校大课间”、“三大球、三小球”、“专门化的特色团队”等内容过分注重课程形式,未从课程目标、内容、评价等课程设计考虑,使得“特色形式”成为学校评优争先的名片,反倒提升综合素质的课程设计成为点缀。

其次,监管评价标准设计不足导致评价随意化。好的评价体系需要系统思考,数据决策。三所学校阳光体育只抓纪律考勤,监管评价以体育老师为主,教师评价取决于教师自身水平,缺少统一的评价标准。学校评价并未从活动内容设计、课时安排、指导措施多方面考虑。每年学生体质健康数据任务式上报国家,对运动量评定、期中期末考核未做出调整。此外,评价标准未立足学生,体育分项教学的标准停留于理念层面,凡事让步于学科教学,“学生如果高兴了,成绩下来了,课任老师家长都会不干的,学校毕竟要看教学”。

3.资源管理缺乏科学性

资源是阳光体育有效实施的前提和基础,最优的配置、规范的管理、人性化的设计都是资源科学高效利用的前提。

首先,硬件设施管理缺乏规划,导致资源浪费与闲置。场馆管理设计应考虑学校办学定位、学生需求和教学发展等,应理清发展主次,合理规划。硬件设施的购买与建设要有数据分析作为决策依据,杜绝经验主义。三所学校体育场馆设计均有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如学生参与面广的活动场地——操场、室内的篮球场、羽毛球场均不足,但运动器械却很充足,特色优势项目场馆一直闲置。此外如社区等校外资源也没有真正利用,这都值得进一步研究开发。

其次,教师工作绩效评价缺乏。“阳光体育本是额外工作量,鼓足干劲干了好多事,去设计开展活动,工资报酬和没干的一样,那还干个什么劲。”体育教师地位尴尬,学校奖评推优以成绩为标准,和其他教师相比,教学优势不突出。教师选拔重“特色”,忽略教学知识和技能,进而教学时目标不清,内容、形式、评价都很随意。教师感觉工作动力不足、环境也不支持,其结果是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最后,缺乏资金管理机制。S市投入力度大而收效微,主要在于资金的流动、管理、反馈机制缺失。三所学校教师不同程度反映出具体的经费流程不清楚,教师对如何正确申报教学器材费用、购买个人防护用具茫然。资金管理缺失导致资金“以前是乱花,现在是花不出去”,与加大投入提升体质的初衷渐行渐远。

三、对策

S市高中阳光体育投入大,收效微;课程理念新,落地少;资源丰富,利用率低。要扭转“怪圈”,须强化阳光体育顶层设计,推进学校整体建设。

1.着重核心,确立理念

首先,定位顶层,厘清本校阳光体育的核心育人目标。这要求从培养人的高度综合思考阳光体育,这植根于对阳光体育、学生素养、学校办学宗旨、课程建设的深刻理解。从课程理念上,阐释阳光体育蕴含的终身体育提升生活幸福感的具体层级目标;从教学设计上,将地方文化融入阳光体育课程开发项目;从课程设计上,将学校特色纳入阳光体育的拓展形式,让阳光体育真正为学生核心素养奠基。

其次,建立阳光体育课程体系。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活动方式、课程评价模块全面构建适合学生终身健康的课程体系。课程目标要层级分明,具体可操作,树立从健康第一、增强体质到培养意志、心理素质,再到健康素养、终身体育的层级理念。课程内容围绕目标展开,从学生和社会对健康的实际需要出发;结合本地资源文化,开发能和学生产生共鸣的、新颖的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既要顺应学生生理发展特点,也要符合学生心理学习的逻辑结构。活动方式要宽松结合,张弛有度。课程评价要基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健康,数据采集要充分,过程评价要借助科技手段进行记录。

2.理顺关系,统筹设计

阳光体育发展要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进行课程教学统筹设计,最大程度提升学生阳光体育的发展品质。

首先,学校应提升整体建设,优化内部结构。这不仅是校长的事情,也与教师、学生密切关联。一是校长要有全局观,高中阶段是综合素养的形成阶段,要平衡教学与体育关系;要学会分享型领导,注重自身的转型领导。二是丰富课程体系。根据理念层级,开发有层级梯度的课程;根据课程发展,增加反映现代健身发展水平且多学科交叉的课程,如与生物、化学等结合,让学生了解运动时身体所发生的生物化学反应,增强趣味探索性,拓宽学生知识面;与卫生防疫结合,增加学生自身保护、防范事故的技能,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操作性强。三是开放化管理。放权于教师和学生,优化组合,如校内和校外、学习日和假期中、集体施教和小组混合等,开发适合本校实际的阳光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四是理清校内外资源保障体系现状。采用SWOT分析法确定目前学校阳光体育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明确关系,整合资源进行优化设计,更好地制定计划。

