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开展“阳光体能课程”的可行性研究
2017-03-20杜聪刘海涛
杜聪 刘海涛
摘要:为进一步提高青少年健康水平,响应国家“阳光体育运动”号召,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探讨在中小学“阳光一小时”活动中推广体能训练课程的紧迫性及可行性。研究发现,我国部分地区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及阳光体育运动时间无法保证;体能教学师资力量薄弱;学生间体能状况差异大,急需增加“阳光体能课程”(以下简称“课程”)编排难度;“课程”内容来源仍具有“成人化”训练色彩。因此教育部门应加强政策执行监督力度,增强学校健康教育观念;提高教师“课程”教学培训频率,增加教师相互间交流;适度细分“课程”训练标准及评价体系;针对青少年身心特点调整、完善“课程”内容。
关键词:中小学 体能 课程 可行性
为进一步提高青少年健康水平,降低青少年学生“亚健康疾病”(近视、肥胖等)检出率,2006年12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共同发出《关于全面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明确倡导各级学校要积极开展“阳光一小时”活动,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体能训练”作为体质健康干预的重要手段,不再局限于竞技体育训练,早已被广泛应用于大众健身、康复治疗等多个领域,发展较为成熟[1]。将体能训练用于中小学“阳光一小时”体育课程,势必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以往学生不知道练什么、怎么练、不想练的局面,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也必将丰富体育课及课外锻炼内容,在体育教育研究和课程构建等领域担负起应有的责任。
一、对“体能”和“课程”概念的认识
“体能”一词在我国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前后,何雪德等推测体能与技能相对而生,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逐渐被教练员和运动员接受和使用,随着国际先进训练理念的传入,如“体适能”等概念也逐渐被融入到“体能”范畴[2]。作为本文主要探讨的概念,“体能”被理解为人体完成一定身体活动的能力,包括身体外部形态、生理机能、运动素质三个方面,身体形态和生理机能是体能的物质基础,运动素质为外在表现[3]。
“课程”为课程论、教学论等学科的相关概念,不同的环境、场合,对其意义的理解也不同。斯宾塞将“课程”等词语引入教育,随后很快便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采用[4]。本文的“中小学‘阳光体能课程”(以下简称“课程”)是以体能训练为课程编排的主要内容,以提高青少年及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为目的,将青少年学生的体育课外活动、“阳光一小时”等作为落脚点,在教育工作者系统地计划、组织下进行,受教育者与教育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身体、心理发展的全部教育内容。
二、中小学开设“阳光体能课程”的紧迫性与可行性
1.中小学开设“阳光体能课程”的紧迫性
(1)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现状亟待改变
上世纪末至今,关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多年下降”的相关报道频现报端,逐渐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由于问题所对应的正是体能的核心要素——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运动素质,要改变这一现状,使此窘境发生改变,借助于体能的手段来提高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2)青少年学生身体素质敏感期的发展要求
通常把身体素质增长速度最快的年龄段称为增长敏感期[5]。敏感期是青少年体能训练的重要时期,在人体生长发育的这个阶段,使用特定手段对其特定素质进行干预,不仅会对提高素质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对青少年学生的身高等形态发育有促进作用。
(3)当前体育课程及课外活动的科学化趋势
国内有学者一直倡导青少年体育活动应该有科学化的指导,应以人的身体和心理发展理论为基础,运用多样化的教学、训练方式,使学生对所练习的内容产生兴趣,进而提高教学及训练效果。然而在调查中发现,虽然我们已经打破以往“一个哨子两个球,学生老师乐悠悠”的课外活动场面,但是在我国中小学“阳光运动”中,涉及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的练习内容多为“跑圈”、“跳绳”,学生的反映是无趣;而与身体形态相关的练习几乎没有,以至于“驼背”、“X型腿”等发生率很高[6]。这些现象不仅不利于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还会造成学生对体育活动“厌学”。因此,我们急需在运动科学指导下形成一种新型的课程模式,进一步推动体育课及课外活动的科学化。
2.中小学开设“阳光体能课程”的可行性和机遇
(1)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及“阳光一小时”等政策支持
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等为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提升教育质量,前后八次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改革。2006年,教育部等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要求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应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通过多种形式不断丰富学生的活动形式及内容。此外,中共十八大明确指出,应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
(2)体能训练的优势及其在青少年体育教育体系中的作用
“体能”源于竞技体育,而相较于篮球、排球、足球等项目,体能训练方法和手段多样,场地和器械造型奇特,如瑞士球练习、平衡盘练習、弹力带等等,练习方法也区别于传统体育中的“跑”、“跳”动作[7]。在训练中可根据实际情况,根据青少年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对哪些练习产生兴趣,进行深度开发,进而达到训练负荷强度[8]。
作为运动科学的新兴领域,国内已有相关人员进行青少年体能训练研究,并且取得了较大进展[9]。从训练方法和理论支撑上看,在11岁至13岁进行速度素质练习能够使青少年神经肌肉控制能力提升。从教学课的组织和执行来讲,如在训练本体感觉及协调素质时,在学生闭上眼睛失去平衡感后,人的视觉是重要的外部环境“接收器”,当受到干扰时就会造成平衡感降低。这些已有条件及外部环境都为我国青少年体能训练自身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持,使青少年体能自身有了抓住“国家课程改革”机遇的能力。
三、开展中小学“阳光体能课程”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阳光体育运动政策在不同地区的执行程度存在偏差
国家推行“体质监测”、“阳光一小时”、“冬季长跑”等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其内涵更是为了年轻一代的全面素质教育,让青少年学生成长为身心健康的栋梁之才。然而,有数据显示,有部分学校还没有完全开展“阳光一小时”活动,运动时间被其他学科顶替,有接近半数学校仍以“跑圈”等针对性较差的活动为主要形式[7]。这种情况最终只会造成素质教育无法顺利进行,学生无法全面发展各项能力。
2.“阳光体能课程”相关师资力量薄弱
“阳光体能课程”的开展包含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课程”的主要实施者,体育教师是大力推广体能训练课程的主要力量。但是由于我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忽略了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缺口”问题,对在职教师的培训力度也不够。从北京市统计数据来看,多数在职的体育教师专业技术仍有待提高,当前体育课程的教授仍是“套路化”和“口传身教”,理论性和灵活运用度不高,对大范围推广体能训练课提出了挑战[10]。
3.学生体能状况差异较大,增加了“阳光体能课程”授课难度
在中小学校,“小胖子”、“小瘦子”越来越常见,他们之间的差异也越来越明显,从生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身材偏胖的人耐力、灵敏等素质为主要劣势,身材较瘦的学生力量素质较差。在课程教学中,这两种类型的学生已经给课程及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也给阳光体能课程的内容编排增加了难度。例如在发展力量及爆发力的课堂上,偏胖的学生在有效负荷方面会高于偏瘦的同学,而在发力顺序及动作模式的学习上,偏瘦的同学可能就更有优势。这种情况将会一直存在于体能训练课的始末,统一形式的教学削弱了目的性、针对性,而过分因材施教又会造成课程任务无法完成。
4.“阳光体能课程”内容来源仍具有“成人化”训练色彩
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拉尔夫·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指出,任何课程及教学都应回答“四个基本问题”,其中之一便是“教育目标的针对性”,它是一起课程开发的出发点[11]。在以往的“身体素质”训练中,多以田径相关项目为主,训练手段只是从成年人训练中进行直接“移植”,做法也“驴唇不对马嘴”,简单地快速提升青少年某些运动素质,违反了教育目标分析的原则。
四、中小学“阳光体能课程”的实施对策
1.教育部门加强监督力度,增强学校健康教育观念
一般来说,评价与测试是教育中较为有效的监督、再教学手段。在“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之初,教育部门就将学生体质监测成绩纳入升学体系,目的是督促各级各类学校重视该项目,认真执行阳光体育。此外,应在青少年体育教育的相关会议、教育论坛、教学交流等场合进行深入讲解。可以激励学校多开设体能训练课程,予以前期培训指导,教育主管部门也可以采用实时抽查的方式,加大对体能训练课的实施力度。
2.提高教师与体能相关培训的质量,相互间增加交流
在职教师的专业技术培训和知识更新是我国基础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当前青少年体能训练进行得如火如荼,每年、每学期都会有新的训练理念、训练方法、训练手段面世,及时更新教师的体能理论知识和技能储备显得尤为重要。在职教师课程较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少之又少,如何合理、有效地对教师进行体能课程培训,必将成为下一阶段研究的重点。教师培训为“一对多”的教授模式,知识传播的效率高,而教师之间的共同交流则增加了知识的接触面,不同教师对不同体能要素的理解也不一样,增加相互间探讨的机会无疑也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3.适度细分“阳光体能课程”训练标准及评价体系
运动训练学曾提出,在运动员早期阶段,先天因素对人体的影响要远远高于后天因素。客观的实际情况要求我们必须做出相应的举措,应对不同体能状况的青少年做出相应的训练调整,分别可以从课程内容、教学法、训练手段和方法等多方面进行动态平衡,进而达到体能训练的目的。如应对不同学生的耐力训练时,采用分组教学法,可以给耐力素质好的学生增加负荷强度,给耐力较差的学生增加负荷量,让学生在完成体能训练的同时增加自身的自信心和荣耀感。
4.针对青少年身心特点适度调整、完善“阳光体能课程”内容
“体能训练”编排包括七个步骤:即目标分析、动作模式选择、训练频率、练习顺序编排、训练负荷和训练量设定、休息恢复[12]。对目标的分析是成功体能训练的根本,青少年在生理、解剖、心理等多个方面都与成年人有较大差异,对青少年身心特点分析越深入,对青少年体能训练的设定就越贴合实际,取得的成果也越明显。
体能训练作为课程充实“阳光一小时”运动可以提高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水平。但是其尚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面临课的编排和分配、师资力量培训、教育环境及传统观念的制约等问题。因此,在“阳光体能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须增强政策的支持力度,增加前沿体能训练理论的应用,保证体能训练知识能为一线教师和学生灵活运用,这些因素也将给中小学体能训练的大规模推广添砖加瓦,最终使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
参考文献
[1]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 Medicine. ACSMs Guidelines for Exercise Testing & Prescription(Ninth Edition)[M].2014.
[2] 何雪德,龚波,刘喜林.体能概念的发展演绎着新时期训练思维的整合[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5,19(2).
[3]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4] 钟启泉,汪霞,王文静.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 谢敏豪等.运动员基础训练的人体科学原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6] 殷恒婵,陈雁飞,张磊,等.北京市中小学生健康教育模式建立与运动健康科学指导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學出版社,2011.
[7] 袁运平.运动员体能与专项体能特征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4 (9).
[8] 李鸿江.青少年体能锻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9] 乔秀梅,童建国,赵焕彬. 基于人类动作发展观的中小学生体能教育的思考[J].体育学刊,2010 (11).
[10] 刘传安.系统科学视角下的阳光体育运动体系[C].第八届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集,2007.
[11] 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施良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12] 美国体能协会.体能训练概论[M].朱学雷,主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
[作者:杜聪(1988-),男,河南许昌人,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在读博士研究生;刘海涛(1986-),男,河南许昌人,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在读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杨 子】