其次,学校要正确处理家长、学生、课任老师、体育老师、校长间的关系,达到共赢局面。针对“进行阳光体育家长怕耽误成绩,课程老师怕荒废学习,学生觉得可有可无,校长担心教学和安全”的情势,制定新的評价体系,建立新的课程安排,杜绝学校的“钟摆效应”,处理好阳光体育与文化课的关系,严明课时量,对霸课、缺课、逃课等作出明确处罚规定,打破利益群体对阳光体育链条式的围困。

3.搭建地基,制度护航

好的顶层设计要落地,离不开夯实的地基和完善的制度护航。

首先,人力资源的合理化、结构化。提高教师课程领导力,选拔有新课改理念、善于钻研新教学方法的优秀体育教师,区别于学科教师,在《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对体育教师的职务聘任、工资待遇应当与其他任课教师同等对形成具体标准的选拔体系。加强体育教师专业性的考核评价,体育老师多从事户外、运动型项目,对课时量、工作任务的衡量标准与其他学科要有本质区别。加强宣传力度,借助现代通讯手段,(如广播、网络、媒体等)进行理念宣传,促成学校领导、教师对阳光体育的重视和支持。此外,加强体育教师的专项培训,多开展体育观摩课、外出培训,加大体育教师在论文中获奖比例等等,从专业角度全面提升体育教师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其次,设施管理要科学、开放、人性化。学校要统筹规划现有资源,物尽所用。杜绝因盲目立项、追求特色而出现闲置、弃用等情况、在非教学时段,延长场地开放时间,特别是室内场地,让师生有活动场所,进而能逐渐形成氛围、锻炼习惯和体育意识;合理利用本校资源,因地制宜,改变“千校一面”的跑步做操形式,在不同年级间开展不同活动,提高学生积极性。S市是国际前沿城市,公共设施随处可见,应充分利用校外的社会资源。学校可以与城市发展结合,开展教学形式丰富的活动,形成地方教学特色。另外,场地设施设计应人性化。将体育人文景观纳入学校整体规划。如操场周围栽种绿植,不仅遮阴,也是学生交流谈心的场所,利于师生身心健康;建室内运动场馆,排除客观天气影响,让学生选择更多样。学校还要营造体育文化氛围,从建筑、标语、宣传栏、广播、班级管理等方面入手,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细节里,让师生自然而热地认可阳光体育,做到齐抓共管。

再次,规范经费使用。实行经费分层管理,公开透明,避免资金全部集中于“特色优势”项目。分项管理,每个项目负责人可以直接统筹,下设有民主评议小组共同讨论,这样既能避免不合理的使用,也能调动每一位老师的积极性。

最后,推行问责机制。高中阳光体育落实打折扣,执行虎头蛇尾,反馈有去无回是评价问责乏力的表现,建立以学校主要体育领导为轴心、以体育评议小组为主体、以体育老师为负责人、班主任为督查、学科老师积极配合的问责制。此外,问责学生,对于不配合的态度和行为,也应有配套处理措施。

————————

参考文献

[1] 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青少年体育还需加油[N/OL].中国教育报,2015-8-24.http://education.news.cn/2015-08/24/c_128159463.htm.

[2] 李晓雷,王永安.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推进实施与基础教育利益群体的博弈[J].教学与管理,2014(24).

[3] 深圳校园体育经费投入猛增[N/OL].深圳商报,2015-4-27.http://szsb.sznews.com/html/2015-04/27/content_3207038.htm.

[4] 张华.论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与价值定位[J].教育研究,2013(9).

[5] 李臣之.学校课程顶层设计[J].教育科学研究,2015(7).

[6] Marks,H.M.,&Printy,S.M.Principal leadership and school performance:An integration of transformational and instructional leadership[J].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2003(3).

[作者:张昕(1990-),女,陕西宝鸡人,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李臣之(1965-),男,四川巴中人,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系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 杨 子】

猜你喜欢

阳光体育目标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边远山区农村小学如何有效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
阳光体育背景下中学武术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主要内容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